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在跨國投資中應該著眼于全球整體性的風險防范;在分析東道國政治與法律環境時,應側重考慮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應選擇能促進企業內產業結構升級、產品供求關系鏈長的行業進行投資;跨國投資的行業選擇應注重對其技術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為以最低成本實現技術開發創新成功提供安全保障和創新環境;股權式合資和非股權式合作應該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進入國際市場的首選方式。
[關鍵詞] 風險管理戰略 跨行業進入 非股權安排
大型跨國公司是我們發展跨國經營的“旗艦”。面向21世紀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如何從我國大型跨國公司的特點出發,制定其風險管理的戰略,是當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目標定位與風險防范
我國大型跨國公司資金、技術力量較雄厚,在相關產業發展中具有優勢,因而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在海外投資的發展目標上,應定位在較高的層次上,我國大型企業集團跨國投資的目標應是:努力占領全球海外投資的行業制高點,逐步擴大地區性全球戰略布局,不斷提高我國跨國企業的國際綜合競爭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面對21世紀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幻及其動蕩特點,應制定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戰略。
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在跨國投資中不應僅僅著眼于一個個單獨的項目風險管理,而應該著眼于全球整體性的風險;不應僅僅著眼于消極被動的風險規避,而應該著眼于未來的市場機遇和海外投資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應著重對中國經營企業的上、中、下游產品和對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各個相關環節進行系統的風險管理,以防范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在融資主體方面應實施多元化策略,如邀請國際銀團、外國銀行、大型財務公司以及東道國政府、銀行、企業入股等形式以分散融資風險。其中,各類政府貸款、BOT承包工程、出口信貸是國際項目貸款的慣常形式。由于貸款銀行得到國家政策性利差補貼,可以提供較資金拆借市場利率更低的貸款,從而降低跨國企業的融資風險。
二、地區選擇與風險防范
東道國的環境直接影響跨國公司投資后的經營狀況及其今后的發展。它包括東道國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經濟市場環境等。我國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地區應側重選擇自然資源豐富、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如可耗盡的礦產及原料,石油的分布及其蘊藏量)。資源污染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有可能帶來污染的產業投資加以限制,另一方面,污染控制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還是一個不愿花費的奢侈。
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在分析東道國政治與法律環境時,應側重考慮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如該東道國的國家政治體制未來的趨勢、東道國的民族主義及反政府組織的態勢,東道國政策的連續性及其長期傾向如何?外國企業的產品、服務等在東道國會不會引起政治性的保護或排斥?在分析政治風險時應側重分析未來國有化征用的可能性。
我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的地區選擇,除了考慮上述基本因素外,還必須考慮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東道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城市化程度、基本設施狀況、增長趨勢和國際收支等。
總之,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在跨國投資地區選擇上應著眼于未來的發展,對面臨的風險和機遇進行權衡,本著有重點、有步驟、分層次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以較少的成本完成跨國發展的市場進入,努力獲得長遠的利益和實現其全球性戰略目標。
三、行業選擇與風險防范
我國大型跨國公司投資行業的風險選擇有兩條標準:一是應選擇與東道國相比具有優勢的行業進行跨國投資,即我國企業的跨國投資必須符合國際資本流動的規律,通過自身的產業優勢占領國際市場;二是應選擇能促進企業內產業結構、產品供求關系鏈長的行業進行投資。
投資行業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項目投資的風險。我國大型企業跨國投資涉及的行業領域極為廣泛,主要包括:林業、漁業、石油化工、冶金、輕工、電子、機電、承包工程、房地產、交通運輸、建筑工程、金融、保險、醫療衛生、餐飲、旅游咨詢服務、工藝美術、服裝加工、技術服務等行業。目前集中在資源開發和制造加工業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投在資源開發領域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我國大型企業的海外投資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出現了“交叉進入”或“跨行業進入”的多樣化趨勢。首先,外貿專業公司的對外投資領域從單純進口擴大到海外制造加工業,如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在發展海外貿易分支機構的同時逐步向生產領域擴展,在美國購買了一家煉油廠、一家化肥廠,在泰國興辦鋼鐵企業之外,其經營領域涉及到機械工程設計、航運、海產、服裝和綜合貿易等多個不同的行業領域;此外,以勞務輸出、承包工程為主的各地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逐步向輕工和機電行業拓展。
四、技術選擇與風險防范
我國大型跨國企業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有相對成熟的技術,應加強技術風險的防范與管理。所謂技術風險是指國際企業在限定的時間范圍內能否開發新產品的不確定性。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技術風險。技術風險的防范對大型跨國企業尤為重要。東道國各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甚至徹底改變其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我國跨國投資的行業選擇應注重對其技術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為以最低成本實現技術開發創新成功提供有較大安全保障的創新環境。
一般而言,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否決該項目:當該項技術在東道國完全缺乏市場需求或市場價值時;當我方企業不能逾越同行業競爭對手的專利障礙時;當技術進步的發展使本項目很快失去技術優勢時;當技術開發創新項目超出企業能力之外或存在較多技術難點時;當技術實力遠不能完成該項目而又無法通過橫向聯合來解決這一問題時;當所選擇的技術開發項目有可能遭遇東道國法律禁止或對環境產生直接的、不可回避的影響時。
五、產品選擇與風險防范
首先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在制定風險管理策略時,應充分考慮本公司的經營產品屬于哪一產業部門,一般而言,許可證交易適用于化工、制藥、醫療保健品及其他制造業中,如橡膠和塑料等;特許經營投資方式廣泛應用于軟飲料、快餐、汽車出租、餐館飲食、商業服務業等;契約合作安排多用于大型工業項目(如采礦、石油開采等)和公共設施項目(如電力、運輸、通信等);直接投資則往往集中于技術密集型和廣告密集型產業中。
其次,從產品屬性方面看,多樣化的產品作為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風險防范效果較好,而標準化產品則適于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當東道國市場發生風險時,該類產品比較容易轉移,減少風險損失。產品適用性較低的主要采用間接出口。在產品的承受度上,對新產品一般采取出口為主,對外直接投資為輔的原則;隨著產品的成熟,可逐步轉向以對外直接投資和許可證交易為主。
六、投資方式選擇與風險防范
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方式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投資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結合投資區域的特點、投資項目的特點以及各種投資方式本身的利弊加以確定。從我國跨國企業的現有實力看,目前尚難以并購發達國家的大中型企業。在世界企業五百強排名中中國僅躋身三家,且沒有一家是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的工業企業。世界排名榜最末一位工業企業銷售額比中國首強高出35億美元。中國五百家大企業與美國五百家大企業相比,在資產總額、年銷售收入、可實現利潤方面中國五百強企業分別相當于美國五百強的3.6%、4.6%和6.4%。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因資產質量和技術含量有限,大多不是并購目標。因此,跨國并購目前尚不能作為我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從目前我國跨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出發,股權式合資和非股權式合作應該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進入國際市場的首選方式。尤其是在特定區位和特定行業中,靈活地采用諸如契約、合資、合作、聯營等非股權安排,對于進入國際市場后的風險防范是行之有效的投資方式選擇。此外,應積極參與一些國外大型跨國公司以共同開發研究、互相滲透參股等方式結成國際性戰略聯盟,或有選擇地參加一些可實現優勢互補的跨國公司聯盟,使我國大型跨國企業能在更高層次上增強風險防范的實力。
我國大型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在不同的地區應有所側重。例如亞太地區,我國大型跨國集團主產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又由于該地區地理、人文環境較熟悉,生產和技術向這些國家轉移較為容易,因而,獨資經營方式一般優于合資經營。對于拉美、非洲、中東以及東歐、獨聯體等動蕩地區,我國大型跨國集團也具有相對的技術、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但從風險防范的角度考慮,合資尤其是合作經營方式較為合適,可以降低直接投資風險和成本,增加投資收益。對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投資,通過多種國際融資和跨國聯盟的方式,以此可分散風險、獲取高新技術、先進管理經驗、資金及國際市場份額。
大型跨國企業在不同行業的投資方式選擇上也應有所側重。例如,以傳統技術為主的投資項目應以獨資經營或非股權投資方式為宜,以此達到保護企業特有資產和增加投資效益及投資收益的目的;在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中,則應以合資經營或合作經營為主要方式,依據技術的不同層次,將特定行業或特定技術環節上的專有技術,通過海外投資方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參考文獻:
[1] 熊小奇:跨國公司風險管理[M].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 盧寧寧 趙則民:試論企業RD的投資與風險管理機制[J]. 改革與戰略,2003. 12
[3] 熊小奇:我國海外投資風險剖析[J]. 國有資產管理,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