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雕塑藝術寶庫,作為北朝時期少數民族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石雕應該首推云岡,那么泥塑無意當推麥積山。處在中西佛教藝術交匯,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鮮卑族麥積山佛教復興,便是以這前所未有的多種文化營養,哺育了這一泥塑藝術寶庫。它與以往的和異地的佛教造像藝術不盡相同,泥塑藝術集中,精華薈萃,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民族色彩。
[關鍵詞] 佛像 石窟 美學
麥積山石窟坐落在甘肅天水,其內北魏時期主要佛教造像大約有70多座,且保存較完整。北魏政權的建立是古代少數民族文化漢化的一個重要時期。自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后至公元535年分裂為東西兩魏。政治的變革、經濟的發展、文化思想的轉變以及對待佛教的態度和審美的轉變等都對麥積山石窟的佛教造型風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麥積山北魏佛教造像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麥積山的北魏早期石窟是對后秦藝術成果的直接繼承,所以依然是強健而莊重的后秦風格的延續。中期受南朝審美思潮的影響,與云岡三期和龍門一期一樣,出現了秀骨清像風格。晚期則是佛教造像女性化趨勢,由風流倜儻一變而為溫柔慈祥。”
一、成長土壤
自前秦瓦解后,北方再次陷入了混亂的局面,鮮卑族的拓跋部勢力在混戰中崛起,迅速的成為當時逐鹿中原最強大的政權。從386年拓跋珪恢復代國并在當年改國號為魏開始,經過12年的時間,占有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到439年消滅北方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涼,結束 了100多年來的混戰局面,統一了整個北方。
公元494年,孝文帝下令禁止穿戴鮮卑族服飾,所有士民一律按照漢族風格穿戴打扮,統一了語言只允許講漢語不準將先輩語言。提倡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重用漢族官員。其一系列措施推動了民族統一的進程,安定的國家環境必然更有利于佛教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概括的講,此時麥積山石窟造像的明顯變化是,北方民族面容的雄偉剛健,被代之南朝漢風。佛和菩薩也已不再是純粹的神秘偶像;微笑開始取代威嚴,人性多于神性。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作為藝術特色已經開始成為造像者追求的目標。衣紋處理已經完全民族化,并注意強調衣紋凸起形成的體積感和空間感的藝術效果。
北魏漢化的結果是,在藝術上引進了南朝東晉顧愷之創造的“秀骨清像(注1)”,這種風格流行近兩百年之久。乃至南朝蕭梁時代,大畫家張僧繇創造了一種面較短而艷麗的張氏風格,以較為豐滿健康的形象同“秀骨清像”的病態美相抗衡。在造型上的表現一種是豐滿,一種是清瘦。大約半個世紀后,北朝的北齊、北周佛教造像中也出現了相應的藝術風格傾向;于是一種形態豐滿,貌若童子,圓潤可愛的風格樣式取代了這種秀骨清像風格。具有代表性的如麥積山135窟(圖1)中的北周泥塑小佛,一掃以往的病態。
二、民族改革下的美學轉變
麥積山北魏石窟早期的主佛造像,延續“后秦風格”,體現著古代封建帝王的威嚴和權力。因為北魏與后秦在民族、文化、政治追求與對待宗教的態度方面均有相似之處。所以,云岡一期的曇曜五窟受到“后秦風格”的影響,而麥積山北魏早期石窟直接繼承“后秦風格”。中期與云岡三期和龍門一期一致,出現“秀骨清像”的南方士大夫形象。麥積山的北魏晚期則與云岡三期和龍門一期不同,主佛由士大夫文人形象而轉為母親形象,這種趨勢越到北魏晚期越明顯,這一特征可以說一直延續至今。
其美學特點可概括如下:
1> 當代人的審美:由強健莊重向秀骨清像向母性色彩方向轉變。
2> 禮儀的影響:鮮卑漢化進而復“周禮”,貴族色彩濃厚。
3> 民族與宗教的影響:佛教昌盛,一度達到政教合一的高度,成為統治者統治國家的思想工具。
4> 石窟本身的特點與雕刻手法:從后秦風格的三角形構圖到秀骨清像的陰刻線條再到母性色彩濃郁的神秘微笑。
三、泥塑手法的創新與發展
麥積山石窟的泥塑,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突出墻面的高浮塑,第二類是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第三類是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麥積山石窟北魏造像,大部分都與實際人的身高差不多。這些佛像,令觀者的視線始終都-處于平視狀態,用不著去仰觀禮拜他,這樣能使佛與人處于一種平等交流的狀態,從而拉近了偶像與人的距離,顯得無比親切,增加了藝術感染力。表現方法繼承了兩漢以來的民族雕塑藝術的傳統風格。
從北魏早期開始,麥積山主佛的形象已經開始出現變化,主要表現為,異國情調的減弱,而民族與地方的特點開始出現。在128窟中(圖二),主佛坐姿,高髻,面型豐滿強健,身段健美,肢體結構勻稱。裝飾性衣紋線條流暢,三角構圖,但是卻減去了后秦風格的許多神秘與威嚴,似乎開始轉為思考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人感覺到更親切。
中期的以瘦為美的氣質雕塑的出現又象征著美學思想的一個大轉變,這個時期中國傳統雕塑、繪畫進一步吸收融合了佛教藝術的表現手法,創造了大量在構圖形式等方面洋溢著濃郁民族藝術特征的作品。雕塑師們運用樸實簡潔的造型和陰刻線來表現人物內心微妙的情感、優美多姿的形象和濃厚的生活情趣。早期威嚴肅穆的佛像已經被一種坐式自然、典雅飄逸、類似文人士大夫的形象所代替。
北魏晚期以后至西魏時期的佛像,差不多都做成俯首下視、面容娟秀、體態端莊、慈祥智慧、和藹可親的形象,形成了典雅、秀麗的麥積山藝術風格,面部長圓、造型清秀、頸部細長,外披漢族風格的袈裟。神情祥和莊重,面露微笑,富有人情味,具有典雅優美的南朝風格。西魏時期的佛像完全變成了美麗、善良的母性形象。
四、結語
麥積山的北魏佛教造像,主要是佛、菩薩塑像,多數表現為典雅秀麗,優美動人。但與之相對比的還有剛健雄強的護法神王和金剛力士,怒目揚拳使人觀之畏懼。這與慈祥安恬的佛和嫵媚的菩薩形成強烈的對比。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所以在每一石窟中,雕塑者必須有一個整體的設計布局,為了是佛和菩薩的柔婉氣氛得到調劑,必然要以護法者的剛健之氣來做一個拉動,一個陪襯,一個中和。以求得到這個窟造像的和諧。整個佛窟的透視造型非常嚴謹,對現代造型藝術研究仍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1:這里指的是有仙風道骨感覺,以瘦為美的人物形象。
參考文獻:
[1]傅小帆 杜明富:《東方微笑》[M].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
[2]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上冊[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3]金維諾:《中國美術#8226;魏晉至隋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
[4]陳兆復:《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2
[5]郭建:《滄桑分合》[M].長春出版社,2000
[6]薛永年,羅世平:《中國美術簡史》(增訂本)[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7]孫紀元:《中國美術全集#8226;雕塑篇8麥積山石窟雕塑》[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12
[8]雍際春:《秦地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演變》,《伏羲文化》[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