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示語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應用文體,其目的在于向公眾傳達各種必要的、有用的信息,以實現其相應的應用功能。本文介紹了公示語具有的指示、提示、限制、強制性四種應用功能,分析了公示語的語言特征,從目的論出發,提出了公示語英譯的恰當策略。
[關鍵詞] 目的論 公示語 漢英翻譯
一、引言
公示語,顧名思義,就是“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顯示、警示、標志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中國和中國文化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前來觀光旅游,為了方便遠方來客,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使用了漢英雙語的公示語,向人們傳達提示、提醒、警告、請求等意圖。但令人遺憾的是,公示語翻譯的不規范現象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城市和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對外交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長期以來,翻譯界對公示語缺乏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是因為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公示語糾錯方面,少有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深入探討的研究。而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的目的論為公示語翻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理論框架。本文擬以目的論為理論框架探討當前公示語翻譯的恰當策略,以期營造一個更為純凈的語言環境。
二、目的論簡介
德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卡特林娜#8226;萊斯(Katharina Reiss)和漢斯#8226;費米爾(Hans Vermeer)創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論—目的論(Skopostheory)。費米爾根據行為學理論,提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人類行為活動。他還強調因為行為發生的環境置于文化背景中,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翻譯并非是一對一的語言轉化活動。根據目的論,所有翻譯都應遵循三個法則: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目的法則是目的論的最高法則,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即“目的決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連貫性法則指的是譯文必須能讓讀者理解并在譯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忠實性法則指的是譯文應該忠實于原文。目的論所要求的忠實,其程度和形式是由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來決定。目的論三法則中,忠實性法則從屬于連貫性法則,二者又皆從屬于目的法則。
目的論擺脫了傳統“等值”、“等效”的翻譯觀,從譯文的交際目的出發,強調譯文功能,翻譯行為及翻譯策略,將翻譯看作是一種基于原文的文本處理過程,譯者可以根據翻譯要求和目的決定保留原文哪些內容,剔除哪些內容,調整或改寫那些內容。公示語注重對受眾的效果,主要目的是在必要的場合能夠指示、提示、警示、幫助外國友人在華的食、宿、游、行、娛、購。毋庸置疑,將目的論指導目的非常明確的漢英公示語翻譯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大的實用意義。
三、公示語的應用功能和語言特征
根據目的論,譯文的預期目的和功能決定翻譯策略和方法,因此,了解公示語在實際應用中所具有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強制性”四種突出應用功能很有必要。
指示性公示語體現的是靜態的信息服務,其功能在于指示服務內容,告訴公眾“這是什么”,如外賣服務Take Away,酒吧Pub,等等。
提示性公示語,顧名思義,是向公眾提醒一個事實或現象,沒有任何特指意義,但用途廣泛,如已消毒Sterilized,售完Sold Out,預留席位Preserved,等等。
限制性公示語與前兩種不同,屬于一種動態的信息提示,通常以委婉但明確的語氣向相關公眾的行為提出限制、約束要求,如憑票入場Ticket Only,右側行駛Keep Right,等等。
強制性公示語也是一種動態的指示信息,語氣強硬,“強制”相關公眾采取起所示的行動,如禁止吸煙No Smoking,禁止駛入No Entry,等等。
公示語語言特點是用詞靈活、表述簡潔、表達準確。為易于讓受眾在有限的時間里理解,公示語在多數公共場所常與醒目的標志共同使用。
四、目的論指導下的公示語英譯策略
根據目的論,在公示語的英譯過程中,譯者應該根據譯文文本功能和譯文讀者的要求出發,將自己放在譯文讀者的位置上考慮,采用規范的譯入語表達方式進行翻譯,使譯文既能連貫自如地傳達原文內容又符合目的語規范和文化標準。下面以目的論為指導,探討公示語的英譯翻譯策略。
1.采取拿來主義,借用平行文本。
公示語的應用是全球性的。除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公示語外,漢語公示語基本上都能找到相應的約定俗成的英文公示語,即平行文本。借用英語中的平行文本,應當是公示語英譯的首選方法。這樣可以避免逐字的機械翻譯和生澀難懂的譯文。如我國公交車上的“老弱病殘孕幼席”,逐字硬譯可能是“Seats for the Old, Weak, Sick, Handicapped or Pregnant”,而在英語國家相應的說法是“Courtesy Seats”, 語言簡潔、地道,易于接受,更符合公示語的特點,我們不妨借用。再如,在公共場所經常看見的“請勿亂扔果皮紙屑”被譯為“Please Don’t Abandon Peel and Paper”,從語法角度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不妨直接借用英語中的現成說法“No Littering”。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如八折20% Off, 車位已滿Occupied,游客止步Staff Only。
2. 熟悉英漢文化差異,以譯文讀者為本。
由于翻譯活動的跨文化性質,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到不同民族,不同國度間的文化背景的差異性,而不應僅僅停留在語義層面。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社會背景、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在語言表達上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也都充分體現在公示語中。中文公示語往往語言比較含蓄,而英文往往語言平實,用詞具體,重在提供信息,如果采取直譯法,譯文讀者無法從中獲取及時有效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公示語的英譯應該突出服務于譯文讀者這一目的,充分考慮到在同樣情況下,譯文讀者所關注的重心,即該公示語到底要提供給讀者什么信息。如公園一塊標示板上寫著“小草在睡覺,請勿打擾”,譯成“The Grass Is Sleeping ,Please Don’t interrupt”,直譯過來的英文公示語完全照搬中文表達含蓄、以情感人的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而且兩個分句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譯文往往會使外國友人看了一頭霧水,不如根據它所表達的功能翻譯成“Keep Off the Grass”,或更具修辭的表達方式“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這就符合了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且譯文言簡意賅,成功地將原文的感召力傳遞了出來,起到了服務讀者的目的。
中國的男廁內有這樣一則公示語“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直譯為“A Little Step Forward, A Big Step For Civilization”。這樣的譯文雖然字字對應,但外國友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譯文無法傳達出原文的真實信息。國人一看便知,這則公示語的目的是提醒男賓“小便上前”。但根據英美文化習俗,直說大小便是被認為十分鄙俗的,因此最好視而不見,索性不譯,即便要譯,也要變通或改寫,轉俗為雅,采用委婉的說法,如“Commit No Nuisance”,以此告訴男賓不要妨害公共利益,真正起到了勸誡的作用。
再如,一些城市的顯要位置赫然矗立著“文明城市”的標志性建筑,還特意將它翻譯成了英文“Civilized City”。外國友人看到這個建筑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中國是否還存在“Uncivilized City”。
所以,在公示語的英譯過程中,首先必須考慮英語的習慣表達和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漢語思維的影響,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如果不顧文化差異,一味死譯,往往會引發文化沖突。
五、結語
公示語的英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翻譯的優劣關系到譯文能否準確地傳達原文信息,實現與原文同樣的功能和目的,進而影響城市乃至國家對外開放形象。本文以為,作為譯者,除了必須很好掌握兩種語言知識之外,還要認真探討公示語的語言特點、功能意義,以目的論為指導原則,從譯語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出發,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譯出讓目的語讀者易于接受的公示語。
參考文獻:
[1] 戴宗顯 呂和發: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5,(6)
[2]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張景華:廣告翻譯的目的論[J].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4] 北竹 單愛民:談英語公示語的語言特點與漢英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5)
[5] 萬華林 胡光磊:從目的性翻譯理論看公示語的翻譯[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4)
[6] 羅選民 黎士旺:關于公示語翻譯的幾點思考[J].中國翻譯,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