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入世談判中,一些WTO成員擔心,我國入世后出口產品的快速增長會對其國內市場和國內產業造成沖擊和損害,因此,我國承諾了“特保條款”。本文通過理論分析與實例分析相結合,介紹了“特保條款”的內容,分析了“特保條款”對我國出口產品的不利影響,最后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
[關鍵詞] 特保條款 產生原因 不利影響 對策
中國加入WTO后,進出口貿易有了大幅增長。然而,對外貿易的增長也伴隨著貿易摩擦的頻發,我國對外貿易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了巨大的挑戰,各國也通過各種貿易壁壘的形式對我國的出口設置各種各樣的障礙。近年來,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越來越多地使用“特保條款”這一相對隱蔽的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出口產品設限。
一、什么是“特保條款”
“特保條款”是世貿組織保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特保條款”是我國加入WTO時的一項承諾。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第十六條——對于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
根據《入世議定書》第16條的規定:中國產品在出口有關WTO成員國時,如果增長的數量或所依據的條件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者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那么這些WTO成員可單獨針對中國產品采取保障措施,實施期限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二、“特保條款”的實施特點
1.WTO成員對我國實施“特保條款”的門檻很低
WTO成員國對我國采取“特保措施”的根據是“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6條第4款對“市場擾亂”的定義是:“一項物品與進口國國內行業生產的物品相同或直接引發競爭,它的快速增加,不論是絕對還是相對增加,凡屬造成國內行業實質損害或是實質損害威脅的主要原因,就存在市場擾亂。”
2.“特保條款”是歧視性條款
“特保條款”的實施對象僅指中國,而根據WTO《保障措施協議》,一般保障措施針對的是公平貿易,如果采取保障措施必須以最惠國原則為基礎,要平等地對待所有出口國。這是WTO非歧視性原則的一個重大例外,加重了我國的單邊義務。
三、“特保條款”產生的原因
1.歐美等國的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加入WTO后,由于關稅的降低,中國制造的優勢體現出來,產品出口連年順差。近年來,經濟全球性衰退,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設置了很多非關稅壁壘,由于“特保條款”啟動程序簡單,將成為歐美等國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
2.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
WTO爭端解決機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是它以強硬的經濟制裁方式對裁決的實行進行監督。具有代表性的是中止減讓和交叉報復。但對于發展中國家對一個發達國家,是不是能夠真正實施這樣的經濟報復措施還有待商榷。
3.我國對外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
我國出口產品從具體類別分析,出口的機電產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產品。這些產品大規模的出口造成了對發達國家夕陽工業的沖擊,為了緩解本國的就業壓力,這些國家便對中國的出口產品設置種種貿易壁壘。“特保”就是其中的一項。
4.我國對外貿易的經營管理體制不完善
我國進出口行業協會在進出口活動中的中觀調節作用還沒有有效發揮。政府、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企業間四位一體的管理、調節、咨詢等職能還未充分發揮作用。比如由于我國出口產品的國內地區價格差異較大,價格體系不完善,造成國內企業間相互壓價競爭,誘發貿易摩擦。
四、遭遇“特保”調查使我國產品出口受阻、蒙受損失
入世以來,已經有不少WTO成員國啟動“特保條款”對我國的出口產品發起“特保” 調查,涉及的商品有紡織品、縫紉機針、座椅升降裝置、軸承制動器、鋼絲衣架、剎車軸零件、桔子罐頭等。
1.不利于我國某些產品的出口
紡織品是別國對我國進行“特保”調查的重點。在案件頻發的2004至2005年,依據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條款,歐盟對我國20種產品進行限制或調查,涉及金額合計約20億美元,美國對我國24種產品設限或調查,涉及金額約63億美元,土耳其對我國42類產品設限,涉案金額約3.8億美元。
2006年8月15日,土耳其對原產于中國的聚氯乙烯、瓷磚進行特保調查,并決定從即日起對進口自中國的聚氯乙烯征收320美元/噸的保證金,對進口自中國的瓷磚征收270美元/噸的臨時保證金。
2008 年3月,厄瓜多爾工業部通過了針對中國產品啟動特保調查的決議,對中國產瓷磚、家用陶瓷餐具、陶瓷衛生潔具等產品展開調查。4月,厄瓜多爾工業部建議對從中國進口的陶瓷產品實施為期200天的臨時關稅保護措施,直至調查結束。
2009年4月2日,應巴勒特鍛造有限公司(Bharat Forge Ltd.)的申請,印度財政部保障措施調查局對華汽車前橋梁、轉向節和曲軸啟動特保調查。
2009年4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原產于中國的乘用車和輕型貨車輪胎啟動特別保障措施調查程序。據美方統計,2008年中國產乘用車輪胎出口美國4600萬條,金額達17.88億美元。申請方指控中國產品對美出口激增,對美國內產業造成市場擾亂,要求美政府對中國乘用車輪胎采取每年2100萬條的配額限制。美國總統2009年9月12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我國政府2009年9月14日正式就美國限制中國輪胎進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啟動了WTO爭端解決程序。我國輪胎企業在美起訴美國商務部雙重征稅一案于2010年8月5日正式判決,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產輪胎同時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做法被判為非法。
2.結論
以上事例反映出,我國出口產品一旦被啟動“特保”調查,別國就可以對我國征收臨時稅款或保證金,一方面造成我國相關出口產品的積壓,另一方面所支付的臨時稅款和保證金不利相關企業資本的流通。而如果經過調查,決定我國出口的相關產品采用“特保措施”,意味著將對這些產品征收5%至300%的關稅,這將嚴重威脅到我國出口商的利益。
五、應對別國對我國出口商品實施“特保條款”的措施
1.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企業更多使用資本和技術要素,促使每個產業的生產加工環節向上游或下游價值鏈中,附加值更高的環節延伸和發展,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依靠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推出品牌產品,減少甚至避免與進口國的貿易摩擦。
2.加強行業自律,避免惡性競爭,促進行業共同發展
企業不應只看到自身的利益,還要顧及到國內整個行業的利益,多向企業所在的行業協會了解信息。企業應當自律出口行為,其目的是使本企業獲得出口利潤最大化,而不是盲目的擴大出口規模。
3.建立完善各地貿易救濟體系,增強企業應對貿易壁壘的能力
貿易救濟首先是企業行為,企業要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企業應以平常心來對待貿易摩擦,以積極的心態應對貿易摩擦,及時的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積極應訴,而不是回避矛盾。同時,各地政府要為企業的應訴創造有利的環境。
4.健全國內相關法制建設,為有關措施的實施提供保障
雖然歐美等WTO成員可以根據中國《加入議定書》對我國單方面發動“特保措施”,但《加入議定書》的內容卻并非足夠詳實而具有操作性,譬如在解釋何為“市場擾亂”時植入了《反傾銷協議》中的“實質損害”概念,但對“實質損害”的判斷標準卻只字未提。中國應該從本國利益出發,在符合WTO規定的前提下對議定書的“特保”機制進行盡可能的嚴格注釋,并以立法的形式形成法律文件,以此對抗將來可能出現的糾紛。
參考文獻:
[1]喬 生:“特保條款”及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評析[J]國際貿易問題, 2005,(05)
[2]于璐瑤:國際貿易中特保條款的運用及我國的對策[J].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9).
[3]郭雙焦:完善我國特保條款的對策及建議[J]行政與法,2008,(12)
[4]張 蹇:中國入世承諾中的特保條款新論[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