2008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導致新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造成全球經濟持續蕭條,危機的源頭是金融體系的急劇擴張,而建立和恢復新的金融體制和機制是艱巨的和持續的。金融危機對全球貿易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與貿易和資本市場兩方面。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需求減少,各國經濟增長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購買力和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越來越多的人沒有錢消費,或者不敢消費,使國際市場需求不振。
在這種形勢下,各國紛紛施行對內保護,對外報復的貿易保護政策,并演變成一場混戰:美國聯合墨西哥向世貿組織控告中國進行不公平貿易;墨西哥揚言要禁止從美國進口某些肉制品,以報復美國要求進口的肉類貼國別標簽;印度商工部決定從2009年1月開始對中國,日本,韓國,泰國,歐盟,南非和美國進口的不銹鋼冷軋薄板進行反傾銷調查;2月份,美國對意大利飲用水和法國奶酪征收報復性關稅,以報復歐盟對美國雞肉和牛肉實施的進口限令;俄羅斯開始對來自歐盟、瑞士和土庫曼斯坦的卡車開征特別養路費;歐盟則正考慮對美國產生物柴油征收進口關稅,以報復美國為其生產商提供每噸300美元的出口補貼。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各種各樣的貿易保護政策紛紛登場,而自由貿易則被拋在了九霄云外。
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貿易保護政策,以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國為主要實行國家。而隨著中國產品在世界上的影響不斷擴大,我國的產品受到更多的限制,貿易摩擦進入了高發期。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特別是中國成為WTO成員國以后,針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案數量急劇上升。2002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占全球的16.4%,2003年為22%,2004年為30%,2005年為36%,2006年為35.2%,07年為38%,08年為43%。世界經濟萎靡不振成為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催化劑。2008年中國遭遇到的反傾銷調查達73起、反補貼調查達10起,分別占全球同類案件總數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成員。2009年以來,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有增無減。2009年1月14日,印度商工部決定對中國輸印亞硝酸鈉進行反補貼調查。1月16日,印度財政部決定對中國輸印純堿發起特殊保障措施調查。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為期6個月。1月31日,歐盟對華出口緊固件采取最終反傾銷措施,5年內征收平均高達80%的反傾銷稅。2月7日,歐委會公告對中國輸歐盤條反傾銷案做出初裁,并征收臨時反傾銷稅,除華菱集團稅率8.6%以外,其他企業統一稅率為24.6%。2月16日,加邊境服務署就鋁擠壓材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做出終裁決定,存在傾銷及補貼。2月19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即日起對中國輸美床用內置彈簧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為164.75%~234.51%不等。 2月19日,印度再次宣布將在一至兩周內對中國鋁征收保護性關稅,并將對其它進口的中國商品進行調查。這是繼印度上月對中國玩具發布6個月進口禁令后的又一對華貿易舉措。
中國頻頻遭受貿易救濟調查,原因很簡單,由于近幾年發展態勢較好,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中國威脅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出口占世界總量的比例最高,這會對貿易伙伴國形成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中國的產業結構低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是低端勞動密集型產品,競爭非常激烈,容易引發貿易摩擦。而且我們的大部分企業都缺乏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利益的意識以及相關知識,所以,中國成為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者。截止到2010年7月,美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對華貿易救濟措施涉案產品多達104項。據2010年1月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歐盟對華貿易救濟調查新立案為7起(均為反傾銷調查,比2008年增加1起),占2009年歐盟對全球新立案件的58%,占全球對華貿易救濟調查案件總數的6%。截止到2010年6月,在全球實行的貿易救濟措施中,47%的新發起調查與82%的已完成案件均涉及中國。
世界銀行在2010年5月26日稱,今年第一季度通過貿易救濟措施限制進口的國家數量有所減少,應產業界限制進口要求而發起的新調查數量較上年同期下降了20%。顯示全球衰退最嚴重時期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已有所消退,但中國仍是貿易救濟措施的最大目標國。從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到印度、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從禽肉產品到玩具、鋼鐵制品、橡膠(資訊,行情)制品、汽車零部件……毫無疑問,這些反傾銷案的頻繁出現,將給中國出口形勢造成負面影響。
由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貿易摩擦將對我國外貿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表現為:
(1) 對我國相關的外貿行業和相關區域產生不利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相關出口企業帶來一些難以估量的損失,由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發生致使我國產品不能進入很多國家的市場,嚴重影響我國外貿企業的利潤。貿易保護政策不僅使企業蒙受了巨額損失,而且損害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不利于我國出口的持續增長。
從2009年12月8日開始,印度財政部就宣布,將對原產于中國的同步數字傳輸設備(SDH)征收臨時反傾銷稅。這項公布一出來,華為和中興等中國通信企業出口印度市場的SDH設備,成本和價格將至少提高30%,這無疑會損害中國企業的利益。2010年以來,原材料、勞動力、交通運輸等成本都在大幅上升。據業界普遍估計,今年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在10%以上。在此情況下,外貿企業的利潤減少,削弱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貿易保護主義干擾了國家之間的正常貿易,破壞了國際貿易環境。這讓一些本可以出口的企業不得不采取觀望的態度。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正常貿易往來。
2009年7月2日,WTO發布了第三份全球貿易監督報告,表明在過去三個月中各國出臺的貿易限制和扭曲政策越來越多,全球保護主義壓力有所增大。報告列舉的89個國家和地區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間共采取了245項新貿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發的貿易保護舉措,全球新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是貿易自由化措施的兩倍多。其中G8+5成員(注:G8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和俄羅斯;5國指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采取的措施達90項,占新貿易措施總數的37%。從貿易措施的類別看,貿易便利和促進措施15項,絕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所采取;貿易救濟措施19項,經濟刺激計劃和行業扶持措施33項,多數為發達國家實施。其中,貿易保護最嚴重的產品類別是奶制品、鋼鐵、汽車、化學制品、塑料和紡織品等。WTO的報告特別指出,大規模救援銀行、保險商和汽車業以及許多政府敦促購買本國貨的行動,帶來了仲裁風險,這些舉措將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3)國外的貿易保護政策影響我國貿易和經濟運行秩序。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對我國貿易環境和經濟秩序產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首先,很多發達國家利用自有技術和一些相關標準來限制出口國的產品,無形中削弱了出口國相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次,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主要以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這幾種形式。最后,從貿易不平衡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一些小的貿易摩擦積攢成多就有可能引起大的貿易摩擦,從而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和經濟增長產生巨大影響。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江帆表示,我國已經成為貿易摩擦最大受害國,據商務部統計,2010年上半年,我國企業遭到貿易調查共38起,涉及金額達38億。 近一段時間,歐盟對我國生產的電子數據卡發起反傾銷調查,金額涉及40多億。目前我國受到的貿易調查正呈現出由歐美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調查對象從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向高科技產品蔓延的趨勢。因此我國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商務部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細化的指導性意見,并將在下半年出臺具體措施,著力培育出口基地,為高質量的出口企業服務,以減少貿易摩擦。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勇于創新,打造具有自主的技術、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不斷的提升自身競爭力,提高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提高應對貿易保護政策的能力。同時,我國政府也需要審時度勢的拓寬經濟的發展模式,由外向轉內需,要靠國內市場的繁榮帶動經濟增長;要加強區域合作,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實現小范圍內的自由貿易,減少貿易沖突,要實施市場多元化的戰略,開拓新興市場,構建合理出口區域結構,規避某些貿易保護主義強烈的國家的堵截;還要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調整商品出口退稅率等,充分利用WTO的協商和爭端解決機制,努力維護我國企業的正當利益,與企業一起共同應對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