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調查法,對金融危機情況下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和資源優勢進行分析。在尊重體育市場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提出了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積極推進企業并購、重組,組織集團化、專業化生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關鍵詞] 金融危機 長江三角洲 體育產業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帶和沿江產業密集帶的結合部,是我國最具活力與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以上海為龍頭、江浙為兩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良好機遇以及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使得體育產業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然而,在2008年世界經濟風云突變,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擴大為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引發于2007年下半年。其時,沒有人預料到,美國次級抵押債券市場的這場疾患會迅速星火燎原。一年半后,房利美、房地美雙雙被美國政府接管,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相繼破產、倒閉,繼而引發一場全球金融危機,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產業本來就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受到的沖擊自然相當大。為了提高我國體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容面對開放市場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本文以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為研究對象,需要深入研究應對金融危機情況體育市場競爭的各種策略。提高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的競爭力。
一、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1.體育產業發展迅速
長江三角洲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們的體育消費支出也較高,促進了體育產業各部門的迅速發展。無論是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健身娛樂業,還是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培訓業等,均獲得較大程度的發展。江、浙、滬3省、市均有籃、排、足球職業俱樂部,大 中小型體育健身中心(俱樂部)更是層出不窮,體育用品生產企業星羅棋布,體育培訓學校比比皆是。目前,世界體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國,我國已成為世界體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體育用品生產份額。其中運動鞋超過70%,乒乓球超過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網球拍等也占到世界總產量的70%~80%。而這些體育用品的產地基本上都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及廣東和福建等沿海地區。
2.鄉鎮體育企業眾多
江、浙兩省是一個私營經濟占優勢的省份,成千上萬不同類型的大中型企業和眾多的民營企業構成了體育產業分工和協作局面,這也成為體育產業發展中國有經濟的有益補充。由于江、浙兩省的“塊狀經濟”,即一鎮(一村)一品,就近建立專業市場的模式,逐步形成了體育服裝、體育健身器材、體育用品等“小資本、大集聚”的區域體育產業特色。
3.體育產業競爭優勢明顯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勞動力、技術、資金所呈現出的 高密集特征,也使體育產業具有顯著的生產要素優勢,如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從周邊地區涌來,使體育產品制造成本低;體育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高;其獨有的信息優勢連接著海內外兩大市場;東部沿海地區率先 崛起的國際貿易,使長江三角洲地區較早地參與體育產業的國際分工,加入國際市場競爭。因此,長江三角洲地區具有較強的體育產業區位優勢,體育產品有較強的競爭力。
4.體育產業結構相似
計劃經濟時期的盲目重復建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也遺留下大量的低效企業,造成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的低水平同構,加之長江三角洲地區內自然稟賦比較相似,因而,體育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亦比較嚴重,如各類小型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眾多,產品類型相似。另外,行政邊界造成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阻礙了體育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合作,導致體育資源比較優勢沒有充分發揮,也難以形成合理的體育產業布局。由于體育產業部門間存在著條塊分割的現象,又有體育產品類型的相近,體育產業部門問的惡性競爭時常發生。
二、金融危機對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的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外向型經濟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長三角、珠三角等進出口比重較大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用品產業又是以出口和外來加工為主,一方面歐美受金融危機影響消費能力下降,外部環境變化造成外需拉動減弱,對中國出口的需求將繼續降低,現在還有很多過去的訂單在走,所以一定程度上這方面效應還沒有完全釋放,但是現在新簽訂單已經降得比較厲害。根據上海市統計局同期發布的《2008年1-9月長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經濟指標匯總表》統計出口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用品產業銷售產值回落的影響近40%。特別對以外來加工為主的體育用品企業,沖擊尤為嚴重,該地區2000多家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僅倒閉就占三分之一,許多企業舉步為艱,可見本次金融危機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用品產業影響之大。
三、金融危機情況下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
1.利用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資源優勢
(1)自然資源優越
長江三角洲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江海交匯、南北居中的區位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生產性服務體系和國內外制造企業逐年增長的投資,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保證。
(2)人力資源豐富
長江三角洲地區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國 內外各類優秀人才進入該地區,也積聚了許多優秀的 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長江三角洲地區日益成為我 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人才高地,對于體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再者,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對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征的體育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礎。
(3)傳統體育產業特色顯著
長江三角洲地區民營或私營經濟發達,體育用品的加工制造企業多,雖然生產規模較小,但是能緊跟市場需求。經過多年的經營,這些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日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些體育產品在國內體育市場已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4)體育產業基礎良好
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用品制造業發達,歷史悠久。體育彩票銷售量逐年增加,體育競賽表演市場 日益火爆,居民體育消費前衛,并具有很大的潛力。體育商品進出口與商業服務體系完備,體育市場初步形成。通過江、浙、滬 3地體育產業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以太湖為中心的“環太湖體育圈”,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平臺和樣板。
(5)體育產業政策寬松
長江三角洲地區所在的各市,相繼出臺了鼓勵體育產業發展的各種優惠政策,如稅收返還政策、金融信貸政策等。并制定相關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和民營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鼓勵體育產業要素如優秀運動員、體育科研人員的自由流動。
2.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對策
未來幾年,正值長江三角洲地區“十一五”經濟發展時期,國民經濟將獲得顯著的增長。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體育產業也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體育市場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充分尊重體育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江
浙滬3地體育主管部門要聯手加強對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努力促進區域內體育產業資源的一體化開發,共創體育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進一步提高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的競爭力。
3.體育產業布局差別化:調整體育產業結構
實現錯位經營即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要落實錯位發展、錯位競爭的思路,即各地區要光大自己的優勢產品,控制市場競爭力較弱產品的生產。周邊地區要充分利用與上海地域相鄰、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的優勢,把接軌上海體育產業布局作為首選戰略。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主管部門在合作與交流的同時,實施梯度發展戰略,并加強區域內體育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從空間規劃的更高層次進行體育產業布局,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區域產業一體化的問題。在具體思路上,一是通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優化地區體育產業結構與布局;二是通過加強地區體育產業合作與協調,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三是通過共創良好的體育產業發展的市場、政策環境,降低體育產業經營的成本。
4.體育產業競爭層次化:發揮體育產業比較優勢,形成區域核心競爭力
各地體育主管部門要深入分析本地體育產業基礎和特點,找準優勢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點地發展主導體育產品,扶持相關配套企業,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群。在與上海以及其他城市體育產業合作中甘當“配角”,爭當“名角”,使接軌上海成為各市體育產業發展和崛起的“推進器”。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組建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協會,加強與區域內高校、體科所的合作,促進產、學、研的聯合與合作,形成 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提高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的應用性開發步伐,從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提高體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如充分發揮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勢,實施聯合開發戰略,盡快建立區域內安全、便捷的體育旅游網絡,把長三角地區建設成體育旅游者首選之地 。
5.體育產業組織集團化:培育體育產業大企業、大集團
為了加快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的進程,各地要大力鼓勵在共同的體育市場中跨地區的企業兼并。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以培育體育大企業大集團為重點,加大體育類企業改革和重組力度,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產權結構合理化、利益格局分散化的要求,提高體育企業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和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政府可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順勢引導長江三角洲地區龐大的民間資金 由傳統產業向體育產業的轉向,吸引“民資”、鼓勵“民有”、支持“民營”,留住民間資本,發揮民間資金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使民營體育產業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6.體育產業環境市場化
各地區可以通過發展行業協會、體育團體和中介機構,在政府主管部門和體育企業之間架起橋梁,把體育主管部門的工作轉向研究體育發展戰略、實施宏觀調控上來。如以上海世博會、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和第10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組建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 聯合會,籌辦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博覽會,促進本地區 體育用品業的發展。體育主管部門應從體育產業的政策法規、管理體制、辦事效率等方面轉變管理職能,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搭建體育產業公平競爭的舞臺,同時積極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圍環境。
四、結 論
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也將成為必然,這既是經濟集約化發展的需要,也是產業合理布局的結果。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具有區域特色鮮明、鄉鎮企業眾多、競爭優勢明顯和產業結構相似等特征。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具有自然資源優越、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良好和產業政策寬松等發展優勢。為了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在尊重體育市場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宏觀調控,努力促進區域內體育產業布局差別化、競爭層次化、組織集團化、產業政策一體化和產業環境市場化。
參考文獻:
[1]上海市統計局同期發布的《2008年1-9月長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經濟指標匯總表》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55
[3] 曹可強.上海市體育產、 比較優勢與布局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4):14
[4] 浙江省休育局辦公室.K江二角洲地區體育交流合作 : 式啟動lJ].體育上作情況 2003,(21):11~12
[5] 曹可強.上海市體育產業 對 WTO規則之策略研究[J]. 沈61:19~育學院學報,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