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觀影感受吧。是不是人老了,就容易動情呢,看《唐山大地震》固然哭了,看《山楂樹》還哭。早就知道是煽情的玩意兒,所謂“對藝術有要求”得保持起碼的理智,但還是熬不住。
有的人,看隔壁二小子挨了個毛栗子都要淌眼淚,這固然不是藝術感染,也未必是多善良。只不過淚腺過于發達,容易被招惹。本廝應該屬于這種人。
扯遠了。要說電影,看得挺舒服又不舒服。張藝謀又開始拍文藝片了,看文藝片總比大片舒服。當然對于吾等中年文藝婦女來說,恨不得天下導演都拍文藝片;在偶吧,如果大家都拍韓劇可能更爽。還有女演員看著舒服,的確夠清純的,清澈的眼神,白皙的肌膚,瘦弱的身子板……很對俺的眼。偶們中年文藝婦女,對,得說廣大中年婦女,跟片中老三一樣也喜歡這一款小女生,為啥?因為她是狐貍精的反義詞,我們中年婦女最討厭狐貍精。
還有,畫面感也很好很舒服。大片中鍛煉出來的張藝謀掌控色彩與背景的能力,用在這里也就太小CASE了,贊一個。
說不舒服,就是電影老叫人淌眼淚。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說:世界這么亂,裝純給誰看?我得說,小日子都過得這么小舒坦的,干嘛要找堵?
一個山楂迷朋友說,電影沒有小說豐滿,電影只講了一個男人怎么對女人好的故事,小說著重刻畫了自卑的女主人公在愛情中的心路歷程。這么說,就讓我對小說抱有一絲期待了。只是,故事的大概輪廓都是一場純愛中的一方死去,籍以證明愛情的永恒?現在誰還能相信這樣的邏輯?二十年前就有美國電影《永恒的愛情》,日本電視劇《血疑》也在中國風靡一時。愛情愛到人都死了,你能說我這愛情不偉大不感人不能永恒——愛情還不能讓人信賴?可是,我還是要說NO,我相信,也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說NO。也許,這類文藝作品它壓根也沒想教化你去相信愛情,它不過就想講這么個愛情故事,讓你感動一下,唏噓一下……說白了,人就想騙你點眼淚騙點票房,那又咋啦?
我們當然不能說咋啦,問題是,你是張藝謀哎,說你不拍大片啦,干嘛要去拍古今中外都拍過N遍的老掉牙的故事呢?或者說把一個還有百轉千回的愛情心理的小說拍成中國版《永恒的愛情》或電影版的《血疑》?我們是不是對老謀子要求太高了?馮小剛不也拍《唐山大地震》騙人眼淚賺取票房嗎?問題是,《唐山大地震》的煽情還是站得住腳的,毫無疑問,親情它要比愛情來得可靠。我這話一說,愛情至上主義者可能又要拍我磚,那我只好貓找尾巴一般找回上文的邏輯:愛情靠得住,為什么愛著的主人公都要早死?別說通俗電影電視如上不是男早死就是女早死,偉大的《紅樓夢》最偉大的愛者(原諒我搭配出這個詞,也是表示對愛情主義者的敬意),偉大的愛者林黛玉都死了,誰來證明愛情敵得過生活的雞零狗碎,敵得過人性的蕪雜和黑暗?敵得過歲月的無情和殘酷?
再說了,像老三和靜秋那樣愛過也不稀奇,我們也給心儀的男生編過小金魚,男生也給我們買過奢侈品,當年也曾握著花為等我們在風中顫抖……誰沒有過青春?誰沒有愛過?只不過我們沒死,然后不是在浪漫中慢慢變老,而是在雞零狗碎中天天爭吵……我們當然相信有天荒地老的完美愛情,但,那更像是男女的一種完美組合,而非普遍意義的愛和情。更多的是,愛過之后要不是落幕要不是哀怨,要不就是生活槍林彈雨下的千瘡百孔。愛情這玩意兒,似乎你只有早死,才能成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