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是民族云集的地區,集聚了除漢族之外的2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間的文化以及服飾可謂爭奇斗妍、五彩紛呈,極大程度的豐富了中國藝術文化寶庫。但是近幾年來,隨著世界大眾文化的全球化,純粹的民族民間工藝已經日趨減少,幾乎瀕臨滅絕狀態。如何將民族民間文化精髓挖掘出來加以保護,并將其融合時尚元素,轉化為現代文化意識或流行趨勢,已經成為少數民族甚至全中國服裝界所面臨的最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大花苗 民族服飾 保護傳統文化 傳統工藝流程 文化融合
苗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也是一個支系眾多的民族,民族服飾多達兩百種以上。在漢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斷沖擊下,苗族原始文化已經可見一斑。云南昆明附近西山區、安寧、富民以及楚雄武定等地的大花苗,緊鄰昆明和楚雄市區,雖歷經千百年異族文化的沖刷漢化嚴重,但仍有部分傳統習俗保存完好。作為繁華都市的近鄰,是哪些元素延續下來,為什么這些民間傳統能代代相傳?這都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關注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訪了大花苗的幾個地區,希望能發現民族民間技藝的秘密及其價值。
云南昆明附近西山區、富民、安寧、楚雄武定等地的大花苗基本上同屬一個支系,據調查,昆明附近和楚雄武定的大花苗最早的從1700年左右遷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由于這些地區的苗族距離漢族比較近,加上與其他民族(如壯族、傈僳族,彝族等)雜居,受到影響,雖然歷史支系同屬一家,但是由于民族風俗的不斷交融,使大花苗的服飾在這些不同地區區別開來。
花苗支系的服飾在整個苗族民族中較為簡單,但仍凝結了廣大苗族女性的勤勞一生。花苗的姑娘們從十三四歲起就開始跟自己的母親學做女紅,無論婚前還是婚后,這些女紅一直都會作為檢查一個苗家女子是否賢良淑德的重要標準。如果到了出嫁的年齡還沒學會這些活計或者做得還不夠好的話,也許就沒有人家會向她提親了。
大花苗的青年男女因為花山節相識相戀,后經雙方家長確定后訂婚,訂婚以后的姑娘們不再做任何農活,專心為男方做結婚時穿的禮服(圖1)----- 一件白色麻織長袍、一件刺繡的坎肩和一條黑色腰帶。制作白色長袍的麻織面料紡織的越精細,手感越滑順,反映的手藝就越高。
花苗原始制作服裝的過程是:種麻、割麻、搓麻、煮麻、紡線、織布、蠟染、刺繡、裁剪、縫制衣物等。
種麻、搓麻:自己播種一些專門用于織造面料的劍麻,等劍麻成熟后將麻撕開取絲,之后用專門的紡車將麻絲纏繞成一個個紡錘,此時的麻線還是草綠色的,而且質感也比較硬;
煮麻:為了增加線的韌性,需要煮麻線。先將麻線紡錘用十字方架撐開理順,然后下鍋軟化,撐開的麻線不僅受熱均勻,而且煮好后的顏色也趨于一致。麻線下鍋后,在開火之前,先收集一些爐膛里的草木灰,草木灰是天然環保的上好軟化劑,放有草木灰的煮鍋沸煮幾小時后,從鍋中取出麻線邊用清水清洗,邊用腳用力揉搓,揉搓完后再入鍋煮,煮沸后再取出用腳搓,如此反復幾遍,一直搓到麻線完全變為柔軟的白色為止,這時基本和我們在市場看到的麻線手感和顏色都差不多了。處理過的麻線必須搭在架子上晾干后才可以進一步使用。
紡線:晾干后的麻線還處于單線狀態,一般都比較細,容易打結和拉斷,所以在織布之前,要將所有的紗線分股、組合合股,這樣織出來的布才會更加結實耐磨。紡紗大多數使用腳踏紡紗機,(圖2)紡紗者雙腳交替蹬踏踏板,帶動大小木輪紡紗。蹬腳踏板時,紡紗者雙腿、髖關節及整個身體都產生了有規律的向兩側橫移的律動。這種紡紗方式在漢族農家也存在,制造方法和苗族大同小異。紡紗是一門技術活,掌握不好,過粗或過細都會影響最后成衣的效果,所以在紡紗時一定要特別小心;
織布:在勤勞的苗家,幾乎每家都有一臺織布機,這是這里每個女人一生必備的勞作工具。梭子左右穿梭和腳踏板的上下活動相配合,織出與織布機等寬的平紋麻布。梭子來回穿梭與收緊的過程造成布紋的紋理程度,收的越緊布紋就越細,反之,布紋則比較稀疏且粗糙。使整幅布均勻收緊并不容易,需要長期織造積累經驗,至今織布的粗細仍是檢驗苗族婦女是否能工巧匠的一個重要標準。
蠟染:蠟染是花苗民族引以為豪的技藝。先將蠟融化后灌入蠟刀筆,用蠟刀筆在織好的麻布上刻畫自己喜歡的圖案,一般為橫線、方紋格和菱形格。橫線代表山川,菱形和方紋格代表田野土地,象征著美好的收成和幸福的生活。(圖3)畫好后將布放入染鍋煮,一般要煮4—5個小時。傳統染料選用純天然的板藍根,現在為了方便,就用市面上普通的化學染料代替,原始的板藍根染料雖然色牢度并不高,不及化學染料易染色,但是環保,對人體無毒害,所以有條件的村寨仍然選用板藍根及附近可以采到的天然燃料。染好的布料放到田野里面晾曬,云南風高氣爽的好天氣方便了面料的快干,晾干后的布料再下清水去漂洗,洗干凈蠟質部分。之前被蠟畫過的部分均為白色,未被畫過的部分也全部被染成了藍色。這時麻布已經變成了藍底白色圖案的花布了。由于布料上的圖案含義廣泛,所以圖案刻畫較為生動細致,技術要求也非常高,染布時需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會將布“染花”,染花后的圖案會黑成一團,基本上前功盡棄了。蠟染在苗族服飾制作中是一項非常龐大而且技藝精湛的工程,隨機性和藝術價值之高,使國外服裝設計師嘆為觀止。
大花苗的整套服飾分為直身型上衣、刺繡坎肩、繡花方巾、蠟染百褶裙、腰帶、刺繡綁腿等幾部分,結構簡單,但制作相當精良繁瑣。和多數民族一樣,苗族的上衣采用連身袖,衣領為類似于和尚領的禿領,非常像漢族北方傳統的棉襖。由于沒有領子,花苗人可以將里面的其他衣服,如襯衫等的領子翻出來,別有風格,也充分體現了漢族與苗族服飾之間的融合。(圖4)苗家姑娘最愛穿百褶裙,僅一條裙子上的褶數便可達到幾百個。在昆明附近的安寧、富民和楚雄武定等地的大花苗還根據百褶裙的款式表示身份。裙子的花邊下面再接一條黑邊,表明此人已結婚;如果花邊下面沒有接邊或者接邊顏色不為黑色,則此人為未婚姑娘,未婚男子還有機會去追求。衣裝上對婚姻的明確性在大多數少數民族服飾中都有所表示,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率真。
另外為下地干活方便,大花苗人的百褶裙均為一片式裹裙。制作過程為:在布料未干時,先用線在布的一邊抽縮、擠壓成褶,再擰成麻花狀,待晾干后成細褶布。把帶褶的麻布橫向接成寬出臀圍約一市尺大小的裙擺,上面接上約20cm左右的白布做腰封,穿時直接將白色腰封搭疊著圍在腰間,并固定住上衣,再用長腰帶纏繞固定裙子,長腰帶在苗族服裝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長腰帶分兩種:一種是黑色、寬約一市尺的細棉布或細麻布長帶,一種是比較窄的上面有刺繡的彩色腰帶。有些姑娘為了更漂亮一些,除刺繡外還在上面綴以花邊及流蘇等作為裝飾。綴上花邊的腰帶纏繞后只在最后系個結,將剩余的腰帶尾耷拉下來。這種穿著方式不單在苗族,很多民族服飾中都出現過,甚至有些民族還會故意繡一個腰帶垂于臀部,耷拉下來的腰帶在行走時隨之擺動,很有動物尾巴的樣子,這暗示了一種生殖崇拜,有旺種族旺門丁之含義。至今這種穿著方式還在大花苗及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村寨盛行。
花苗姑娘們喜歡花邊、刺繡,機繡或手工刺繡的痕跡隨處可見,花苗服裝上的刺繡大致分為打籽繡、十字繡、剖線繡、貼片繡、亮片繡等幾種,十字繡和貼片繡大面積分布在肩頭、袖子,小面積在領口、袖口、袖子中間接縫處、裙邊等位置,其他多出現在背被和掛領上。現存手工刺繡的掛件已經不多,成為苗族的一個遺憾。但是苗族人喜歡刺繡的熱情沒有減,只是為了把婦女的時間解放出來,從事其他工作,日常服飾的刺繡由機繡代替,盛大節日的禮服還是會穿著自家女人們繡的服飾配件參加活動,花苗人家仍對手工刺繡情有獨鐘。
整個服飾是一部苗族的生活史。如:婦女裙子上蠟染的縱橫花紋是田埂、地界;裙子上的紅黃橫布條是遷徙所經過的黃河、長江;婦女盤發髻于頭頂,尖頂朝上,形似寶塔,姑娘盤發于兩耳上方,似若竹筍,是為了藏包谷種,逃出京城村寨時,以防備黃帝兵勇追查而急中生智的杰作;男女扎綁腿,也為了隱藏攜帶五谷糧和豆籽種;男女系的腰帶,均是遷徙途中盛糧食炒面的干糧帶,因此又叫“炒帶”;成年男女節日所穿的繡花坎肩及背心處所配的繡花掛領,圖案是苗領袖蚩尤時的京城,王宮、街道、四大戰門等;掛領下方的長帶,代表四通八達的交通線、道路網;帶下也掛有銅錢、銀飾、毫子、眼錢、小鈴等裝飾品,以示數不勝數的村寨臣民。傳說中,掛領上繡以密密麻麻的圖案,不僅僅是為了修飾,還可以在戰爭中遮護后心,相當于古代盔甲中的護心鏡。現在大花苗的禮服中仍有掛領,雖然還是按照之前的制作方式進行,但過程已經簡化,上面的繡花圖案和功能也僅僅是以紀念祖先和裝飾為目的了。(圖5)掛領上已經不再用刺繡遮蓋全部,刺繡在掛領上僅作為局部裝飾成分出現。這種變革在現代服飾中值得借鑒,既能保留其藝術成分,使民族民間文化得以保存,又能符合時代特征,使藝術隨社會進步而改變形式。
制作自己的嫁衣和未來丈夫的婚禮服使花苗的姑娘們從十三四歲開始就失去了自由的時間。每一套禮服都傾注了姑娘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心血,她們也把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幸福的理解統統繡在衣裙上,因此苗族服飾不僅僅在制作工藝上體現著苗族女性的勤勞,而且在服飾內容上更能體現每一個苗族女性愛我、舍我、忘我的民族氣質。有些民族學者認為這種古老的傳統是苗族女性一生的束縛,建議舍棄,還苗族女性自由健康的生活。事實上,從古到今,苗族的蠟染、刺繡技藝一直都是聞名于世的非物質文化。也正是有了這份艱辛與期待,才有了花苗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文化。舍棄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當于拔掉自己的根;完全丟掉苗族姑娘制作服飾的工藝,無疑是把苗族文化遺產統統舍棄,將造成中華民族藝術的巨大損失。另外,大花苗銀器同比其他支系并不多,服裝的精華在于刺繡和蠟染,一旦此兩項工藝失傳,大花苗服裝的特色將不復存在。刺繡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民族的驕傲,曾一時盛名滿天下。在機械化產品盛行的今天,手工刺繡在國際時裝周中仍頻頻亮相,其華光異彩堪稱高級時裝之代表,高級定制成衣中也時常會發現做工技藝細膩、設計大方前衛的刺繡。因此民族刺繡雖然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時間,但是合理利用時間,抓住工藝制作的精髓,改變創作目的和設計思路,將此工藝轉化為民族產業,必將會發揮其價值,在商業盈利的同時將民族傳統發揚光大。
經過多年不同文化的沖刷,大花苗民族傳統工藝大部分已經失傳,到現在服飾文化中只剩下最基本的發髻、百褶裙、背被、披肩、綁腿等,其他的像長腰帶、及各種手工刺繡等已經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追溯歷史發展,我們應探求花苗服飾文化中適合社會發展的民族精神:一切適合勞作并且展現民族歷史美的東西都會經久不衰。如:百褶裙歷經幾百年仍一如既往,款式如初。只是因為裙身承載了花苗整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曲折的歷史不能被忘記,即使社會再進步,花苗人也必定會將自己的歷史祖先繼承下去。
時尚界正在逐步將少數民族元素引入當代的設計中,除了把民族服飾直接引用改良外,其穿著方式等也得以借鑒。如:近幾年流行的高腰封與少數民族系在腰間的長腰帶極為相似。(圖6)高腰長腰帶、百褶裙、綁腿、刺繡花邊等民族特色的穿著只要找好與現代文化融合的切入點,捕捉時代信息,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合當代流行的元素,使民族民間工藝文化多元化發展就是為保留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找到了一條出路。而現階段盲目的追風,只會使寶貴的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日趨滅亡消失。世界文明的進步需要多方面元素的共同融合,藝術文化的保留及發展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和諧的才是共融的。保護民族文化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楊林:中國民間服飾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次
[2]黃光成:云南民族縱橫[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苗族服飾網[EB] http://baike.baidu.com/view/73238.htm?fr=ala0_1_1
[4]安寧水井灣村苗族網[EB] http://panxuewenloves.blog.163.com/blog/static/7898415020105209594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