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中國汽車市場上備受關注的“上汽雙龍勞資糾紛案”為例,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勞資關系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對“上汽雙龍案”的分析和對博弈的均衡求解,本文發現勞資糾紛導致的成本增加是上汽雙龍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企業如何在海外并購中妥善處理勞資關系提出意見。
[關鍵詞] 海外并購 勞資關系 博弈
一、引 言
國內關于勞資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關于企業中的勞資關系的研究并不多見,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前中國基本上不存在勞資問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后,隨著外資企業的涌入和民營企業的出現,勞資關系問題開始出現。但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價值觀念方面的不同,導致中國企業缺乏處理勞資關系的能力,尤其是處理海外并購中的勞資問題。鑒于此,本文試圖在綜合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運用博弈模型對跨國公司和并購企業員工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以我國汽車市場上備受關注的“上汽雙龍勞資糾紛案”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對該案例的剖析,為中國更多的企業如何妥善處理海外勞資問題提供借鑒。本文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上汽雙龍勞資糾紛案介紹;第三部分運用博弈模型進行案例分析;最后是結論及政策建議。
二、案例簡介:上汽和雙龍工會的勞資沖突過程
2004年底,上汽斥資約5億美元,收購了岌岌可危的韓國雙龍汽車48.92%的股權;次年,通過證券市場交易,增持雙龍股份至51.33%,成為雙龍絕對控股的大股東。
經過艱難的談判,2006年8月30日雙龍工會與上汽達成和解協議。協議內容包括:管理層撤回解雇計劃,保障雇用;到2009年為止每年投資 3000 億韓元開發新車;凍結工資和津貼;部分凍結未來兩年的福利條件等。雙龍工會宣布立即結束罷工和封閉工廠的行為,上汽也做出部分讓步,取消之前裁員554人的決定, 但同時也回絕了工會的加薪要求,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福利制度。至此,歷時49天的雙龍平澤工廠工人罷工落下帷幕。
三、案例分析
“上汽雙龍勞資糾紛案”的發生,背后有來自文化、管理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企業和員工均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其任何決定都最終取決于其成本和收益。上汽集團和雙龍內部員工亦是如此。我們在此引入博弈模型對上汽集團和雙龍工會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揭示“上汽雙龍勞資糾紛案”背后的深刻原因。
1.上汽集團與雙龍工會的沖突
企業并購對于內部員工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變化。在面臨被并購威脅的時候,目標公司的員工,每個人的未來都是不確定的。而現有市場中大量的信號顯示:目標公司的內部員工多數會成為并購的犧牲品,他們要么要求買斷工齡、要么被辭退回家。“吃與被吃”的關系是目標公司內部員工對并購的第一反應。上汽并購雙龍過程中,從談判到公章的交割,每個環節員工都表現出十足的反抗情緒,這種不合作是發自內心的,是由對未來自身收益的不確定性的擔心所導致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內部員工有與并購公司存在“敵對”的動機。
2.博弈模型建立與分析
目前學術界關于并購企業與被并購企業員工之間的博弈研究已相當成熟。本文根據研究需要,以秦玉東(2008)構建的博弈模型為基礎構建博弈模型。
為簡化敘述,我們稱雙龍集團內部員工為A,上汽集團為B。博弈雙方是理性的,雙方都是在既定條件下以追求各自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A的利潤是指 π0(個人的現在收益)+πt(個人未來收益的現值和)的和;B的利潤是指公司并購后,被并購企業的業務能帶來的未來收益V。整個過程中,上汽集團有兩種策略選擇: 并購或不并購;雙龍集團員工也有兩種策略選擇:合作或對抗。
四、結論及其啟示
1.并購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缺乏對海外市場的深入研究,是中國企業向海外拓展的一個普遍缺陷。上汽集團在并購韓國雙龍集團時,準備不夠充分,對韓國勞資形勢及勞資環境研究得不夠透徹,低估了韓國工人及工會的力量,并購后一度陷入勞資糾紛的泥潭中,給上汽集團的經營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因此,在進入境外市場之前,企業應邀請國際并購問題專家、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等參與企業海外拓展戰略的制定等。
2.制定穩定的人力資源政策,穩定人心
并購行為對于被并購方來說是一場大變動,絕大多數人都會有一種危機感。對于普通員工,在海外并購的過程中,企業應當盡可能多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和溝通,要讓他們理解并接受這次并購,尤其是在中國企業面臨著本國文化遭遇國外企業“文化歧視”的情況下,更應加強與海外被并購企業間的溝通交流,制定和實施系統全面的內外部溝通計劃。對于核心員工如目標企業的總經理、財務總監、技術研發人員及優秀的銷售人員等,這些人員對企業發展特別重要。因此,穩定的人力資源整合應將留住目標企業的核心員工并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作為重點。
參考文獻:
[1]陳志松 丁 可 王慧敏 陳軍飛:基于心理契約的勞資博弈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7(10):602-605
[2]秦玉東:并購過程中目標公司內部員工與并購公司博弈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