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不僅規模小、增長緩慢,在全國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而且檔次低、質量差,使西部失去了外商直接投資這一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改變嚴峻形勢和不利局面,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轉變政府職能, 改善投資環境,發揮資源優勢,加強外資利用,拓寬利用外資領域,嚴把外資質量關。
[關鍵詞] 外資 投資環境
西部的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使其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和技術需求, 然而西部又是資金缺乏、技術與管理落后、從而發展要素嚴重短缺的地區。于是, 人們寄希望于通過引進外資來緩解資金供求矛盾,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外資的成功,更堅定人們的這一想法。但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7年來,一直存在著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就是西部對外開放的水平、吸引外資的水平還不夠高。
一、西部地區外資利用質量的現狀和問題
1.利用外資的總量小、項目規模小、檔次低
西部地區在外資利用上存在總量不足的特點,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提供的數據顯示,“十五”期間,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額僅占到全國的3%左右。可以說,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外資流入國的同時,西部并沒有分享這個成果。西部利用FDI項目規模普遍偏小,中小型項目(投資額50 萬美元以下) 約占總數的70%,單項平均投資額僅為100萬美元左右。
外資企業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檔次偏低。外商投資在西部所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約占一半,大大低于東部和全國水平;在制造業中,外資企業又多為勞動和原材料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企業,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較少,農業吸收FDI比重高于東部,服務領域以房地產為主,金融、保險、商業、旅游等領域吸收FDI未見突破。由于受自身產業和技術水平以及投資環境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西部在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技術,提高模仿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均大大落后于東部。引進外資只能以港澳臺中小企業為主,勞動密集型、傳統產品項目多,跨國公司設立的高新技術項目少。
2.外資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
外商在西部地區的投資主要是高耗能的原材料加工和農牧產品初加工等一些中小型勞動密集型工業和能源開發型的加工項目,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和服務業項目較少,基礎和農業方面利用外資的比例很小,能源電力、交通、通訊等潛在優勢較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更是少見。目前, 外商在西部地區創辦的合資、合作企業或項目主要集中于兩類: 一是與西部的優勢產業嫁接,從而以高起點、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占領國內市場,并向周邊擴展;這類企業比例很小;二是在改造傳統產業和新上的項目中,高消耗、高污染的項目較多;有些屬于低水平重復引進,與當地原有企業搶原料、爭市場;尤其是那些以出口資源為主導的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外資企業,雖可為各地創造階段性、不斷增長的貿易額,但卻是以當地寶貴資源的嚴重消耗為代價的;從長遠來看,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3.外商投資的形式單一
從模式選擇方面看,在中國,外資企業有三類: 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西部地區占主導地位的是中外合作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 而外商在沿海投資選擇最多的,且投資效益和管理模式都較好的,則是外商獨資企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的外商獨資企業形式的數量明顯要少于國內其他地區。
4.產業結構關聯度低, 對經濟及外貿的帶動作用小
西部吸收FDI大多為一些資源開采或粗加工項目,處于整個生產鏈條的上游,所以與當地原有產業的關聯度低,彼此不配套;外商多投資于某一產業的單項產品,缺乏前向,后向聯系,形成一座座“孤島”;既不能支援別的企業,也不到別的企業的支持;沒有集群效應。
二、制約西部外資利用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導致西部對外資缺乏吸引力的關鍵因素是投資環境差,這是制約西部地區利用外商投資的重要因素。投資環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地理位置等硬環境和服務、行政、競爭、政策等軟環境。投資環境是地區形象的綜合反映,是招商引資的先決條件,已越來越成為地區競爭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意義上講,投資環境也是生產力。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總體看,仍然是“硬環境不硬、軟環境不軟”,從而越來越成為制約利用外商投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思想僵化,體制、觀念滯后。由于市場取向的改革比東部晚,西部市場體系極不健全,市場機制難以有效地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企業不按市場的要求運作,活力不強;政府職能轉變慢,辦事效率低下,對外資是重引進、輕服務;重數量、輕質量。后續的配套設施和服務不到位,使外資企業在本地的發展受到制約,企業、資金流失嚴重,產生的直接后果是一邊大力引進,但一邊大量流失。外資。
2.西部經濟基礎薄弱,市場較小,制約了大規模外資引進。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大大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人均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較之東部地區也要少得多,這就給外商開辟市場帶來困難。從市場角度分析,人口是組成市場的最主要因素,而西部地區人口數量處于相對劣勢,雖地域遼闊,但人口分布不夠密集,這意味著該地區市場容量小,經濟發展缺乏積聚效應。
3.人力資源、文化積累等投資軟環境缺失。西部的人文素質由于教育水平落后、經濟欠發達等原因長期落后于東部地區。優秀人才也不愿留在西部就業,在我國形成的鳳凰東南飛的人才流動趨勢導致了西部高級人力資源不足,從而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存在問題,制約了外資利用質量的提高。
三、西部提升外資利用質量的對策
1.進一步樹立擴大開放、利用外資是快速發展經濟的可行選擇的思想。首先要破除片面的開放觀,樹立全面的開放觀。“肥水不流外人田”、地方保護等觀念,是典型的片面的開放觀,帶來的是西部地區的落后,而全面的開放觀,才能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堅持以放為主,打破地區保護、行業壟斷,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其次要破除急功近利的開放觀,樹立長遠發展的開放觀。注重招商引資所帶來的眼前利益,是典型的短期行為,不利于西部地區的長遠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落后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開放觀,必須是獲得長遠利益和謀求經濟發展的開放觀,做到誠信服務、依法行政,急外商所急,想外商所想。只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優化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再次要破除消極被動的開放觀,樹立積極主動的開放觀,要有創新意識,有敢為人先的行動。
2.立足資源優勢,增強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吸引力。眾所周知,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資源優勢必須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西部地區開發資源應從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分工中重新定位,由資源導向轉向市場導向,鼓勵國內外投資者開發資源,政府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并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資風險;不是保護市場,維持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而是必須放開市場,讓國內外的投資者,根據市場變化、贏利水平和生產供給的周期以及供求平衡來決定開發。
3.加快制度創新,規范西部地區的政府行為。一是優化政策環境。西部大開發以來,各地區為吸引外資出臺了一系列比過去更加優惠的政策,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關鍵是政策要體現連續性、透明性和兌現性。二是優化服務環境。由于西部地區政府職能轉變滯后,服務意識普遍淡薄,管制思想濃厚,因而辦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投資成本。優化投資環境,必須實現政府從管制性向服務性的根本轉變。
4.調整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加強外資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西部地區目前首先要完成的是、城鎮化,因此,制造業的發展是首要的。同時吸收外資應以促進制造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目標,解決制造業轉移中的核心技術空洞化以及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等問題,鼓勵外商投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
5.加大科教投入,改善人力資源等軟環境。科教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軟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為提升人文環境,就應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出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中高級人才。在此基礎上大力改進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創造良好環境留住人才。同時加大科技投入,聯系西部的實際,科技投入的重點以產業化為導向,放在提高應用性科技水平上。提升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四、結論
西部利用外資的規模小和質量不高是一個不爭事實,必須正視問題,找到合理的方法來促進外資利用,加快西部大開發的進程。筆者認為,改善投資環境是促進外資利用上規模、上檔次的重要選擇。
參考文獻:
[1]何軍 石靜:西部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現狀及對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4 (2)
[2]梁鮮桃:優化投資環境,提高西部地區利用外資水平[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4)
[3]華中 李以學:加大我國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力度[J].宏觀經濟管理, 2004(1)
[4]劉楷: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西部外商投資的區位分布及績效分析[J].經濟縱橫,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