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經常性損益政策披露至今已有11年,2008年證監會對非經常性損益政策進行了修訂,將列舉項目增至21條,比修訂前增加了6條。國內學者對非經常性損益的研究涵蓋范圍廣,但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關于非經常性損益政策披露的現狀研究;二是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研究。
[關鍵詞] 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常性損益政策披露 盈余管理
2008年10月底,證監會對《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l號——非經常性損益》(2007修訂)進行了修訂,并根據文件形式的變化將名稱相應改為“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該文件規定,非經常性損益是指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正常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其性質特殊和偶發性,影響報表使用者對公司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斷的各項交易和事項產生的損益;并列舉了非經常性損益通常包括的項目,包括21條,比修訂前增加了6條。大多數西方國家都要求其上市公司對經常性利潤和非經常性損益進行區分。如果上市公司盈余數據中存在大量的非經營性損益項目,會降低了盈余的信息質量,影響信息使用者正確評估企業的經營業績。翻閱中國有關非經常性損益的文獻資料,作者認為國內針對非經常性損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關于非經常性損益政策披露的現狀研究;二是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研究。
一、非經常性損益政策披露的現狀研究
Chen和Yuan(2004)分析收益中存在大量的非經營性的特殊項目嚴重影響了證監會依據匯總收益數據對上市公司發行新股資格條件的審核結果,并損害了我國證券市場以會計利潤為指標引導資本流向優質企業的制度效果。
那么證監會是否應該強制披露非經常性損益?
清議(2004)認為規則制定本身并不是一種強制性措施,而是一種用來相互交流的會計信息的邏輯,以便會計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能夠借此相互討論,共同提升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但在本就邏輯混亂的行政規范下,想通過制定詳細的行政規范來嚴格管制會計信息披露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無法窮盡非常損益所有項目,這樣只會導致非常損益披露泛濫、不規范。
政策頒布后是否得到的有效的實施值得懷疑,有證據表明上市公司或多或少存在以下情況:有選擇的或避重就輕地少披露“非經常性損益”;未完全符合證監會的披露要求;規避披露政策或濫用披露政策等(吳溪、程璐,2001)。
目前國內學者普遍支持披露非經常新損益政策,但對披露形式存在較大的爭議,我國的政策披露形式為表外披露。
歐陽愛平等(2004)認為表外披露有缺陷:①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有關非經常性損益的信息,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對信息的表達方式進行操縱。②現行披露只包括“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每股收益”兩項指標,披露內容過于簡單,不足以滿足利益相關者對全面信息的了解。因此建議表內披露或單獨編制附表進行披露。朱玉芳(2006)也認為我國應借鑒英美等國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把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分開列示。考慮到調整成本的大小,對利潤表的調整可“分步走”,先采用附表的形式編制“非經常性損益明細表”,進行非經常性損益信息的單獨披露,待時機成熟時再改變利潤表格式。魏濤等(2007)建議將非經常性損益作為會計核算的一項獨立內容納入利潤表,并進行具體、透明的表外披露。為了提高非經常性損益的披露質量,周曉蘇等(2007)認為在會計信息確認和計量環節會計人員可以適當運用職業判斷,但在報告環節企業必須詳細披露說明利潤的構成和不同構成部分的確認標準和計量方法。
二、非經常性損益政策披露的盈余管理研究
在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制度中,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指標發揮著考核上市公司業績的重要作用。“當利潤成為評價上市公司至關重要的因素時,上市公司很自然地將注意力轉向利潤指標。一些公司還可能鋌而走險,利用各種手段來操縱利潤(馮淑萍,2002) 。”那么上司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到底是什么?
證監會對表現不好的上司公司會進行處罰,如特別處理、暫停或終止上市等,這些處罰措施會影響公司的信譽、股票和再融資能力。因此周曉蘇等(2007)認為盈余管理的動機至少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規避證券監管機構的監管;二是保持市場的融資資格;三是影響股價。魏濤等(2007)則根據各公司的盈虧分析得出:無論是虧損公司還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相當倚重于非經常性損益,虧損公司是為了實現扭虧和避免虧損等,高盈利公司則是為了平滑利潤和避免利潤下降。
那么上司公司是如何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盈余管理呢?
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原國有企業改制產生的,和原國有控股股東和當地政府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利益瓜葛。對地方政府來說,上市公司是他們重要的經濟資源,通過注資重組,地方政府又能獲得一家優質公司,能將下崗等社會問題降到最低,保證政府業績。因此為保住本地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地方政府采用各種方式對上市公司進行補貼(龔小鳳,2006)。對此得出相似研究的還有史玉光(2009)。
為了避免連續虧損,上市公司往往會在虧損年度盡量多報非經常性損失,即進行虧損清洗或巨額沖銷,使下一年度不再虧損(蔣義宏、王麗琨,2003;孟焰、張莉,2003)虧損公司通常的做法是將長期資產非公允化、非貨幣性交易貨幣化、關聯交易非關聯化、減值準備調節化、會計差錯追溯化、財政補貼邊緣化(鐘新橋,2004)。上官健(2006)指出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將成為非經常性損益的另一手段,在資產置換和債務重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管是針對何種類型的上市公司,處置長期資產收益、補貼收入以及減值準備的計提或轉回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在2001年之前,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并且在任何一年不得低于6%。許多研究證明公司為了能夠獲得配股的資格,存在操縱利潤的行為。朱玉芳(2006)認為,“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6%”這一財務指標對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有誘導作用,并且它很容易被操縱。周濤(2008)也指出配股條件的改變誘發了新的盈余管理方式:上市公司通過調節非經常性損益在不同時間段的分布提高ROE較低值。龔小鳳(2006)通過研究認為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進行針對性補貼,至少站擁有配股資格的公司中的一半。但也有學者研究表明該政策對抑制通過補貼達到配股的動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龔小鳳,2006;徐磊,齊偉山,歐陽令南,2006)。徐曉偉等(2002)通過對2000年年報的1122家上市公司進行Mann-Whiteney U檢驗,發現該配股條件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減少其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達到配股資格的盈余管理行為。
2001年起,證監會在是否退市、ST等相關規定也有考慮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
史玉光(2009)通過滬深兩市ST公司2007年和2008年非經常性損益分析后指出非經常性損益比重和結構、來源與現行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及轉板機制存在一定的相關性:ST公司會采取“二一二”盈虧戰術:連續兩年虧損后扭虧為盈,接著連續兩年虧損,再扭虧為盈。這樣不僅能避免退市,還能避免暫停上市。ST公司是否急于利用非經常性損益來調整利潤,關鍵取決于他們處于“二一二”的哪個階段。曹椿苗(2007)對此也有相似的結論。
魏濤等(2007)指出:無論虧損公司還是盈利公司都較為普遍地操縱非經常性損益的時點和力度進行盈余管理。王俊秋等(2008)認為微利公司和扭虧公司主要通過非經常性損益調增利潤;而虧損公司則通過非經常性損益進一步調減利潤。特別是微利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非經常性損益是微利公司扭虧為盈的“法寶”(干勝道、鐘朝宏、田艷,2006)。
周濤(2008)發現隨著非經常性損益的披露制度逐漸完善,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盈余管理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限制,主要是對微利公司;而對于重虧公司和剛達到配股線的公司,這一限制并不顯著。IPO公司也會調高非經常性損益以迎合盈利預測。
我國近些年在非經常性損益項目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進步和發展,主要表現在非經常性損益政策披露的現狀研究和盈余管理研究,還有一些關于非經常性損益與市場反應方面,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市場并沒有充分反應非經常性損益(David Burgstahler,James Jiambalvo和Terry Shevlin,1999;David Burgstahler,James Jiambalvo和Terry Shevlin,2002),我國學者研究發現隨著制度的完善,投資者趨于理性,非經常性損益數據的有用性在提高(鄧秋云,2005)。但我國學者對于市場反應、市場監管狀況等方面研究較少,研究的不足也表現在此。
參考文獻:
[1]清議:非常損益披露泛濫[J].中國證券期貨,2004(4):70-73
[2]吳溪 程璐:對非經營性損益信息披露的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1(9):30-32
[3]歐陽愛平 楊有紅 黃家英:論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披露[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4(6):63-66
[4]朱玉芳:對上市公司通過非經常性損益粉飾利潤的應對措施[J].鄭州大學學報,2006(4):66-68
[5]魏濤 陸正飛 單宏偉: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和作用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7(1): 113-121
[6]周曉蘇 李向群: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信息及其披露監管有效性研究[J],會計師.2007(11)
[7]馮淑萍:中國會計改革與國際協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8]龔小鳳:地方政府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非經常性損益出臺后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06(2):121-126
[9]史玉光:ST公司非經常性損益與退市制度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09(5):12-16
[10]蔣義宏 王麗琨:非經常性損益緣何經常發生——來自虧損上市公司年報的證據[J].證券市場導報,2003(6):9-13
[11]孟焰 張莉:對非經常性損益確認與披露問題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3(12):14-18
[12]鐘新橋:虧損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分析[J].經濟師,2004(9):131-132
[13]上官健:我國非經常性損益信息披露管制效果研究[J].經濟師,2006(12):134-135
[14]徐磊 齊偉山 歐陽令南:非經常性損益,盈余操縱與股票市場定價[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4):490-495
[15]徐曉偉 李林杰 安月平:從非經常性損益看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非經常性損益的實證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8226;社會科學版,2003(1):68-71
[16]周濤:非經常性損益與盈余管理——來自上海A股證券市場的經驗數據[J].財會通訊,2008(3):90-93
[17]史玉光:ST公司非經常性損益與退市制度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09(5):12-16
[18]曹椿苗:ST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利潤問題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7
[19]王俊秋 唐加威: 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2):81-84
[20]干勝道 鐘朝宏 田艷: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財經論叢,2006(6):59-64.
[21]鄧秋云:非經常性損益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5):58-60
[22]Chen, K.C.W.and H.Yuan,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3): 64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