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巨大的社會轉型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在逐步推進,我國目前處于危機事件的多發(fā)期,危機管理體系還很不完善,危機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們有必要提高對危機的認識,高度重視對危機管理的理論研究,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本文重點探討提高政府危機管理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和諧社會 危機管理 社會轉型 善治
一、危機管理與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論述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問題時,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論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由此可見,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實際上就是一個讓所有社會成員感到更加安全、更加安定的社會。而危機的爆發(fā)破壞了社會的安定,威脅著人們的安全,進而造成巨大的損失,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這與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安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和官員片面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盲目追求GDP的增長,大搞所謂“政績”的“形象工程”,結果加劇了社會的矛盾,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釀造了自然和社會的危機。只有把經濟發(fā)展和危機管理結合起來,才是安全的發(fā)展。綜上所述,危機管理不僅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需要,而且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加快政府模式轉變,提高防范和處置公共危機的水平
1.轉變政府治理理念,實現(xiàn)善治
治理有好壞之分,良好的治理(也就是善治)能夠形成社會主體間的良性關系,達成社會發(fā)展的共贏和公共利益的最佳狀態(tài)。良好的治理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和有效等方面。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不斷發(fā)展,我國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在逐步走向深入,但就整體而言,現(xiàn)代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務性管理、法治化管理、公共管理、責任管理還沒有在完整的意義上出現(xiàn),治理的實行有助于轉換我國政府管理的理念,這種治理理念的轉換具體表現(xiàn)為:
(1)治理目標:優(yōu)先經濟目標向優(yōu)先社會目標轉變。我國必須加快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政府主要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職能公共性的體現(xiàn),也正是政府職能轉變的趨勢和內容。政治職能轉向經濟職能,經濟職能又轉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是政府職能演進的大致方向,也是我國政府努力的方向。
(2)治理主體:由過去的單一政府轉變?yōu)檎⑵髽I(yè)、非政府組織有序參與的合作主體。必須加快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而這種轉變需要把政府轉移出來的責任交由其他社會主體(市場、社會等)來承擔,也就是要由政府獨治體制轉向社會共治模式。
(3)治理手段:由過去單純強調法治轉變?yōu)橹匾暦ㄖ巍⒌轮魏蜕鐣褡杂X自愿的合作相互補充。中國的治理手段,不僅要采取法治,而且要與德治和社會公民自覺自愿的合作相互補充,培育社會公德和契約意識。
2.建立公共危機管理信息公開制度
在2003年在SARS危機中,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受到傷害,其副產品就是流言的肆虐。隨著SARS的流傳而肆虐一時的傳聞風波與其說顯示了我國民眾面對危機時的不成熟,不如說它實際上凸現(xiàn)出我國政府在信息公開制度方面的種種問題和弊端。
為此,一是走法治渠道,建立規(guī)范的信息公開制度。法治是我們基本的政治取向,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目前各國都在制定法律確保信息的公開。公民參政的前提是知政。信息公開法也應建立“司法救濟制度”,也就是說,因為政府信息不公開導致感染的,公民可以告政府,要求一定的經濟賠償。此外,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必須保持必要的懲罰機制。監(jiān)督不僅需要同體監(jiān)督,更需要異體監(jiān)督,其中之一便是新聞媒體。新聞媒體作為異體監(jiān)督的主要方式,根據各國的實踐,有效的約束了政府。在新聞自由競爭的狀態(tài)下,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政府部門將很難對關于公眾的信息實行壟斷。新聞自由是公眾知情權的最好保障。因此,要通過各種制度創(chuàng)新促使政府加快改革新聞媒體管制。
3.處理好公共危機管理中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間的關系
在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的改革中,橫向分權和縱向分權都十分重要。縱向分權以往不被當作重要問題來討論,實際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是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改革里面極端重要的支撐軸。像中國這樣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規(guī)模非常大,區(qū)域差距都非常大,縱向的中央地方關系問題解決了,中央的和地方的橫向分權關系才容易解決,也才容易實現(xiàn)橫向間的合作。
4.形成危機管理的行政體系建設
雖然危機并不是社會的一種常規(guī)狀態(tài),但由于危機事件具有潛在性、積累性和社會危害性,政府必須將危機管理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運作中,使之成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從預防入手,控制惡性危機發(fā)生的目標。為此,政府必須建立危機事件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而機制的有限實現(xiàn)必須以一個職能明確、責權分明、組織健全、運行靈活、統(tǒng)一高效的危機管理體制為依托。按照政府各組織在危機管理中發(fā)揮的作用,參與危機管理過程的直接與否,可以將危機管理體制及其運作分為五大系統(tǒng):指揮決策機構、職能組織體系、信息/參謀咨詢組織體系、綜合協(xié)調部門和輔助部門。這其中,危機管理的綜合協(xié)調部對于建立我國現(xiàn)代危機管理具有特殊的意義。
三、結語
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構筑在一個制度化的治理結構中,危機管理體系與公共治理結構之間相輔相成,單純的危機管理改革作用有限,國家的長治久安根本上還是取決于我國公共治理結構的制度變革。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guī)劃的建議就明確指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許文惠 張成福主編:危機狀態(tài)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楊安華:近年來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研究述評[J].江海學刊,2005(1)
[3]郁建興 李小君:論危機管理中政府行為的合法性[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