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 以及脈沖響應函數,選用1985年-2009年的年度數據,對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區域進行實證檢驗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存在顯著的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經濟環境、金融機構發展程度和投資產出水平上的差異是影響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區域效應的影響。
[關鍵詞] SVAR模型 貨幣政策 區域效應
一、引言
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直是橫亙在我國發展中的一大難題。當前,該問題在許多領域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在貨幣政策方面,具體表現為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即由中央銀行實施的統一的總量貨幣政策導致各區域間在經濟增長、就業以及物價水平等宏觀經濟指標上體現出不同的政策效果。貨幣政策在我國經濟的宏觀調控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2008年,當我國經濟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波及,政策當局較為及時的動用了宏觀政策手段,其中就包括2008年12份以來對信貸的大量增加。我國貨幣政策具體實踐效果如何,如何更好運用貨幣政策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我國1992年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真正意義上施行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時間并不長。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差異日趨凸顯,很多學者也開始關注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從現有文獻看,商世文(1994)較早地介紹了西方貨幣政策非均衡效應研究的發展狀況,但并沒有對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進行研究,但無論如何,他的介紹拉開了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研究的序幕。丁文麗(2005)結合中國體制轉軌的特殊國情從理論上對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進行分析,并采取基于菲利普斯一羅利坦的動態分布滯后模型、協整關系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表明我國各區域之間的信貸供給量與經濟增長、物價穩定之間的影響關系確實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從而證實了中國貨幣政策存在區域效應。宋旺和鐘正生(2006)將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運用于中國.指出我國并不滿足最優貨幣區標準.利用VAR模型和IRF實證證實我國貨幣政策存在顯著的區域效應,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導致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主要原因。張晶(2006)通過兩地區的簡約化模型對1978-2004年間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東部和中西部兩個樣本地區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貨幣政策確實存在,具有明顯的區域影響差異。曹永琴、李澤祥(2007)使用固定效應變系數模型估計了八大地區的貨幣政策敏感系數.并用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模型和結構方差分解法從實證的層面論證了中國貨幣政策效應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指出其原因主要在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差異。楊曉、楊開忠(2007)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分析了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對貨幣政策敏感性依次遞減的特點。
我國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當前貨幣政策傳導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信貸渠道,認為信貸規模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中間變量。所以,本文在分析貨幣政策區域效應是否存在時,選擇信貸規模作為貨幣供給量的代替變量。本文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的不同,把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3大區域:東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區有8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的省級行政區共12個,分別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
二、實證檢驗及結果
1.模型選用、變量確定和數據來源
在實證檢驗模型的選取上,本文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Cooley和Leroy(1985)對VAR模型進行修正并提出SVAR模型,即在一般的VAR模型基礎上加入內生變量的當期關系,可以捕捉模型系統內各個變量之間的即時的結構性關系。與VAR模型相比,SVAR有更明確的經濟意義,因此在經濟金融領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郭評生、吳偉軍(2009)利用SVAR和脈沖響應函數對我國發達地區、次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1984至2006年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表明我國貨幣政策存在明顯的區域效應。
含有k個變量的p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p)的一般矩陣形式可表示如下:
考慮到我國貨幣政策主要通過信貸渠道傳導,本文進行實證分析時選取各金融機構的信貸余額作為政策變量,GDP作為目標變量,原始數據來源于1985-2009中國及各省市的統計年鑒。
2.單位根檢驗與協整檢驗
由于經濟變量具有顯著的指數上升趨勢,為了減少波動性,并有效消除異方差,本文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對數處理。其中,LELOAN、LMLOAN、LWLOAN和LEGDP、LMGDP、LWGDP分別代表東中西部年末的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和GDP自然對數。為避免出現虛假回歸現象,需要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選取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借助Eviews軟件,檢驗結果如下表1:
可見,東中西部各地區的貸款余額和GDP的原數據都是非平穩的。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貸款余額和GDP為一階單整,而西部地區的貸款余額和GDP為二階單整。因此,為了研究我國貨幣政策在各地區的效應差異,需對各組變量進行協整檢驗,考察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從表2可知,各組變量均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對各地區的貸款余額和GDP進行SVAR模型回歸分析。
3.脈沖響應分析
對各地區貸款余額和GDP分別建立SVAR模型后,可以得到相應的脈沖響應曲線,直觀的檢驗并分析三個地區對國家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相應是否有顯著差異。圖1-3分別是東部、中部、西部的脈沖響應和累計響應曲線,即各地區GDP對貸款余額的一個標準差結構性沖擊的響應和累計響應。
本文選擇對沖擊作用的滯后期為10年,從圖中可以看到,各地區GDP對貸款余額的以單位結構性沖擊都表現出正向反應,但反應速度和反應程度有顯著差異。東部地區對貨幣政策的沖擊反應較快,效果較顯著,最大響應出現在第四期,最大響應值為7.91%,并在第六期之前一直保持在6%以上的響應水平,此后出現明顯的下降;中部地區對貨幣政策的沖擊反應較慢,在第八期達到最大響應值,為7.33%;西部地區的反映速度則明顯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最大響應值出現在第六期,僅為2.97%,并一直維持在2.5%左右的水平。從累計響應曲線圖來看,三個地區的累計響應曲線在10個滯后期內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可見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持續時間較長。而東中部的政策累積效果顯著高于西部地區,第十期的累計響應值均在4.5%以上,而西部地區的累計響應值僅為3.2%。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東部地區對貨幣政策的反應最敏感,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也較大,中部地區對貨幣政策的反應比較慢,但最大響應值與東部接近,而西部地區在政策反應速度和反映強度上都明顯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
三、原因分析
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途徑是中央銀行通過操作貨幣政策工具影響金融機構的行為,使得貨幣供應量、銀行信貸規模等發生變動,進而影響企業和個人的投資消費行為,并最終實現其政策目標。本文通過對經濟環境、金融機構、投資收益等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環節對比分析,探究我國各地區貨幣政策效果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
1.經濟環境
貨幣政策傳導所處的大環境不同,是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的客觀原因。由于歷史條件、資源分布、社會分布等因素的先天性差異,導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各地區經濟環境的差異可以從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體現出來。如表3所示,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差距明顯,以2009年為例,東部地區GDP為20.97萬億,人均GDP為39752.03元,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也是衡量經濟發展是否合理的常用指標。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不斷變化,第一產業比重不斷減少,而第三產業比重會隨之上升,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各地區第二產業比重均接近50%,東部地區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已接近第二產業比重;而中西部地區第一產業比重要高出東部地區越7個百分點,可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分布更為合理。
2.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是連接中央銀行與微觀經濟的橋梁和紐帶,金融機構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貨幣政策傳導的效果。首先,各地區金融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分布不平衡。以銀行業為例,東部地區(遼寧省除外 )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在全國占比分別為39%和44%,中部和西部比較接近,均為20%以上。其次,從各地區銀行業資產總額的分布情況看,東部地區資產總額占全國61%,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另外,東部地區金融機構組織結構也更為完善,大部分新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和絕大多數外資銀行機構都設在東部地區,構成了東部地區多樣化的金融組織體系。
這些差異的存在造成各地區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的差距。相較而言,東部地區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和市場化程度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機構市場化程度越高,對貨幣政策信號反應就越靈敏,貨幣政策傳導就越通暢,政策效果也越明顯。
3.投資和產出水平
東部地區具有資本積累多,非國有化速度快、人力資本存量大、對外開放程度高的特點,因而其資本配置較之西部和中部也更為有效。盡管近年來,中央大力推行“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資本的流入,但是投資效率仍明顯低于東部地區。
亟待進一步改善。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金融水平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統一的貨幣政策在各地區產生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實證結果表明,東部地區的政策傳導效率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因此,為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避免區域經濟差距的進一步拉大,我國在執行貨幣政策時,本文建議如下:
1.使用適度差別化的政策工具。在與國家貨幣政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實行區域性利率政策,對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設置一定的優惠利率。還可以考慮賦予部分中西部地區的中心支行更大的政策自主權,更有效地發揮信貸政策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2.加快金融業在各地區的合理發展。促進證券市場和債券市場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以完善我國的籌融資渠道,讓更多發展健康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有多樣化的資金來源。
3.考慮設立一家專業服務于西部地區的政策性銀行,一定程度緩解目前西部地區的資金外流到東部地區的情況。
參考文獻:
[1]丁文麗: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效力的區域差異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商世文:論貨幣政策的非均衡效應[J].國際金融研究,1994年第3期 p6-8
[3]宋旺鐘正生: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分析[J].經濟研究.2006年第03期 P46-58
[4]曹永琴李澤祥:我國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性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07年第6期 p97-101
[5]楊曉,楊開忠:中國貨幣政策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研究[J].財經研究,2007年2月 p4-15
[6]張晶:我國貨幣政策存在區域效應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年第8期 p39-46
[7]郭評生吳偉軍:基于SVAR 模型的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存在性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 2009年第5期 總第294期 p51-54
[8]丘斌鄧佑甜:基于VAR模型的我國貨幣政策區域不對稱性效應研究[J].南方金融,2009年第2期 p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