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一方面供給有限,供給總量不足;而另一方面又出現某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剩,造成資源浪費。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給方和需求方相互之間的協調,因此我國必須構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需協調機制,保證各方資金(特別是政府資金)的投入效率。
[關鍵詞] 農村 公共產品 供需 協調機制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本來就有限,有限的供給某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又出現供給過剩,造成資源浪費,而有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造成效率低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給方和需求方相互之間的協調,因此我國必須構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需協調機制,保證各方資金(特別是政府資金)的投入效率。這種協調機制既需要健全的需求表達機制,也需要科學合理的供給決策機制,同時也需要來自政府和農民的雙向監督機制。
一、健全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達機制
農民對農村公共產品的真實需求表達是決定其供給效率的重要因素,它不僅是構建新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首要環節,而且是決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次序的問題答案;不僅是政府財政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向,而且是企業從尋求公共產品供給中獲取利潤的來源。因此,構建信息充分,表達順暢的農村公共產品需求表達機制是我國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充要條件。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可以完善以下需求表達機制:
1.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層面:農民代表參加人民代表大
根據張富良的研究,我國農民代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比例低,從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到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民代表的比例依次為:5.14%,5.46%,6.87%,2.29%,20.59%,14.9%,10.5%,9.4%,8%,8.4%。其中還存在不少農民代表并不是真正的農民。在2010年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農民代表的比例比高于上屆,但仍不是很高.另外,在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上,農民代表所占比例也較低.如果我們在全國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上,不能使農民代表的比例提高,不能更多的推選出可以最直接表達意見的純粹農民代表,我們如何能聽見他們真正的心聲和呼聲,如何知道他們真正的需求,更談不上真下滿足他們的需求。
因此,無論是從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的現實出發還是從我國的“三農”問題愈發嚴重,迫切需要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考慮,,在人民代表大會這個舞臺上,我國都應當相應調整人大代表的組成,賦予農民更多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呼聲。
2.村級層面:建立“用手投票”的公共選擇機制
用手投票和用腳投票是公共物品偏好顯示的兩種方式。“用腳投票”就是以自由遷徙為前提,每個居民從個人效用最大化出發,不斷遷徙,只有當其個人遷徙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一致時才會停止尋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來,遷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產品與貨幣收入中進行選擇。但是從我國的目前鄉村狀況看,大多數鄰近村的公共產品供給質量和數量差不多,不存在選擇上的落差。并且,僅僅是公共供給在村落間的差異,不足以成為農民遷徙的理由,因此在我國建立“用腳投票”不太現實。
在農村,村級領導人可以通過“一事一議”制度,采取投票的方式來組織村民對各類公共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分布表達自己的意見,鼓勵農民參與到農村公共產品決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來。農村的公共產品與農民的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他們有直接參與公共產品決策的信息基礎和表達需求偏好的動力。只有農民能夠充分表達需求意愿,才能真正實現以農民需求為導向的公共產品供給,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最大化。
3.社會層面:借助新聞媒體和輿論導向表達需求呼聲
當前,很多農村公共產品質量低下,如假種子,農村小學危房等嚴重影響農民生產生活的事件屢屢發生,而這些事件都是通過媒體來曝光的。新聞媒體不僅成為農民表達需求呼聲的一個快捷有力的渠道,而且還成為監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完善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決策機制
現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是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另外,不同地區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需求千差萬別。采取同一種標準提供情報公共產品,忽視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廣大農民對公共產品需求的差異性,必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由外部變量決定內部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建立起由轄區內部需求決定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
1.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過程中的責任。
由于鄉鎮政府職能向村級組織的滲透,村民委員會失去了應有的自治色彩,變成了農村公共產品自上而下供給決策的執行機構。因此,應明確各級政府在供給農村公共產品的責任。這一方面要求各級政府充分履行責任,避免職能下放;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自治組織在理清“政務”與“村務”的基礎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權力,既要防止“政務”對“村務”的沖擊,又要防止借口自治而拒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此外,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體制完善中政府還需要進行相關的配套體制改革:一方面要確保行政的透明度,擴大農民的知情權;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產品供給的聽證制度,擴大農民的質詢權和參與決策權。這樣能保障農民真正參與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中來。
2.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并在決策程序中引入農民的意志。
為防止無效公共產品的過度供給和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應當按照農民的需求來供給農村公共產品。為此,農民應該通過某種組織(協會)直接參與公共品提供的決策,表達自己對公共品的選擇與偏好。村民大會作為農村社區最高權力機構,對該地區的事物享有最終表決權。社區公共資源的籌集和公共產品的供給須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同意,凡未經投票表決而擅自動用本社區籌集到的公共資源的行為都是違法的。對于公共產品的供給具體情況,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也依法擁有知情權和監督權
3.加快基層領導干部選舉與評議制度的改革。
我國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領導者個人意愿的影響,而在當前法制并不健全,特別是領導決策還缺乏約束和監督機制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官員在做決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把追求政績擺在重要的位置上。為此,應改革當前的政府官員功績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綜合平衡的、可以全面促進社會均衡發展的政府官員評價體系,真正把人民意愿作為評價政府官員的重要指標。
三、建立農村公共產品的雙向監督機制
在有限的農村公共資金中,由于制度和機制存在漏洞,公共資金管理混亂,資金浪費十分嚴重。各級政府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要資金提供者,有權利和義務監督資金的落實、項目的安排和生產等事宜,應當加大支農資金監管力度,充分發揮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檢查作用,確保公共資源合理利用;強化財政、審計監督作用,組織重點抽查、專項稽查、財務自查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強化外部監督,積極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的透明度;提高農民監督意識,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檢查作用,實行政務公開、事務公開、財務公開,定期向群眾公布收支情況,并推行農村財務管理預決算制度,由民主理財小組參與編制預算,搞好財務收支事前監督,預算執行情況及時公布,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公共產品供給資金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在農村中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由基層組織和農民自身監督村民公共產品的設計、修建、運行和維護所做的貢獻。實踐證明,如果沒有監督機制,農民就有可能不但不盡自己分內之責,而且反過來尋求“搭便車”,占有他人的努力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東:我國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效率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6
[2]胡源:寶雞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碩士論文,2009
[3]阮應國 管琳 姚垚 未良莉:后稅費時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10,3
[4]陳昕 吳夫娟: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問題研究,改革與戰略,2009,6
[5]張富良: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農民民主政治權利,《人大研究》2004年第10期
[6]李永曠: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偏好顯示問題分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