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東北亞地區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對比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點,研究影響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創建合作機制及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 東北亞 歐洲聯盟 區域經濟
在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下,東北亞地區面臨著如何鞏固和深化區域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新挑戰。本文將結合研究對象自身的經濟特點,通過分析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背景,借鑒歐盟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歷程及特點,應用比較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區位優勢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科學依據,研究新形勢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途徑。
一、發展背景及條件
東北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的聯系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各國在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狀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和多樣性,但該地區經濟貿易合作日趨頻繁,區域內相互依存程度較高,要素資源等經濟條件的互補性很強。而且東北亞的經濟富有活力,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開發潛力。因此,東北亞進行區域合作和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優越條件十分顯著。
1.地理界定
廣義的東北亞(按國家劃分)指中國(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狹義的東北亞(按地區劃分)指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俄羅斯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日本、韓國、朝鮮、蒙古。 在地區經濟合作領域中,東北亞地區的合作范圍不是以各主權國家的整體為單位,而是以各國實際的參與地區構成,包括俄羅斯東部地區,中國的東北、華北地區,日本的北部、西北部地區,韓國,朝鮮,蒙古,即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其面積為17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6億,占亞洲總人口的20%。
2.歷史進程
近20多年來,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醞釀于初步發展階段,此時出現的是雙邊合作和非制度化形式的合作;二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實質性合作開發階段。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了東北亞多邊經濟貿易合作,并開發和建設了很多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地區,例如琿春依據獨特的區位優勢,由原來封閉寂靜的邊境小城,迅速變成了大規模開發建設的熱點地區。 進入新世紀,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也迎來了新的挑戰。首先,在APEC框架下,建立與“東盟—中日韓10+3”并駕齊驅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刻不容緩。隨著2003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以及東盟—中日韓10+3機制的進展,東北亞經濟合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不僅地方政府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性升高,同時民間熱情也一直高溫不降。但是,據觀察由東北亞獨立開展的經濟合作并不多見,因此該地區經濟一體化情況仍表現為研討多于實際行動。
3.經濟條件
東北亞區域有著良好的地緣關系、豐富的自然資源、充沛的勞動力以及強大的市場需求等經濟優勢。
由此可見,東北亞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均,各國和地區在資金、技術、自然資源、勞動力、產品等生產要素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例如: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于該地區資源稀缺性較大的中國、日本、韓國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日本和韓國擁有著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科技和發達的工業水平,但其勞動力卻相對匱乏。中國東北和朝鮮勞動力豐富且低廉,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等,它們之間這種要素差異和資源結構的不平衡,必然會導致資金流動、經貿往來、技術交流等區域合作。
二、歐盟與東北亞區域經濟構成因素對比
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地緣關系、區位優勢等不同,歐盟同東北亞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和組織形式存在著較大差異。歐盟無論是從成立背景、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發展態勢等方面,都遠遠領先于東北亞區域。
相對東北亞地區,歐盟各國在共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歷經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了經濟和政治層面的統一。首先,歐盟相對政治穩定,具有良好的地緣關系作為其經濟發展與合作的基礎保障;而東北亞則戰事不斷,蘇聯解體、朝鮮半島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包括歷史戰爭的遺留問題等政治、軍事沖突,致使東北亞只能將區域經濟合作建立在民間的研討與交流層面上,而達不到歐盟的高度合作與官方管理。其次,歐盟成員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東北亞地區,因此歐盟成立與發展的目標與立足點就與東北亞存在很大差異。換言之,由于經濟一體化后,歐盟區域內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最優分配,從而降低了其交易成本。此外,歐盟綜合實力的提高意味著其經濟生產的社會總資本含量變大,資本大規模的投入生產必然引起規模經濟收益遞增的現象,從而促使聚集經濟的發展。歐盟各國資本、勞動力、技術、創新能力等生產要素的聚集,有效地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的多領域合作。而這些恰恰都是東北亞地區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三、存在問題
為了深入研究和思索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出路,不僅需要分析該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優勢及發展歷程,也要對其總體情況作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和考量,尤其是尋找到影響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因素,才能真正解決矛盾,為東北亞區域經濟的繁榮掃平障礙。
1.歷史遺留問題
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朝鮮、韓國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這種民族性的仇恨在各國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恥辱和憤慨。然而,日本并沒有感到愧疚,仍然高度頌揚其軍國主義思想,否認其對周邊國家做出的傷害。在這種互相猜疑的政治環境下,經貿往來就會受到限制和障礙,因此也更影響了合作組織的建立。此外,國土紛爭也是東北亞長期以來不可調和的矛盾。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土、領海所有權問題是關乎國家主權的大問題。由此引發的經濟利益、國家尊嚴等重大影響致使大國之間往往不會讓步。
2.政治、安全隱患
朝鮮半島一直是大國關注的焦點,其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是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南北對峙的局面影響了東北亞和平進程的發展。美國、日本等大國插手朝鮮半島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局面的復雜性。朝鮮核問題也成為制約東北亞地區安全穩定、團結合作的障礙。此外,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體制的差異也為該地區的交流與融合造成了嚴重阻礙作用。
3.缺乏制度性合作與交流機制
目前,開展以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合作是東北亞區域經濟的一大特點。而地方政府在處理涉及國際合作的事務時不具有充分的權限,出現“地方政府冷、中央政府熱”的現象 ,使得該地區缺乏政府間系統的貿易與投資合作框架以及相應的組織、協調及爭端解決機制,致使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走向制度化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4.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關注度不夠
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而東北亞的發展中國家則擁有強大的勞動力市場和自然資源的優勢。但是日本一直對加入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熱情度不高,與東北亞的經貿往來僅限于日本海沿岸地區。日本關注的焦點更多的在于東北亞環境問題將給本國帶來何種影響,以及利用東北亞的自然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保障。而韓國雖然對東北亞合作保持很高的積極性,但其由于自身經濟實力有限,難以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重大效果。
四、政策措施
通過分析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因素,以及借鑒歐盟等較成熟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先進經驗,尋找新形勢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途徑。
1.提高政府關注程度
提高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中央政府對加強區域合作的重視程度和熱情是極為重要的。當今世界的區域經濟合作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認同和組織協調之下的,只有各國中央政府通過簽訂協議,使東北亞區域經濟建設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才能保障該區域經濟合作的正常、穩健、長期、有序地進行。建立中央政府參與的國家間的經濟一體化組織,推動東北亞六國的貿易自由化進程,將會使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2.開展小區域經濟合作
由于歷史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在東北亞區域成立大范圍的經濟圈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東北亞地區存在著很多局部、小規模的經濟合作。而且這種地方政府合作趨勢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而為東北亞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來和對話交流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加強以民間帶動政府,以地方影響中央,以局部促進整體的小區域經濟合作對東北亞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3.實現信息交流和共享
促進各地方政府在貿易、投資、金融、旅游、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傳遞,形成共同的認識,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梢試L試建立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機構。通過設立行之有效的規范和章程,起到調節矛盾、化解沖突的作用,為營造有秩序的經濟合作組織打好基礎。
受到地緣政治、機制問題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 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著挑戰。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合理借鑒歐盟先進經驗,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的良機,通過加強領導人對話,制定出具有高層次、權威性及影響力的合作協議,指導并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質性進展,從而達到增強國家競爭力,實現共同利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美】邁克爾#8226;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信出版社,P503-530,2007年10月
[2] 楊棟梁:《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與課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 韓彩珍:《東北亞地區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