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友
臺灣誠品書店董事長。生于1950年,在臺北工專機械科畢業,創辦誠品前,曾從事廚具設備的銷售、書店的經營與設計等工作,也曾擔任誠建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臺灣省政府文化基金會董事。
誠品理念正向內地延伸
2010年6月,臺灣誠品書店與蘇州簽約,將落戶蘇州。
2010年7月,臺灣誠品書店與杭州簽約,將落戶杭州。
2010年8月,臺灣誠品書店與南京簽約,將落戶南京。
誠品書店,臺灣文化地標,堪稱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認知臺灣軟實力的代表之一。早在八年前,誠品就想在大陸布局,而文化最發達的北京、上海曾是首選地。不過,誠品的眼光最終越過了香港、越過了上海,落在長三角地區的蘇、杭、寧。蘇州工業園區誠品店,將是臺灣誠品店在內地的第一家書店。
誠品品牌和經營理念正向內地延伸。一年前,誠品就宣稱西進動向。香港在拉攏它,新加坡在拉攏它,在中國內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希望誠品去設店,誰都沒想到,它最終選擇蘇州園區。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馬明龍,對筆者披露了不少內情。誠品書店落戶蘇州園區,搭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平臺,“是鳳求凰的過程”,是園區主動而誠品被動。目前該項目正在圖紙設計中,按預期,將于2013年底或2014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20周年之際開業。
誠品書店在蘇州園區金雞湖東畔,建復合式誠品書店文化商業綜合體,包括綜合書店、商場百貨、畫廊、文藝沙龍、文創設計、視聽中心、文藝餐廳等。項目規劃總建筑面積為12.6萬平方米,為一座商業裙樓加兩座塔樓,商業裙樓部分由誠品負責長期經營。誠品已經取得這片土地,目前在做設計工作,設計全由誠品負責,設計師已經去考察多次。
誠品書店為什么會到一個工業園區落戶呢?在一般人眼里,書店應該設在鬧市區。其實,蘇州工業園區16年來已不再是一個工業園了,蘇州人用兩句話描述,一是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園區,二是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生態型創新型的新城區,當下,更多的是向服務業發展。
用工業園區的名字,已不再適合,為什么不改名呢?馬明龍這樣解釋:第一,蘇州工業園區的中英文名字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領導人定的,要改名,從理論上講,就需要兩國領導人決定;第二,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在國際上具有知名度,品牌的影響力,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雖然大家都知道名稱不太符合,但固有的名稱已經有很大的含金量,一旦改名,誰都不認識你的新名稱。因此,重要的是內涵不斷提升,名稱暫時沒必要去調整。
誠品選擇蘇州這一園區,有它的考慮。臺灣在園區投資的企業目前有800家,到賬資金占整個園區到賬資金10%左右,園區的外資以歐美為主,占外資的49%。臺商在這里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大,競爭力比較強。據知,誠品來園區投資有幾個方面因素,一是這里臺商密集,全國臺資企業產能進出口總額規模,江蘇省占接近一半,而蘇州又占江蘇一半,臺商多,臺商家眷多,因此有很大的客戶群。第二,蘇州是從文的寶地,人們或許不知道,在中國內地各主要城市中,蘇州的人均購書量一直排在城市第一位,歷來蘇州人有讀書習慣,也愛買書,以前出了很多狀元,現在出了不少院士。第三,是雙方的默契。為了誠品能進駐園區,蘇州提供了不少支持條件。這雖涉及商業秘密,但可以透露的是,蘇州方面給了誠品一片最佳的地塊,給了誠品一個非常不錯的服務環境,有一個團隊與誠品始終保持接觸。
它地處地鐵出口邊上,鄰近會展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是商業核心地塊,能看到湖景。選址方面包括人流和交通安排,都考慮到了。至于資金、稅收方面,根據大陸的稅收政策,看誠品的經營狀況,在不同階段,園區給予不同的支持。據知,臺灣誠品經營中,賣書的一年營業額只占三成,賣書幾乎沒有多少利潤,誠品方面主要看重園區優美環境,是新城市,定位是高端城市,白領居多。誠品董事長吳清友也說,誠品要感恩社會、回饋社會,愿意選擇臺商集中的地方,為他們創造更濃的文化氛圍。園區人用“經濟為神,文化是魂”自勉,蘇州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園區如何把老城區的文化積淀移植過來,又把現代文明引申過來,誠品書店是重要元素。因此,蘇州園區花了非常大的力氣來推進這一項目。
馬明龍兩次去臺灣,對誠品的獨特經營理念產生了濃厚興趣,發現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很多人的想象。誠品首開24小時書店,現在不只是書店,而是集合多元化經營的復合式商場模式的書店,成為帶領文化品牌而聞名的旅游點。他們做了很多慈善事,成立移動圖書館,走遍臺灣20個偏遠地區,把書送到山區,送到貧困人群,開展一系列演講活動、文化推廣活動,商業與社會公益結合的做法,令他欽佩。
他說:“我很多朋友對我說,園區一定要想辦法把誠品請來,因此,我主動出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心所到,感動天地。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時還是可以吃到的,只要堅持不懈,再說我們現在也不是癩蛤蟆,還是可以與誠品匹配的。如果5年前說誠品書店會來園區落戶,或許誰都不會相信。再說,誠品確實在考慮向外拓展,20年來,虧損了10多年,現在品牌樹立了,有了比較成功的模式,可以穩健地向外走了。可能是我攻勢最猛,可能是蘇州的各方面因素,誠品第一家終于落戶園區。”
誠品為什么沒有首選香港、上海
誠品在2009年20周年慶時,宣布將擴展兩岸及香港版圖,未來五年將設置大陸長江三角洲地區為首要目標。果然,誠品已將橄欖枝拋向了蘇州、杭州和南京。誠品落戶蘇州的消息剛傳開,7月24日,誠品又與杭州市政府簽署“關于深化共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杭州提供兩處市中心的精華地段,由誠品選擇設立大陸的第二個基地。8月3日,從南京市投資促進委員會獲悉誠品將進駐南京的消息。這三座城市都提供了優質地段和優惠政策吸引誠品這樣有口碑的文化企業進駐,以此提升文化品位。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說,西湖一直是他夢里的地方,曾看過《弘一大師傳》一書,漫步在西湖邊,書中情節與場景不斷涌現。杭州超過800萬人口,有40萬名大學生,誠品是否該打造“西湖館”,必須兩地一塊兒來促成。杭州市委副書記葉明說,他本身就是愛讀書之人,誠品在文化事業的管理和品牌經營上,確有值得杭州學習的地方。葉明喜歡逛書店,對誠品理念早有所聞,希望誠品早日落戶杭州,杭州承諾給予誠品最大限度的協調和最熱忱的服務。誠品在南京設書店的方案當前仍在選址,未來將融書店、文化創意商店和餐飲旅游服務為一體,打造南京的“文化創意城中城”。
吳清友曾去各地考察,成立大陸項目小組。他說:“我拜訪過北京,也去過長三角一帶的上海、南京、杭州、無錫、蘇州,我們覺得目前文化產業發展很受重視,也做了城市調查。誠品書店對于大陸市場特別青睞人文薈萃、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據悉,臺北誠品書店目前在大陸各地都在接觸和洽談合作,有望每年以一至兩家的速度在大陸落地扎根,誠品未來五年會設定長江三角洲地區為首要的目標,除蘇杭寧外,上海和無錫等地,誠品也都積極洽談中。誠品的原則是“連鎖而不復制”,每座城市商業結構和內涵不一,要開辦的是當地人的誠品,而非復制臺灣的經驗。誠品期盼把全方位的創新營運模式、跨領域的多元發展面向、策略經營顧問的整合加值能力,都帶到兩岸三地華人地區。
7月25日,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在香港坦言:“一線城市高昂的物業費用,我們暫時負擔不起。”吳清友強調北京和上海的重要,但“很重要的城市并不表示有能力進駐,一級城市進駐的成本和代價都很高”,“誠品選點不只看商機,更重視文化。首先是被蘇州及工業園區的真誠所感動,其次是這里的文化氣息濃厚。以此作為誠品在大陸的‘起航點’,是秉持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精神的誠品與大陸結合的最好地點與時機”。至于杭州,吳清友則稱書香氣氛是對誠品的“致命”吸引力。
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實際上是用百貨商廈模式來為書店“供血”,低價、長期租下大面積樓宇,以誠品的文化品牌效應,吸引其它店鋪入駐。誠品不可能單獨銷售圖書,拿到的書店租金比較低廉。如果沒有政策上的扶助,在香港、上海很難找到落腳點。高昂的租金和物業等成本,往往令書店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面對香港、上海,誠品的望而卻步就能理解了。誠品越過上海落戶蘇杭寧,上海正在反思:不能因為租賃費用的壁壘阻擋了文化清流;筑巢引鳳,應該既提供機會也提供優惠。上海還需要從全市范圍通盤考慮,有戰略眼光地作出一些政策扶持,讓大文化涌入這座城市,尤其是歡迎國內外影響卓著的文化機構入駐。
內地有一種說法,大陸人去臺灣,有兩個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故宮,一是誠品書店。香港也有一種說法,去臺灣不去誠品,還能算去過臺灣嗎?2010年7月25日,香港書展期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在“領袖談閱讀”講座上,作題為“我思與我見”的演講。聽眾和讀者都關注,誠品為什么不來香港。誠品創辦21年,吳清友在經營路上經歷了數不清的起伏,也虧損了16年之久。問,究竟虧了多少,吳清友淡淡地說:“不記得了,都是過去的事了。”誠品書店開業翌年,吳清友先天性心臟病發,換了人工瓣膜;薩斯爆發那年,誠品經營遇上極度困難,關掉了十多家分店;2006年,他心臟病復發,來香港施行第二次心臟手術,瀕臨死亡邊緣;2009年,他長子病逝。
為什么誠品不來香港設店?吳清友并不諱言,香港租金太貴令誠品卻步,“我們很多年前已有計劃落戶香港,也考察過不少地方,如銅鑼灣、尖沙咀一帶,都因租金問題成了障礙。或許緣份未到”。他相信誠品總會有一天來香港,香港誠品要能代表香港人,代表香港文化和歷史,不是附屬臺灣誠品的香港誠品。據悉,誠品已參與投標香港政府的大型舊建筑改建案,將把舊建筑改為具備文化、藝術、餐飲、零售與兒童博物館等復合型態空間。可以說,香港也是誠品布局的市場,如能盡快確定地點,說不定開店時程會比蘇州店更快。
讓“生命存折”里的“存款”越來越豐厚
臺灣誠品董事長吳清友早先曾期許,未來10年誠品有機會在中國內地開設100家店。7月25日吳清友在香港書展演講那天,上午誠品進軍杭州的消息曝光,晚上吳清友的演講顯得云淡風輕。他回答了誠品為什么沒有率先選擇香港、上海落戶,很快將焦點拉回誠品蘊涵的人文理念軸線。
每年有9000萬人造訪臺灣各地的誠品書店。誠品書店是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復合式文化商業經營管理集團,它是臺灣乃至華語文化圈愛書人心頭的閱讀圣殿。誠品尊重走進書店里的每一個人,打造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誠品從一家人文藝術書店,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平臺,影響了臺灣人的閱讀與生活模式,改變了臺灣的文化地標與人文風景。21年前,吳清友創立以建筑、藝術書籍為主的誠品書店,率先打破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礎,再帶動商場、書店、零售、文藝的“復合式經營”。2009年臺灣誠品營業額有90億臺幣,誠品書店目前在臺灣有45家連鎖店,在臺北101大樓附近的信義旗艦店和在敦化南路的24小時店,更是臺北時尚與文化的地標。
1989年之前,39歲的吳清友還是誠建公司老板,做餐廚設備生意,這一年3月,他創辦誠品。他回憶說:“創辦前我還算是小康之家。1985年,在陽明山買了塊地,自己造房子,當時,朋友急著告訴我,吳清友啊,蓋房子是要請人來看風水的。”熱心朋友請來風水老先生,那老先生說,這房子朝南的話,你會發財;朝北的話,你身體會健康;朝東,你則會智能增長。那年頭,吳清友的銀行存款數字還不錯。于是他說,那就要智能增長。直到今天,他家還是朝東。
吳清友說:“誠品不是為了要發展我自己的事業。1989年時,我已經39歲了,我和同年的朋友一樣,也出現中年危機。那時我已經有車、有房子、有妻子、有子女,心想,難道我一生就這樣下去嗎?人到中年,很多朋友會思考什么是生命,為什么活著。我想到,終生學習應該是我下半生愿意義無反顧追求的東西。”當時,他創辦誠品書店,為的是把自己的生命理想與工作結合在一起。吳清友自嘲說:“時間證明那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它令我賠了16年。”
“誠品10周年時,我跟同事們說,誠品從一家店變為20多家,我的衣食住行,10年來并沒有大變化,吃得還是很簡單,住的還是同一棟老房子,開的依舊同一輛車,我許過愿,誠品不賺錢,車子不換。令我感到遺憾的是,覺得自己的智慧沒有太大增長。銀行的存款逐漸變少,我對此并不太擔憂,但看到自己智慧沒有增長,我就有面目可憎的感覺。”他說,記得星云大師說過,錢是有限的,錢可以買到名牌,但買不到氣質;錢可以買到好的食物,但買不到好的食欲;錢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錢可以買到豪華的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
吳清友談起誠品21年經歷,公司賠錢、自己的存款減少,身體也經歷三次心臟手術。在他看來,這些挫折,是讓他學會正面思考的過程,也讓他開啟了“生命正面能量的存折”。他自嘲說:“我又想起蓋房子時風水先生的話。我身體經過三次開心手術,果真是沒有朝北;我的財富比當年少太多了,果然沒有朝南。”他又說,人需要財富,但當你越需要它、越追求它,很多情況下,也為自己生命帶來很多痛苦。智慧的增長,就是“生命存折”。
吳清友自認,最大的收獲不是誠品越開越多,也不是誠品越走越順,而是他“生命存折”里的存款是否越來越豐厚。吳清友說:“分享這些,是希望大家可以有一本‘生命存折’,開始存下一些除了錢以外的正面力量:你的愛心、你的溫暖、你的智慧,你的熱情,你的善意、你的關懷、你的友善,這是存下生命里許多正面力量的一本存折。現代社會,很多人每天都在為金錢焦慮,只對自己的銀行存款敏感,而忽視了自己‘生命存折’。2006年在香港作心臟手術的前一晚,我心想,既然上天要我受難,那就讓我多承受一點吧。不是說我多偉大,但從中,我看見自己的真心。我懷著這種心進入手術房。果真應驗,我昏迷了72小時。我在病床上,一位念哲學的同事送我一張卡片,他說,吳先生,可能上天是要你服一帖藥,所以才要你生一場病。”
吳清友說,經營誠品,賠了很多年,有同事會自我安慰說“即使賠錢還應有存在的正當性”,吳說,這來自于五種不同的感覺:到了誠品,看到一本好書,就會有一種“飽足感”;在飽足感之后,因為了解了自己、飽和了自己,就會有一股“成就感”;之后會感到身心安頓,產生一種與自己與他人、天下萬物的“歸屬感”;有生命的目標、有存在的定位,人生就會變得豁達,人才會有“幽默感”,不會因為銀行的存款多少而憂心,反而焦慮生命存折有多少;當你有幽默感之后,就會有想與他人分享、想為他人服務的心,所以就會有“使命感”。對生命而言,這五感就是正面能量的感覺。
聽吳清友演講,掛在口邊最多的是“誠品”二字。“誠品店”、“誠品人”、“誠品態度”、“誠品文化”……“誠品”是他的世界,而承托起這個世界的,則是佛學。60歲的吳清友,當下看得最多的書是佛學書。他強調,誠品的經營思路就是“分享生命,營養眾生”。吳清友說,希望誠品的存在,對提升人文精神貢獻積極力量。“正是基于共同的理念,才讓誠品人走到了一起”,“在誠品工作,沒有高薪,沒有高福利,還要犧牲休息時間,但依然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加入誠品”。吳清友認為,這就是大家對“生命存折”的執著,“我們希望能夠透過努力,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美好,讓明天比今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