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國際貿易中,由倒簽提單行為所產生的提單的效力對于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有很大的影響,不能一味確定該提單無效,將倒簽提單行為規定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為妥。同時實施倒簽提單的托運人和承運人應該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而受害人可以選擇其一行使。
[關鍵詞] 倒簽單 法律后果
倒簽提單是指在貨物實際裝船日期超過信用證規定的裝貨期限時,為了使裝貨日期與信用證規定的裝貨日期相符,以順利結匯,根據托運人的請求,由乘運人按照早于該票貨物實際裝船的日期而簽發的提單。在國際貿易中,托運人往往為了掩蓋自己的違約事實,與想要順利拿到運費的承運人一起共同欺騙收貨人,按照早于該票貨物實際裝船的日期簽發提單,實施倒簽提單行為。該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非違約方的合法權利,也阻礙了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本文主要探討此種行為導致的法律后果。
一、由倒簽提單行為所產生的提單的效力認定
倒簽提單行為是種違法行為,由該違法行為產生的提單是否還具有完全的效力呢?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第(三)項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也就是說由此簽發的提單無效。學者王孝春就持這樣的觀點,她認為“倒簽提單違反了有關法律和公約,從其簽發開始就是非法的,他所證明的合同是無效的”。而有的人認為,判定因倒簽提單行為所產生的提單的有效與無效,應看當事人行為的惡意與否,“在惡意倒簽提單的條件下,由于承運人的欺詐,惡意倒簽提單從簽發開始就應當認定為無效,它所證明或代表的合同也無效,所有附屬于提單的權利義務都不存在”。筆者認為這個觀點是有所偏頗的,倒簽提單行為一般來說都屬惡意,幾乎不存在善意的倒簽提單行為。再者,即使存在善意的倒簽提單行為,也很難以客觀標準去區別善、惡意,反而會使侵害人鉆了空子。
然而如果一律把此種提單判為無效,又不太明智。首先因為提單只是貿易中的流通工具,就單證而言,其對價并未完全缺失。其次,如果一律判定提單無效,則無過錯方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因為提單的無效使得提單喪失其提貨的功能,如同一張廢紙,不能提取貨物,有可能給無過錯方造成更大的損失。再者,我們還可以借鑒外國的有關判決,英國上議院1983年終審判決“聯合城市商人(投資)有限公司訴加拿大皇家銀行(United City Merchants Ltd.v.Royal Bank of Canada)”案中,迪普洛客(Diplock)大法官在判詞中提到,“由承運人或其代理人簽署的有著錯誤裝船日期的提單并非無效”。該法官認為,“單據無效,是指喪失了其所有的法律效力,其根本就是偽造的或者是欺詐性的,以至于摧毀了單據的本質,僅僅存在輕微虛假記載的單據,盡管帶有一定的欺詐性但卻不應被認為無效”。最后,我們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也不能認定倒簽的提單完全無效,畢竟如果只是遲了一兩天,不給收貨人帶來任何損失的話,判定該提單無效只會浪費資源。
筆者認為把倒簽提單行為定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更為妥當。我們可以借鑒《合同法》第54條第(二)款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這樣可由受害方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是否撤銷該行為,使得該提單歸于有效或無效。法院在判決的過程中,需要多注意的是該倒簽提單的行為是否構成“實質性欺詐”。判斷“實質性欺詐”應看該欺詐行為是否嚴重影響到合同當事人預期目的的實現甚至使其目的落空,如由于倒簽提單引起的貨物的遲延運到,使得收貨人在已付了貨款的情況下,無法將該票貨物再倒手轉賣出去,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收貨人的合同目的幾乎完全落空,法院應判決可以撤銷。
二、民事責任的承擔
既然托運人和承運人沒有正確履行其義務,他們就應該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不過當事人究竟應當承擔何種民事責任,學界意見并不一致。
1.承擔違約責任
有人認為,倒簽提單是承運人違反提單的默示條款即裝船后簽發提單的義務,所以承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筆者認為不然,通過前面的討論可以知道筆者認為承運人與收貨方之間不存在運輸合同,所以這里所說的承擔違約責任的主體主要是托運人。
筆者想著重探討一下解除合同和損害賠償的問題。首先,受害方有權解除合同,但解除合同是有一定條件的,我國《合同法》第94條這樣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和“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可以解除合同,前面一個條件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根本違約”。《銷售合同公約》第49條也規定買方可以在“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公約中的任何義務構成根本違約”的情況下解除合同。當然,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我國法律與英美法律中對于“根本違約”的規定是有些不同的,如構成的條件等,這使得根據適用不同的法律會有不同的判決結果。
其次,是關于損害賠償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主要應該考慮損害賠償的范圍。這個范圍應包括價值損失“即受害人應得到的履行與其實際得到的履行的價值之差”和附帶損失即“違約造成的受害人價值損失之外的損失”。而避免的費用,即“違約后受害人由于對方違約而避免的損失” ]應該去除在外。由此可見,民法上規定的違約損害賠償具有補償性,計算損失時應當以純利潤為主。此外,我們還應注意非違約方正常的商業風險導致的損失不能納入賠償范圍,非違約方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造成損失的擴大部分也不能計算入內,期待利益損失與信賴利益損失只能擇一確定。這些原則都符合民法上的補償利益原則和完全賠償原則。
2.承擔侵權責任
倒簽提單行為是一個明顯的共同侵權行為,承運人與托運人應當對非違約方負連帶責任,應當賠償非違約方的損失。《民法通則》中規定的侵權民事責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以及賠禮道歉。其中,我們在確定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的范圍時,應該注意下列法律規則:(1)公平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如不能超出當事人可能預見到的范圍。未成年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不得剝奪其日常生活資力和保留受教育的費用。(2)損益相抵原則。有的時候,受害人在受到侵害損失的同時也會取得一定的額外利益,那么為了保護違約方的合法權利,應當把這些利益從賠償范圍中去除。(3)、過失相抵原則。即如果在造成損害的原因中,受害人也有一定過錯的,應該相應的減除加害人的責任。
3.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及選擇
由于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諸多不同,在二者競合的情況下,是選擇違約責任還是選擇侵權責任要求債務人承擔,直接關系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加害人的制裁,我國法律因此允許當事人擇一提起訴訟。我國的《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這一方面貫徹了民法的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不能以同一事實提起兩個訴訟的原則”。當事人在提起訴訟的時候,雖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去選擇,但是法律上還是給這種選擇作出了一些限制,以避免重復起訴,重復計算而加重被告人的責任這種現象的出現。這些限制主要有:(1)如果不法行為只造成了受害人財產的損失,那么一般按照合同糾紛處理。(2)如果造成的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的,那么一般按照侵權責任進行處理。筆者認為這種限制在倒簽提單行為中是不太容易進行適用的。倒簽提單行為一般來說不大可能造成收貨人的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如果按上面兩種限制方法來處理該行為時,那就等于實質上剝奪了買方或者收貨人的訴訟選擇權。再加上《海商法》中有很多條例都有規定無論受害方選擇何種訴因,承運人的一些權利、義務并不因此不再享有和承擔。因此,筆者認為在收貨人因倒簽提單行為提起訴訟時,法院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見對案件進行處理。
4.其他法律后果
倒簽提單行為的實施還會導致其他的法律后果。如承運人的免責權和責任限制權利的喪失。由于海上運輸的危險性較大,為鼓勵海運事業的發展,世界各國包括我國都賦予了承運人享有這兩項權利,但前提是其已經履行了義務。而承運人實施了倒簽提單的行為顯然沒有正確履行法定義務,因此承運人喪失其享有的權利。同時,如果當事人實施了倒簽提單的行為,還有可能導致保險公司拒賠。1997年《中國船東協會保險條款》第5條承保風險第(十五)項貨物責任中明確排除了對遲延交貨引起的經濟損失的賠償(但會員事先已就此項運輸取得本協會經理部同意的特殊保險不在此限)以及簽發倒簽或倒簽提單、運單或其他包含或證明運輸合同的憑證引起的損失的賠償。畢竟,承運人有欺詐行為,該行為所導致的風險不屬于一般可以承保的商業風險。
參考文獻:
[1]萬長云:關于實踐中應用倒簽提單的法律探討.水運管理,2004(02)
[2]郭瑜:提單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140
[3]徐新銘:預借、倒簽提單法律性質之我見.海事審判,1997(01)
[4] 何麗新 吳海燕:海商法案例精解.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 ]張海英:海商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6]倒簽提單若干問題研究.海運信息網
[7]楊立新:侵權行為案例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