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著眼于對某一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分別從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條路線出發,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整理出研究脈絡。
[關鍵詞] 環境管制 產業競爭力 文獻綜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球環境意識不斷高漲,接下來的整個九十年代更是被稱為“環境的十年”,環境惡化的現象不斷加重,氣候變化、臭氧層損耗、越界空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包括干旱和沙漠化在內的土地資源退化,使得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威脅。在經濟政治并行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度被認為屬于“低政治”范疇的貿易、環境逐漸上升到傳統意義的“高政治”,如國防、外交等相當的地位,經濟學在解釋國際環境問題的成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為此提供的政策建議也受到學術界和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最初對環境與競爭力的關系研究是從研究環境與貿易開始的,一方面研究大范圍擴張的貿易活動對環境污染尤其是跨國污染的影響,另一方面從不同國家采取不同程度的環境保護措施入手,比較分析對國家之間貿易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動影響,由此發展到研究國家間和產業間競爭力分析。本文著眼于對某一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分別從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條路線出發,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整理出研究脈絡。
一、 理論研究綜述
關于環境管制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是在對貿易影響研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傳統的 Heckscher-Ohio-Vanek(HOV)模型中沒有考慮環境因素,資本與勞動力的稟賦差異是比較優勢產生的基礎以及國際貿易出現的原因。如果將環境要素作為影響一國比較優勢的一個生產要素,擁有較豐富環境資源的國家將傾向于出口環境密集型產品(高污染產品),而環境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將出口非環境密集型產品(清潔產品)。發展中國家,由于收入水平低,對環境資源的估價和偏好相對于發達國家也比較低;同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定義自然資源的財產權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標準普遍較低,從而使其在環境資源稟賦方面擁有了某種依賴于低環保標準的所謂“虛假”比較優勢。這就直接導致了環境標準差異與國際競爭力關系的爭論,為此國際學術界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傳統學派和修正學派。傳統學派認為環境管制將導致成本上升,生產能力提高減緩,不利于國內生產廠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同時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降低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以及污染密集型產業向低環境標準的國家轉移,代表人物有Palmer以及 Simpson 和 Bradford。修正學派主要觀點是新的較嚴厲的環境管制將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活動,引起生產成本的下降,最終反而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因此,只要新的環境管制標準是建立在激勵基礎之上的,且受管制的廠商能夠積極進行創新活動,那么較嚴厲的環境管制就能夠提升廠商的國際競爭力。代表人物有Porter和 Van der Linder。
二、實證研究綜述
在實證研究領域有大量的文獻,Levinson10 (1996)、Xing 和 Kolstad11 (1996)和 Beghin12(2000) 對此作了出色的回顧和綜述。從已有的實證結果來看,由于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研究的對象、層次和時間段也不同,得出的結論相當模糊甚至矛盾。總體來說,實證研究多數是對理論研究領域存在的各種爭論進行檢驗。大致可以從兩個層次進行,分別是微觀企業層面、中級產業層面。
1.企業層次
對這一層次的研究主要集中以美國為研究對象,因為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展了對企業環境保護的調查工作,數據連續詳實。Gray和Shadbegian認為環境管制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消極的影響。然而,也有很多學者的研究發現環境保護的積極效應。Rosso和Fouts16(1994)對美國大企業的研究發現,企業的收益率與污染排放的降低有正相關關系,這種關系在污染嚴重行業企業尤為明顯,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致力于降低污染和環境保護的企業積極追求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促進了自身效益的提高。
2.產業層次
產業層次的研究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對“污染避難所假說”進行檢驗,代表人物Lucas;其二,對一國來說,實證分析環保強度差異對本國產業出口和進口過程變化的影響,代表人物Levinson;最后一類對具有不同環境保護強度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模式的研究,檢驗污染密集產業的貿易表現是否不同,代表人物Low和Yeats。
實證研究除了層次上的不同以外,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也有差別,大致分類可以看出主要采用了三種方法:運用投入—產出模型檢驗、運用經典國際貿易H-O模型和一般的解釋性研究。
綜上所述,實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理論假說的可靠性,豐富了人們對貿易與環境關系經濟分析的深刻理解,但這首先需要大量的微觀數據和信息的支持,由于一些國家缺少完善透明的統計制度,理論模型中的許多變量在現實中無法獲取,只能通過公開的信息和少量的數據進行實證,因此結果的可信度有待考究。同時,技術參數的選取上仍有完善的空間,比如廢氣中CO2、SO2、NOX 和甲烷等的排放都可以作為影響空氣質量的指標的選擇,但是它們的污染方面不同,單一的選擇其中一種進行分析,驗證結果的解釋能力存在局限性。
三、國內研究現狀與簡要評述
相對而言,我國學術界對此問題的關注較少,研究的深度也不夠。主要原因是可靠數據的收集十分困難,一方面我國環境統計起步較晚,現有統計方法還不能與國際接軌,導致研究無法收集到有價值的可以進行國際比較的數據;另一方面,缺乏企業環境保護行為的抽樣調查。由于環境政策的實施最終體現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變化,這方面數據的缺乏可能使研究無法深入。最后,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環境政策的重點仍偏重于末端治理,與經濟、貿易等之間的關系研究關注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