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并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國民收入分配差距如果過大,會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而且與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初衷相違背。國內不少學者對收入分配這一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本文通過總結前人理論經驗,主要針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 收入分配 差距 研究方法 原因
一、收入差距研究方法
收入分配差距是經濟社會特有的現象。在一定范圍內的收入差距可以忍受,但如果差距過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就會滋生。研究收入差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基尼系數,庫茲涅茨比率、變異系數、泰爾指數等。利用這一系列指標,我們可以對收人分配不公狀況給出一個大致的評判。其中,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他是以一個數值來反映居民收入的差異程度。世界銀行在參照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后,給出了一個來判斷一個國家收入分配是否平等的標準,即通常認為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并且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 我國具有權威性的《中國統計年鑒》并沒有給出全國統一的基尼系數數據,已有學者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簡易的計算方法,如利用五分法的收入分組數據來計算基尼系數,或者利用城鎮和農村的基尼系數,借助Sundrum的方法來計算。其他一些方法,如庫茲涅茨比率,可以描述最富人和最窮人的收入比率,也能反映收入分配狀況;變異系數是統計學上衡量數據分布離散程度的一個指標,反應離中趨勢;泰爾指數是將總體收入差距在不同區域或不同人群之間進行分解,得出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程度。但同時,趙人偉、李實等強調,對上述指數所進行的分解分析,并不能真正揭示收入不均等程度擴大的實質原因所在。
二、收入差距產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收入差距正呈現逐步擴大的態勢。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男女職工之間、不同文化程度勞動者之間等等,差距正在逐漸拉大。同時,在這些群體內部,收入差異也普遍存在。已有學者在這方面作出了一些研究[1]。
首先要分清幾個概念。公平可以分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公平包括人生總的起點和某一階段的起點或某一具體活動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是指個人或群體在社會活動中,能獲得發揮自身能力的機會平等以及活動中在公平的原則和操作下公平競爭;結果公平包括相對結果公平和絕對結果公平。只有在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做到結果公平。總的來說,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產生的原因,起點不公平、過程不公平是兩個重要方面。
具體而言,對于收入差距產生的原因,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這是我國選擇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產物。經濟學家赫希曼從主要稀缺資源應該得到充分利用這一認識出發,提出了不平衡增長理論。金德伯格、羅斯托等人都主張這一理論。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采用了這一發展戰略。發達地區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這一良性循環的結果,使得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間的工資差別、人均收入差別和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越來越大,產生“馬太效應”。為了縮小差距,現在國家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等有利于縮小區域差距的舉措,對于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大有裨益。
2.城鄉二元結構限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因素,長期以來,城鄉居民再利用經濟資源上一直處于不平等的地位,甚至在政策偏向的支持下,農村經濟資源的收益還被無償剝奪,以支持城鎮經濟的發展。此外,戶籍制度的存在,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不能平等就業,公平競爭。農民工在向市場出售其勞動力的同時,受到了戶籍身份以及附加的許多社會福利之重重限制,使他們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所處地位極為不利。
3.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建立,打破的計劃經濟時期平均主義分配制度。以前都是靠“分配”,現在勞動者可以進行自主選擇,流動性增強。勞動者的專業能力和經營能力總是有差別的,用人單位對不同的勞動者會采取差別工資制度。能力不同的勞動者之間,收入的差異逐漸顯現并擴大。
4.公共支出結構的不合理性。由于農村的地理劣勢,生產力不發達,相對于城鎮來說,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邊際效益較小。公共財政在農村的投入較小,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王小魯和樊綱(2006)認為,“教育機會不均等是導致過大收入差距的一個關鍵因素”,“教育機會在各階層人群間的分布是非常不均等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狀況和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占人口比重較多的農村,長期以來公共支出比例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得不到改善,農業科技得不到提高和推廣,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5.尋租行為導致收入分配不公。尋租行為的存在“會造成人們的心理失衡”、“不能反映人們實際的收入差距”。其主要特點是不經過相應的生產勞動而將社會公眾的財富移到一部人手中,它與勞動和公平原則相違背的,是對公共資源的侵害和浪費。
參考文獻:
[1] 曾國安:《論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成因及對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
[2] 樊綱 王曉魯:《中國收入差距的走勢和影響因素》[J] .體制改革,2006.(6)
[3] 魏杰 譚偉:《我國收入分配不公的內涵和現狀》[J].財政研究.2006(1)
[4] 趙人偉 李實:《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及其原因》[J].經濟研究.1997 (9)
[5] 白重恩:《為深入研究收入不均問題開個好頭》[J].《比較》.23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
[6] 田偉 沈坤榮:《競爭、機會不均與收入不均關系的研究》[J].《新政治經濟學評論》.2008
[7] 王宏道:《關于我國公共支出結構優化的思考》[J].財政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