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來國內不少地方陸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其目的在于逐步調節收入分配不公狀況,改善民生,使勞動者活得更有尊嚴,同時,在收入提高的情況下,增加消費支出,拉動內需,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能否真正實現這樣的愿望卻令人擔憂。文章對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后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加以分析,并指出,提高教育投入,加強監管,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才能真正實現勞動者收入的提高,實現最低工資上調的愿望。
[關鍵詞] 最低工資 上調 收入 增加
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當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包含個人應當承擔的社保費、住房公積金等。最低工資不包括加班工資,不包括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各種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也不包含“包吃包住”費用。
2010年7月1日以來,國內不少地區陸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增幅一般都在20%以上。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其根本目的在于逐步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調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狀況,使低收入人群真正享受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成果,活得更有尊嚴、更幸福,同時,在收入提高的情況下,增加消費支出,拉動內需,進一步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在當前整體經濟形勢下,著實令人擔憂。
一、主要的問題
1.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進一步加大了通貨膨脹的風險
通貨膨脹的一種類型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指在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由于工資和原材料的產品的價格引起的生產成本提高,從而推動物價上漲,物價上漲之后,又要求增加工資,再使成本提高,這樣又要提高價格,引起通貨膨脹。
國內不少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得益于人口紅利,長期以來一直依靠低工資低成本模式經營。不少企業在給付工資時,只是按照最低工資標準進行支付。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即使對于企業的實際經營并未產生多少影響,但這些企業可以以經營成本增加為由上調產品或服務價格,從而推動物價上漲,物價的上漲,帶來的是收入水平無法滿足生活消費的需求,于是要提高工資,進而提高成本,提高價格,陷入工資-價格螺旋式上升的惡性循環,導致通貨膨脹的產生。
2.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帶來勞動者實際收入的降低
一些企業將最低工資標準視為最高工資標準或者標準工資,在有限的工資水平下,勞動者為了生活的需要,只能“自愿”加班,基本工資高,加班就少;基本工資低,加班就多。其結果就是最低工資上漲了,但實際拿到手的卻不見明顯增加。另外,還有一些企業以食宿費、福利費沖抵工資,規避最低工資標準的執行,造成實際收入的減少。
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個稅的征收,個稅起征點已經三年未曾調整,隨著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一些地方的最低工資已達到千元以上,勞動者除了基本工資,加上加班工資,總收入已達到或超過個稅起征點,這意味著低收入層也進入個稅繳納行列,這樣,本來應該是“富人稅”現在卻變成了“窮人稅”,實際收入相應減少。
3.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未必能真正改善勞動者生活水平
這些年往往有這樣一種情況,某地一旦有工資上調的傳聞,居民日常生活物資的價格總是先行一步,提前上漲,這樣,當工資的增加真正落實的時候,物價的上漲幅度已經相當甚至大于工資增加的幅度,完全抵消甚至超過工資的上漲,使勞動者的生活水平不僅不因工資上調而提高,反而因此受到影響。
此外,最低工資標準本身偏低,且上調幅度有限,與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難以實現維持勞動者體面尊嚴生活的愿望。依照國際慣例,最低工資應為平均工資的40%-60%,而我國的實際情況卻是絕大部分省市的最低工資標準低于當地平均工資的40%,扣除醫療、養老等各種社會保險基金,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按照當地的物價、消費等水平,勞動者的養家糊口依然較為困難。
4.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增加了勞動者就業的壓力
受最低工資標準上調的影響,企業會選擇改變企業生產技術與生產方式,以資本替代相對價格上升的勞動力,或者傾向于選擇身體健康,技術水平較高的員工,然而,處于工資底層的主要是外來務工人員,這些人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較低,而且缺乏相關的職業與技能培訓,大部分人的能力與技術水平比較低,只能出賣體力或從事低水平的簡單工作,因此,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無形中減少了這些勞動者的生存空間,為了保住眼前的飯碗,不少人只能選擇主動加班而不敢向企業提出加班費要求,或者工資收入在遭到各種巧立名目的克扣后不敢向有關部門舉報,無奈忍受企業的剝削。
也有一些非正規企業如小型非企業單位或是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及建筑行業普遍存在的包工頭與民工之間,在最低工資上調的情況下,采取不簽合同,雇傭臨時工的方式進行規避,為了生存,一些知識技能水平較低的勞動者也只能接受,權益的保障更是無從談起。
二、意見與建議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原來依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拉動的中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當前,我國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的嚴峻考驗,國家正努力把從過度依靠出口和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為以內需的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居民收入,拉動居民消費,通過消費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是重要舉措之一,畢竟,低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最高的,對內需的拉動也更為明顯。但是,在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同時,相關問題的存在,依然會嚴重制約甚至影響調整的效果,對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進。
1.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
收入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勞動者而言,不能單純依靠從事簡單工作,得過且過,靠別人實現。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與其簡單的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來勉強提高勞動者收入,倒不如通過改善勞動者自身素質,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事實證明,教育可以實現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個人的接受教育水平與其收入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當前,大量低收入群體主要來自農村,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平等,導致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農村教育的投入,保證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增強職業教育的投入,開辦各種類型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勞動者具備相應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并能夠通過一定的崗位學習與崗位訓練得到技能與能力的提升,實現社會、企業、個人的同步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完善、提高自己,不斷提高個人收入水平。
2. 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制度,上調個稅起征點,實現最低工資制度的意義
最低工資制度應當包括最低工資的確定與最低工資的調整兩部分。最低工資應該滿足勞動者基本生活的需要,因此,最低工資標準應當是扣除了勞動者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后的實發工資,其數額的高低參照當地職工的平均工資,當地居民生活費用支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最低工資的調整則應該與當地經濟發展變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相聯系,不定期的進行調整,從而實現最低工資制度的意義。
此外,上調個稅起征點,還個稅征收的本來面目。個稅的征收體現對高收入者多征稅,對低收入者少征稅,從而達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的。然而,在個稅起征點依然維持原有水平的情況下,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導致社會貧困群體工資水平接近以至超過個稅起征點,從而步入納稅行列,這不僅無法起到調節收入差距的正向作用,甚至可能拉大貧富差距。
3. 加強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監管,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勞動者收入的保障,單純依靠政策的制定遠遠不夠,畢竟,對于經營者而言,直接的利益誘惑要遠遠大于規范經營的效用,而且,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弱勢的勞動者與雇主地位的不平衡,使得他們無法實現與雇主進行工資福利待遇的談判,從而被動接受低工資待遇,因此,相關責權部門的監管顯得尤其重要。各級勞動監管部門需要不定期檢查各級各類企業非企業,嚴格執法,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對于違反規定者嚴厲處罰,使不法者付出的代價遠大于支付低工資所獲取的收益。此外,相關責權部門需要對有關政策進行大力宣傳,明確解釋,讓每個勞動者了解有關政策內容,明白自己的合法權益,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也確保政策執行過程中,不會由于細節問題或者含糊的解釋造成事實界定難,被不法經營者打擦邊球,鉆政策的空子,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
4.加強市場監管,保障勞動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價格是商品價值的反映,是調節市場供需的重要工具,但是,當商品價格在不法經營者的惡意操縱下,聞風而動,背離市場規律,危害勞動者的經濟利益時,則需要相關物價管理部門進行有效監管,打擊惡意漲價行為,保證勞動者生活水平與收入的同步增長。
參考文獻:
[1] 黃小青:最低工資制現存主要問題及對策-以京、遼、贛、湘、渝五省市為例.南華大學學報,2008,(12)
[2] 金蓓蕾:要解決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首先要改變城鄉教育不平等東方早報,20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