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出的一批新型的勞動大軍,他們是城市的邊緣人員,過著沒有保障的生活。本文主要介紹了農民工的特點,并且指出了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健全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成為現在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權益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 農民工 社會保障 問題 建議
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傳統身份是農民,但是他們已經離開了土地和居住地,成為事實上的城市人口,他們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農民工的特點
農民工作為一支特殊的勞動隊伍,有著自身的特點:
1.農民工年輕化自我保障的意識不強?,F在大部分的農民工在35歲以下,對他們來說,退休還比較遙遠,獲得工作機會,趁年輕多積累一部分收入,比起繳費獲得日后的收益更加現實。
2.農民工的流動性高。他們是一種工資導向性就業,哪里的工資高就會流向哪里。他們往往在一個企業工作幾年,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就會選擇跳槽。
3.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大多是對自己身體不好的工作。他們經常從事一些有毒有害、體力繁重、高空危險的工作,并且,他們的居住環境惡劣,伙食條件差,這對于農民工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4.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低,并且不能按時領到工資。絕大數的用工單位不是按月發給農民工工資,二是一年一結,有的用工單位連一年一結也做不到,長期拖欠,一方面拖欠的數額巨大,另一方面,拖欠的時間長。
二、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城鎮中的農民工無法享受到應有的保障,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
1.保障門檻過高使很多農民工流離于社會保障范圍之外。大多數的農民工由于他們從事的都是一些技能要求水平低的工作,平均收入水平比較低,他們并不能負擔起較高的社會保障費率,使得他們不能被覆蓋在農民工社會保障之中。
2.缺乏強制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機制為企業逃脫繳費責任提供了前提。由于農民工要參加社會保障,企業就會增加一筆不小的費用,這就提高了企業的人工成本。所以,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欺瞞工人、轉嫁費用,即使參保,仍采取控制手段,使農民工無法享受實際權益。
3.現行農民工社會保障彈性不足,不利于不同層次、類型的農民工參?!,F行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是比較單一,制度未能針對農民工返鄉的實際情況,解決與當地、返回地制度對接問題,這說明彈性不夠大
4.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困難降低了農民工投保的熱情。由于無法轉移,社保經辦機構可以將個人賬戶資金一次性發給本人,同時終結社會保障關系,并沒有起到保障農民工的作用,打擊了人們投保的熱情,所以出現大量的退保的現象。
三、健全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為了解決現有制度的缺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1.進行社會保障精算,實行“雙低”政策,使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范圍擴大。
所謂的“雙低”政策,就是低門檻進入、低待遇享受。
農民工的平均工資較低,為了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范圍,實行低的保障費率。另一方面,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費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較低的保費或者是采用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企業的負擔減少,為給農民工繳納保障費提供可能。要低待遇享受,農民工繳納的社會保障費較低,而企業和國家的財力又有限,使得社會保障基金的基數就少,根據社會保障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則,現行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基金只能維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或最低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要實現農民工社會保障基金的平衡穩定運行,就需要國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社會保障精算隊伍,實現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持續運行。
2.建立政府、企業聯動的策略,強化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主要是宣傳上的聯動,具體宣傳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通過宣傳社會保障的相關知識和政策,使得廣大農民工了解到自己應該享受到的權利;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法制宣傳,使眾多的企業認識到使其認識到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障費(稅)是企業的職責,應該義不容辭的執行。
3.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維護不同類型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針對一些有雇主、職業相對穩定、且有固定的收入、流動性不大的農民工,他們已經在城市中居住多年,與城鎮居民都無多大的差別,應該將其納入到城鎮職工社會保障的范圍內,使其享受到城鎮社會保障的待遇,保障其生活。針對那些有雇主、職業流動性較大、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民工。他們參保首先考慮到的是社會保障關系的轉移問題,所以為了激勵這部分農民工參保,應該盡可能的提高統籌層次,以社會保障一卡通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流動。對于那些無雇主雇傭,在城中從事個體經營或自謀職業的自由職業者,可以根據他們自身的意愿選擇以上兩種社會保障方式。
4.提高統籌層次,實行社會保障一卡通的策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基金統籌。所有的農民工應該建立全國通行的、唯一的社會保障卡該卡記錄著每一個參保人的繳費信息和待遇享受信息。該卡由參保人持有,工作轉移到哪里就憑此證參加當地的社會保障,并將該參保人員的繳費信息和享受待遇記錄到該卡上。持卡人在某個地區發生風險并需要當地的社會保障時,其他地區有義務將曾經繳納的費用劃撥到風險發生地,以資助該持卡人化解所遭遇的風險。
農民工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踐行社會公平的理念,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改革現有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為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鄧大松 向云華:社會保障問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377. 424
[2]郭振綱:由農民工退?,F象引發的思考[J].工人日報,2006(2)
[3]郭士征: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現狀評估、問題及其改進[C].上海財經大學,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