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海洋經濟和沿海經濟帶的研究,結合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對浙江省“一港、兩帶、三極、九區”海洋產業的空間布局和沿海經濟帶進行了系統全面地分析,提出推進海洋產業的空間優化及海洋經濟發展帶構建的戰略舉措。
[關鍵詞] 海洋經濟 海洋產業 海洋經濟帶 浙江省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浙江省是海洋大省,“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上浙江”是我省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是我省拓展空間,實現發展的潛力所在、和希望所在,是實現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
一、海洋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
國際上的海洋經濟理論己經趨于成熟,代表性的海洋經濟理論主要有:
1.經濟增長新空間理論
人類目前的陸地資源已經形成資源危機,而海洋資源卻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下個世紀人類所需的絕大部分能源、資源都將來自海洋。而海洋經濟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海洋經濟對沿海地區經濟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這表明海洋經濟將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海洋將成為人類經濟增長的新空間。
2.海洋可持續發展理論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而有關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則是在同時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指出的: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財富。海洋資源與環境污染是海洋經濟的物質基礎,是沿海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實現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加強海洋資源和環境管理對于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國內外海洋經濟帶發展現狀
國外一些對全球經濟起著重大影響作用的沿海經濟帶,包括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經濟帶、美國西南部太平洋東岸沿海經濟帶、歐洲西北部沿海經濟帶、日本太平洋沿岸經濟帶等。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帶來了便利和低成本運輸;交通運輸業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心城市居于沿海經濟帶的支配地位,在經濟帶形成和發展中起著核心作用。
對海洋經濟學多角度、多層次的展開和綜合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沿海區域脫穎而出,成為該地區經濟帶發展的強大引擎。遼寧省提出以“五點一線”為開發戰略,打造遼寧省沿海經濟帶。
無容爭辯的事實,海洋是中華民族實現全面復興的戰略前沿,海洋是大陸開放的前沿接觸帶,海洋通道是我國全面融入國際產業鏈的關鍵運輸通道。遼闊的藍色國土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于中國陸上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強化海洋經濟帶的動力引擎,將有利于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海洋產業的空間優化及海洋經濟發展帶構建的構想
——海洋資源豐富。浙江擁有“港、漁、礦、景、涂、島、能等海洋資源,資源稟賦豐富,深水岸線506公里,約占全國1/5,海島2878個,約占全國40%,近海漁場22.27萬平方公里,可捕撈量居全國第一,灘涂資源面積近400萬畝,是沿海經濟建設的重要新空間,海洋旅游資源占全國13.7%,海洋能蘊藏豐富,可開發潮汐能裝機容量占全國40.8%、潮流能占全國1/2以上。
——戰略區位優勢。浙江沿海和海島地區位于我國“T”字形經濟帶和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是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的重要組成,長三角地區與海峽兩岸的聯結紐帶,對中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海洋經濟發達。2009年浙江沿海和海島地區實現總生產值1.56萬億元,人均GDP5.5萬元;海洋生產總值2809億元,形成較完備的海洋產為體系,完成貨物吞吐量7.1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118萬標箱,寧波-舟山港躋全球第二大綜合港、第八大集裝箱港。石化工業產值約4500億元,居全國第4位。船舶工業產值約600億元,居全國第3位。
海洋產業的空間優化海洋經濟發展帶構建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海洋經濟質量效率不高;海洋經濟重點領域不突出;海洋經濟空間結構不合理;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滯后
海洋產業的空間優化及海洋經濟發展帶構建的基本原則:
——聯動發展。以海帶陸、以陸促海,統籌陸海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保護。
——高端發展。推進海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升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
——集約發展。提高科技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持續發展。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開放發展。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浙江沿海海洋經濟產業帶建設成為浙江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戰略大平臺。
著力構建“一核、兩帶、三極、九區、多點”的發展帶總體布局。
一核——即依托寧波—舟山港及其腹地。規劃建設我國重要的港口航運、戰略物資儲運、海洋科技、臨港重化、海洋旅游等基地和東海油氣開發后方基地,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和生態環保體系,增強我國對外貿易和戰略物資儲運保障能力,提升港口物流、海洋生物、旅游、船舶、石化等海洋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
兩帶——環杭州灣和溫臺沿海兩大產業帶業帶,是浙江集約 集群發展現代海洋產業的集聚區,也是長三角與海西區兩大經濟區相向、融合發展的重要產業紐帶
三極——杭州、寧波、 溫州三個海洋經濟增長極,既是推動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促進新型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集聚海洋科技院所與高校、海洋高端人才與信息、海洋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的核心平臺。
九區——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寧波杭州灣產業集聚區、寧波梅山物流產業集聚區、嘉興國際商務集聚區、紹興濱海產業集聚區、舟山海洋產業集聚區、臺州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溫州甌江口產業集聚區等九大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現代海洋產業,成為海洋經濟發展帶產業升級發展的主要載體。
三、推進海洋產業的空間優化及海洋經濟發展帶構建的戰略舉措
——推進大保護。牢固樹立“生態用海”理念,集約節約利用海洋資源;合理有序利用海域;重視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修復。
——建設大港口。積極推進寧波—舟山港口一體化,建設全省港口聯盟,逐步建成以大宗散貨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 “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
——完善大配套。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一批涉海重大項目建設,完善公路、鐵路、水運、電力和油氣管網等集疏運體系。
——培育大產業。加快推進臨港大工業和臨港服務業發展,推進產業集中、促進產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構筑開放協同、整合創新的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的現代產業體系。
——打造大平臺。構建海洋創新體系,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海洋科技投入體系;優化用人環境,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
——制定大政策。制定海洋經濟發展政策,在財稅 、信貸、 土地 、投資 、產業和對外開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參考文獻:
[1]何駿 韓增林:淺析遼寧省“五點一線”戰略的作用和前景[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7,3:42--47
[2]李靖宇 袁賓潞:長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經濟區域與產業布局優化問題探討[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4—38
[3]推進海洋經濟區域集聚發展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中的區域集聚研究[J].產業縱深,2007,9,11—14
[4]增強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J].今日浙江,2010,2,8—9
[5]陸立軍 楊海軍:《海洋寧波-海洋經濟強市建設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