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分為貸前、貸中、貸后三個階段,并分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商業銀行 信貸風險 流程
一、貸前調查
貸前調查由以下內容構成。
了解信貸目的;
信貸目的包括;
借款用途和種類;
符合業務需求的信貸產品組合;
與借款人還款來源相匹配的授信額度和授信期限;
有效的抵押/擔保/保證或其他無形的支持。
授信應直接投放于經營性公司或資產所有者的公司,應避免間接通過投資控股公司投放以確保銀行能夠直接掌握經營性現金流以及資產。客戶經理應調查客戶情況并執行客戶拜訪,同時驗證客戶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
1.關注公司治理。對于作為直接投資人的私有企業的股東和非投資人的國有企業的經理人來說,私營企業的公司治理更值得高度關注—應評價其所有權,管理權和管理結構。對于私營企業大股東控制和管理公司的,要仔細的核查他們的商譽和個人誠信度以確信經理人或股東沒有以個人盈利為目的在公司做出決策。這一風險點的控管在股權結構不明確的中小企業需要尤其重視。“兩家公司,一套班子”為可能的資產轉移提供了便利。
2.獲取財務報告。可靠的,無保留意見經審計的合并財務報告(如果能取得)的有效性是信貸評價程序的重要因素。有保留意見的,未經審計的或未合并的報表不足以反映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
3.預計使用周期。企業的信貸申請書應由客戶經理陳述預計的授信額度使用日期。預計周期由信貸人員及時跟蹤調整,并確保已與客戶就用款事項進行了切實討論。此舉目的在于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效率;
4.進行交叉銷售。伴隨借款業務,非借款業務在承擔、保證以及補償信用風險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這些可以合理地從客戶那里獲得其它收益的非借款業務包括存款、貿易服務、外匯交易等。
5.查詢他行授信。客戶經理應調查:(1)借款人的授信總額,從而判斷借款人是否過度借貸。(2)本行授信是否基于其它銀行同等授信條件,包括價格、擔保、期限等方面。(3)核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中借款人在其它銀行的授信情況,并確保不同信息來源的一致性。
6.擔保/母公司支持的情況。僅以信用方式、由集團擔保或出具安慰函的客戶提供授信的情況很普遍,尤其對外商投資企業或由集團其它地區分支機構推薦的客戶,而其它銀行獲得的則是固定資產抵押方式。在修訂后的《破產法》中,工人工資也排在無擔保債權的前面受償。如果借款人的海外母公司的資金也出現困難,則銀行的償債級別易受排擠,因為借款人在本地的固定資產己經抵押給了其它銀行。
那些僅以集團提供擔保或安慰函的類似于信用方式的授信,銀行的最低要求是信貸人員需要與借款人商定銀行要保持與其它銀行同等授信條件和/或不抵押給其他銀行的承諾。如果這些條件無法達到,信貸人員應說明原因并充分評估潛在風險。
二、貸中審批
1.確認信貸目的。對于賬戶透支業務的授信,要保持它的“不超限”的特性。信貸人員應確保批給客戶的額度是合適的,透支的余額要在合理的信用額度范圍內波動(賬戶透支若被作為長期貸款使用,則可能是客戶現金流緊張的預兆)。對于循環使用的授信額度,尤其是人民幣額度,信貸人員應采取每年清償本金后再使用的措施。
2.評估財務狀況。財務評估和分析是風險評估的核心內容。信貸人員必須評估借款人的盈利能力,流動性,負債水平,營運資金管理,資本充足率以及現金流來判斷借款人還本付息能力。
關注歷史現金流產生的能力,表外負債,或有負債,所有借款的到期情況以及借款人未來再融資能力。避免過度依賴抵押、擔保或保證,而不關注借款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對于上市公司,信貸人員需要確認借款人是否愿意向公眾公開法定以外的信息及其公開信息的質量,應確認是否聘請相應規模的審計機構以及這些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的完整性/真實性是否值得信任。
以下情形應引起關注:(1)頻繁地更換審計機構。(2)審計意見從無保留變更到有保留。(3)延遲發布審計報告(財務數據應在財務年度結束后6個月內公布)。
3.衡量持續經營。持續經營風險常常涉及影響生態發展或社會責任的環境風險,對于與此相關的授信申請,信貸人員應適當地評估和評價環境風險和聲譽風險。
4.界定風險緩釋。客戶的營運風險,行業風險,外匯(兌換)風險,應收賬款風險和財務風險受到主要關注。
信貸人員應考慮使用財務控制手段進行條件性授信,包括要求客戶定期提供應收賬款賬齡和存貨賬齡報告,以有效監控借款人的財務狀況。通過分析貿易合同來評估銀行在貿易融資業務上的風險,從而確定通過制定合理的信貸產品結構的方法來減少風險。通過設定抵押來緩釋信用風險。
評估借款人的行業管理經驗及經營能力來緩釋行業和經營風險。考慮外匯套期保值來緩釋與之相關業務的外匯匯率風險的有效性。
5.識別還款來源。信貸人員應能夠識別還款來源,目的是評估借款人履行到期債務的能力。第一還款來源應該來自獲得融資的資產或業務經營產生的現金流。其次才將類似于抵押資產處置等來自于擔保產生的現金流作為第二還款來源。
6.披露關聯交易。關聯交易在中國是個嚴重和普遍的現象,目的在于誤報公司財務業績。如果關聯交易相當大,信貸人員應分析借款人經審計的合并報表來獲得集團的真實財務狀況。
披露關聯交易信息現在是上市公司的一項強制要求。信貸人員應能夠在公司年報中發現:(1)提供給股東的借款和從股東處獲得的借款。(2)提供給關聯人和從關聯人處獲得的借款,以及借款是否由于貿易往來產生。(3)與關聯人/關聯公司進行的交易。
如上市公司是高度依賴集團其他公司的,信貸人員要盡力獲得經審計的集團合并報表用于分析。
三、貸后管理
貸款一經授信,信貸風險管理即轉入貸后管理環節。貸后管理人員會定期重審公司信貸質量,一般為一年,對于關注度較高的公司也可能是三個月。部分貸前調查的因素己不會被作為日常監控的內容(例如貸款目的),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公司動向(例如管理決策和賬戶行為)。
參考文獻:
[1]銀監會.《中國銀監會關于當前調整部分信貸監管政策促進經濟穩健發展的通知》(銀監發【2009】3號)
[2]銀監會.《關一于金融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銀監發(2008)2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