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區域,城市的環境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城市化趨勢的不斷加速,大量人工環境的建成以及由此帶來環境污染等系列的負面影響,已給人類帶來生存危機,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對城市本身的生存與發展提出嚴峻的挑戰。城市綠化作為城市的一項基礎建設行業,作為城市環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 城市園林綠化對城市經濟的推動效應
綠化的環境功能,是潛在的生產力,融合在社會生產的全過程中,作為一項重要的環境資本,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條件之一。許多城市和社區都出現了“以綠引資,因綠興市”的連鎖反應,因環境改善、景觀美化而招來投資者、旅游者,繁榮了經濟。建設者、開發商,為了適應當今人們注重環境選擇“擇綠而居”的時尚,自覺地投入土地、資金興建綠地,成為決策的熱點。因為有了綠色的環境而房價上升,樓盤熱銷,綠化與物業市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經濟波瀾”。
城市綠化形成的“經濟波瀾”滲透在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結合城市建設工程進行綠化建設,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擁擠的地區進行“拆房建綠”,對國家和建設單位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但是綠化建設所形成的經濟動力,涉及許多經濟領域。首先是提高了環境質量,提升了地區的物業價值,改善了居住條件,造福人民;拉動了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裝潢市場、建材市場、勞動力市場、搬運市場等。除了投資者直接受益以外,對社會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很大的,只要進行綜合核算,其經濟效益將大大超過投資額。由于經濟效益的誘導效應,提高了投資主體的“綠化覺悟”,推動了綠化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
二、綠地貢獻與綠化經濟外部效益應趨均衡
城市綠化所形成的環境效益,不受區域限制,無論投資者還是非投資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間里均衡地得到享受,由此形成了環境效益普遍性的特點。市民作為納稅者,享受綠化的環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當某些經濟實體因城市的綠化環境使他在經濟活動中受益時,他不需要通過市場付出代價,又形成了綠化經濟效益外部性的特點。對那些沒有依法負擔應有的綠化建設任務或沒有達到法定綠化數量的單位來說,實際是他們占用了社會的環境資源。對這類單位應該以環境評價、計量為標準,他們應該向社會做出補償。把外部化的經濟成本轉向內部化,才能從利益驅動的高度,調動其綠化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同樣,某些依法進行了環境綠化建設達到或超過法定指標的單位,他們投入了土地、資金,對城市綠地系統做出了貢獻,他們是城市環境質量的生產者。政府對這類單位在稅費負擔方面給以優惠才比較合理。
但是,目前對綠化的環境效益,還處在有認識無評價或有評價無計量的狀況。多數單位對綠化的效益還停留在從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現在有一些先行單位,對綠化的環境效益進行了經濟效益評價、計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根據市場經濟體制和城市綠化事業發展的新階段,增加“依法治綠”迫切性,需要以法制保障綠化事業的發展。目前應該清理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城市綠化條例》的基礎上,對改革開放以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修改與市場經濟和“入世”不相適應的法規、條例。確立綠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社會各方的職責和權益;確立全社會發展綠化和維護綠化的法律保障;建立相應的中介機制、監管機制。
三、園林綠化經濟市場導向與展望
僅以“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為例,要達到其基本要求,需要投入的土地即接近城市土地面積的1/3,城市中任何行業都沒有這樣多的土地投入。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用建設中,對綠化的投資,都占有相當比例。城市綠化產業正蒸蒸日上地活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全社會對綠化建設的投資,以及市民對綠化的消費,都是通過市場實現的。各種個人的相關企業,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綠化市場。其中包括:規劃設計、科學技術、綠化施工、綠化養護及游覽服務等。千萬家企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原來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為市場體制所代替。綠化業的經營領域已經向國外開拓。尤其是“入世”以后,需要建立與國際貿易相一致的市場規則,把經營活動納入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的軌道之中。
從事綠化行業的法人上千人,分布在各個專業、各個地區,具有不同的所有制和經營方式。他們的經營成果是社會經濟成果的組成部分。他們的誠信經營、生產質量、技術水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城市綠化的質量、造價等諸多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可能、也不應該對各個法人進行直接管理。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效應,維護市場秩序,保障綠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政府應該運用相應的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發展計劃引導市場的運行,運用法律、法規,規范市場行為,使行業的經營方向、發展規模、資源配置符合城市綠化發展戰略的需要。確保這一工程的連貫性和延續性。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在園林城市建設中的調節作用,依靠合理的價格引導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制約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行為。完善考核激勵政策,科學地設置考核指標,合理地考核評價干部政績,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既抓當前又考慮長遠,既抓發展又抓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