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闡述了供應鏈融資的核心理念,充分分析了供應鏈融資的風險,并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
[關鍵詞] 供應鏈融資 風險管理 中小企業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迅速發展,但由于經營規模一般不大,經營穩定性差,資信水平不高,缺乏抵押擔保等原因,中小企業難于從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支持,且融資成本過高,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而供應鏈融資作為一種全新的融資模式,鎖定較高信用等級的單位作為應收賬款及訂單融資的核心企業,或者以價值穩定、流通性好的商品作為物權擔保,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企業,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一、供應鏈融資的效用
供應鏈融資的應運而生將創造核心企業、中小企業及銀行多方共贏的局面。從核心企業方面來看,其可獲得業務和資金管理方面的服務,減少支付壓力,增加資金管理效率,并隨著供應鏈的穩固,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從中小企業方面來看,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可獲得銀行的信用增級,盤活流動資產,獲得足額的訂單融資、存貨融資等,降低融資成本;從銀行方面來看,供應鏈融資針對核心企業,擴大優質中小企業的客戶基礎,降低貸款調查成本,增強議價能力,提高銀行利潤。
二、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管理
1.基于供應鏈的整體風險管理
由于供應鏈融資的信用基礎是供應鏈的整體管理程度和核心企業的管理與信用實力,隨著融資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風險也會相應擴散。若供應鏈中某一成員出現問題,整個供應鏈融資將面臨破裂的風險。因此,對于供應鏈融資業務的信用風險應首先立足于對供應鏈總體信用風險的考察,確保供應鏈的可持續性。
(1)掌握供應鏈整體交易背景
銀行要首先充分掌握供應鏈融資的上下游企業間的整體運作模式,關注供應鏈的整體信用,針對核心企業的上游企業應重點開拓應收賬款質押融資、保理等產品,針對核心企業的下游企業應重點開拓動產和倉單質押等產品。在發放融資前,注重審查交易背景,強調貿易背景的真實性、連續性,考察供應鏈的整體運營風險、交易雙方的交易記錄和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等。
(2)嚴控供應鏈融資中的物流與資金流
由于供應鏈融資的期限短,業務發生頻率更加頻繁,除傳統的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償債能力以及擔保情況的審查外,銀行的風險控制側重點主要在物權與資金流的監控,要將貨物流與資金流有效的匹配起來,全面控制供應鏈的資金與貨物,尤其當庫存水平接近設定的臨界值時,應及時要求企業補足貨物或追加保證金。
(3)建立針對供應鏈融資的風險預警機制
由于中小企業的經營穩定性差,銀行對授信業務應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系統,當一項以上的指標偏離正常水平時,預警系統必須發出預警信號。對于供應鏈融資,除財務報表異常的預警信號外,更應該關注整體供應鏈異常的突發事件。以貨押業務為例,由于抵質押物的多樣性和價值的多邊性,貨物的品質、價格以及容易變現等特性將直接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因此,銀行應對貨物市場的價格進行盯市,及時了解貨物的價格及變現風險,有效防范供應鏈的潛在風險。
2.基于核心企業的風險管理
供應鏈還款主要來源于與核心企業之間的交易產生的現金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的信用等級直接影響整個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運作,核心企業的風險往往是供應鏈融資風險的震源。
從宏觀層面來看,銀行必須深入了解核心企業所處的行業特征以及行業所面臨的整體風險,并準確掌握行業受政策變化的影響。從微觀層面來看,要綜合考察核心企業的經營能力以及信用實力,參考企業素質、企業規模、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及發展前景的多項指標,全面評定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尤其是核心企業多處供應鏈的整體運營績效。
基于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
對于上下游中小企業,要綜合考慮其經營情況、資金信用、與核心企業的合作關系程度、項目管理情況以及企業的效益狀況和前景。介于中小企業資金實力較弱,償債風險較大,在加強對企業現金流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基礎上,也需要注重質押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
銀行要慎重選擇動產擔保物權。第一是應收賬款的選擇,應注重應收賬款的可轉讓性與時效性;第二是存貨的選擇,應充分考察存貨的可變現性,需確保存貨價格穩定、流動性強,易于保存,從而減少意外的損失風險;第三是預付款的選擇,應確保業務的可行性,可加強與上游企業的責任捆綁,從而降低風險。
3.基于引入第三方的風險管理
(1)加強與物流企業的合作
物流企業作為第三方監管人充分掌握庫存商品信息,除提供產品倉儲、運輸等基礎性物流服務外,更可為銀行和中小融資企業提供質物評估、監管、處置以及信用擔保等服務,幫助銀行有效監控物流,掌握整個供應鏈企業的經營信息,減少企業和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銀行防范風險的能力,切實達到控制貨權的目的
(2)建立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
供應鏈融資需要專業化的管理支持平臺,可由第三方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核心企業及中小企業采取入股方式。電子商務平臺可匯總和傳遞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給銀行,并匯集供應鏈貿易的各項信息。登陸電子商務平臺,各方可及時看到應收、應付款的收款、付款日期,以及物流的運行情況,使得核心企業、中小企業、銀行及物流企業四方信息共享,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綜上所述,供應鏈融資作為全新的融資模式,實現了銀行、物流與供應鏈成員多方共贏的局面,在發展供應鏈融資的同時,更應對供應鏈融資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確保供應鏈融資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王 強 : 供應鏈融資的應用與風險管理 企業導報 2010年第2期
[2]汪守國 徐莉 : 供應鏈融資模型及其風險分析 財經視線 2009年
[3]白少布 : 面向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設計 經濟經緯 2009年第6期
[4]林樹紅: 駕馭供應鏈融資風險 中國外匯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