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西部第三方物流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積累,開始考慮向更高階段發展——第四方物流。本文通過對于該過程中面臨的眾多問題分析,得出了制約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發展的“瓶頸”問題,進而提出了相關的意見及措施。
[關鍵詞] 西部地區 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
一、第四方物流概述
1998年美國埃森哲咨詢公司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認為第四方物流是一個供應鏈集成商,它調配和管理組織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補性的服務提供商的資源、能力和技術,以提供一個綜合的供應鏈解決方案。通俗地講,第四方物流是有領導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通過其影響整個供應鏈的能力,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使快捷、高質量、低成木的物流服務得以實現。
二、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
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1)西部地區企業之間所形成的供應鏈較少;(2)物流相關信息技術普及程度低;(3)對于發展第四方物流的認識不夠;(4)作為第四方物流發展基礎的第三方物流發展依然很不成熟。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作為第四方物流發展基礎的第三方物流發展不成熟是制約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發展的“瓶頸”問題,但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關鍵”在于西部地區企業之間所形成的供應鏈較少。
由于西部地區企業之間所形成的供應鏈較少,導致物流需求方缺少對于“綜合”物流能力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之下,第三方物流認為自己沒有必要采用大量的新技術、新理念,用于具備這種“綜合”物流能力。這就造成了相關信息技術普及程度的低下以及對于發展第四方物流的認識不夠。與此同時,物流相關信息技術普及程度低以及人們對于發展第四方物流的認識不夠使得西部原本就不多的物流人才大量流失。這些方面綜合作用最終導致作為第四方物流發展基礎的第三方物流發展依然很不成熟。也就是說,作為第四方物流發展基礎的第三方物流發展不成熟一定程度上是西部地區企業之間所形成的供應鏈較少的結果。
三、我國西部發展第四方物流的措施
我國西部在發展第四方物流的過程中,擁有更少的資源卻面臨更多的問題。目前,全部解決這些問題并不現實,既然西部地區企業之間所形成的供應鏈較少是制約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發展的“瓶頸”問題,那么我們就可以將有限的資源用于解決此問題,進而最大限度的促進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的發展。
1.增強競爭意識
21世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演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西部企業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供應鏈是未來的競爭趨勢。企業與企業之間單打獨斗的時代已近過去。當企業一旦融入了供應鏈這個功能網鏈結構之中,其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都將在很大幅度上有所提升。
2.業務流程重組
對于西部地區的企業而言(這里所指的企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也包括那些可以扮演物流服務需求方角色的企業),進行必要的業務流程重組,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術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職能集成,以打破傳統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建立全新的過程型組織結構,從而實現企業經營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這是融入供應鏈之前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3.信息技術的標準化
首先,西部第三方物流應該在很大程度上普及新的物流技術,如BC技術(通過掃描對信息實現自動控制技術)、EDI技術(電了數據的交換和自動處理)、GIS技術(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實現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術(通過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實現物流配置國際化)等。
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在采用這些物流技術的同時嚴格的施行標準化。不僅要求處理流程的標準化,而且要預留必要的標準化的外部接口,便于與其他企業進行隨時高效率的鏈接。可以說,標準化一定程度上為加速供應鏈的形成提供了技術保證。否則,便要為將來的有效鏈接支付高額的技術轉換成本,造成有限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4.為西部第四方物流提供政策保障
第四方物流對于整合社會資源、降低社會成本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西部物流的快速、健康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政附必應加強統籌規劃,注重西部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為西部第四方物流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氛圍。
總結:物流行業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相比較東部地區我國西部在發展第四方物流的過程中,擁有更少的資源卻面臨更多的問題。在這眾多問題之中,我們通過分析得出了制約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發展的“瓶頸”問題,通過將有限的資源用于對于該問題的解決,我們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西部第四方物流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西部第四方物流的發展必然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各相關方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傅素英.我國物流現狀及第四方物流發展模式[J] .嘉興學院學報,2004(2):32-34
[2]曹翠珍. 論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前景[J].生產力研究,2004(2):137-138
[3]孫永道,趙勝,陳曄曄.第四方物流發展中的制約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2008(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