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余年來,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可謂一波三折,經歷了先用后禁、禁后重用的艱辛過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已經基本具備了引入公允價值的條件,但我國目前市場環境下有效地利用公允價值還存在著一些制度性及實務操作問題。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使公允價值如何取得以及如何確保其可靠性備受關注。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公允價值與現值的聯系,介紹公允價值確定的現值法。
[關鍵詞] 公允價值 現值 價值
一、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
2006年我國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新準則的最大亮點就是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新準則重新正式啟用公允價值概念,是我國會計審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表明中國會計計量發展正緊隨著國際主流方向,符合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迫切要求。但其對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和具體使用條件也作了明確的規定,這種適當的、謹慎的態度也表明我國目前市場環境下有效地利用公允價值還存在著一些制度性及實務操作問題。加之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的突然降臨,使得原本被認為是頗具先進性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受到質疑,這使得公允價值如何取得以及如何確保其可靠性備受關注。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公允價值與現值的聯系,介紹公允價值確定的現值法。
二、公允價值與現值的聯系
價值是經濟學的精髓,價值增值是管理學的永恒追求,作為從屬于應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會計的核心正是提供與經濟決策相關、可靠的價值計量。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曾經一統天下、面向過去的歷史成本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環境。當代國際會計變革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越來越多地在會計和報告中運用現值和公允價值這兩個概念。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因素等的一種計量屬性。是最能反映各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計量屬性,它是會計計量的最高目標;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其是價值的直接計量(即現值)和間接計量(歷史或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可變現凈值)的總稱,在價值和現值的基礎上具有“真實和公允”的本質特征,能提供更多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信息。
基于“價值”這一共同的內在邏輯起點,公允價值與現值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非同尋常的聯系。公允價值,就其本質特征而言,是能夠反映資產內在價值的計量屬性。資產作為能夠帶來未來經濟收益的經濟資源,其內在價值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就是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這是因為資產的內在價值體現在資產創造未來經濟收益的能力上,而未來經濟收益通常可以用未來現金流量來表示。因此,現值實際上就是公允價值本質屬性的數學表達,現值計算是公允價值最基本的獲取方法,現值法是公允價值確定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是,也應該注意到現值只是公允價值的一種計量技術,現值并不等同于公允價值,因為現值只是任何一種現金流量同利率的結合,現金流量是估計的,利率可以隨意選擇,這樣,就會出現多種現值。在這些現值中只有與決策相關的近似反映公允交易額的部分才可以用來估計公允價值。
三、現值法的具體運用
在計算現值時,按照計算對象所能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是否確定,可將現值計算區分為傳統法和期望現金流量法。
1.傳統法,通常只使用單一一組估計現金流量和單一的與風險相稱的折現率。它假設該折現率可反映有關未來現金流量和適當風險報酬的所有期望。但這種假設只在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和時間都確定、或雖都不確定,但市場中存在有相應可觀察利率和相似未來現金流量的參照物時才成立。而這在現實中很少存在。
傳統法模型為:PV=Σ[CFj/(1+DR)n]
式中:PV為現值;CF為現金流量;j為現金流量金額的種類(j=1,2,…,m);DR為單一折現率;n為年數。
傳統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對于存在合同約定現金流量的資產和負饋。合同利率已經反映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運用傳統方法計量的結果同市場參與者對該項資產和負債的數量表述能夠趨于一致。但是,傳統方法在識別和選擇與風險成正比的利率時需要兩個條件:①市場上具有相似未來現金流量特征的另一參照資產或負債;②相應的利率在市場中可以被觀察到。在一般情況下,滿足這兩個條件相當困難。另外,當資產和負債不存在合同約定的金額和支付日期時,無法取得建立在合同現金流和利率基礎上的現值。當合同現金流轉變為估計現金流時,原來適用于合同現金流的利率不能再適用于估計現金流。當現金流的時問也不確定時,單一、恰當的現金流和利率無法合理確定。這些問題傳統方法難以解決。
2.期望現金流量法,期望現金流量法是一種更有效的現值計算方法。它是對資產未來現金流量按照每期現金流量期望值乘以相應的發生概率,然后再加總的計算現值的方法。單一利率或許可以確定金額的不確定性,但要確定一個能夠反應時問不確定性的利率是很難的。期望現金流量法考慮了所有可能的現金流量并計算出它們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尋找一個最可能的現金流量。
(1)當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確定、金額不定時,現值計量模型為:
PV=E(CF)/(1+DR)4=Σ[CFj#8226;P(CFj)]/(1+DR)n
式中:E(CF)為期望現金流量;P(CFj)為不同現金流量j出現的概率(j=1,2,…,m)。
(2)當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確定、時間不定時:
PV=E(PV)=Σ[CF/(1+DRi)i‘P(CF)]
式中:E(PV)為期望現值;DRj為不同時間i的折現率(i=1,2,…,n);根據利率期限結構和收益率曲線,DRi可各不相同。
(3)當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均不定時:
PV=ΣΣ[CFj#8226;P(CFj)]/(1+DRi)n 或PV=ΣΣ[CFj/(1+DRi)iP(CFj)]
這里,i=l,2,…,n;j=1,2,…,m。
期望現金流量法的優點在于它將計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對現金流量的分析和計量時所采用的各種假設上。能夠提供傳統法所不具有的透明度、可理解性和新視角,從而能相對提高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并因此大大擴展了現值技術在不確定環境下的適用性,因而得到目前國際上的一致推薦。不過也有人認為期望現金流量法,并不能夠如實反映未來現金流量的真實情況,不能完全改變現值計量
本身的復雜性,甚至也不一定提高其精確度。
參考文獻:
[1]謝詩芬:價值計量的現值和公允價值,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2。
[2]李浩然:公允價值確定之市價法與現值法,財會月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