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資是企業為保障正常運營和發展的需要,以其自有(有形和無形)資產的增值能力或增值潛力價值為擔保,通過參與資本市場的金融交易,獲取一定資金的資本經營行為。融資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本文首先闡述了企業融資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其次,分析了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最后,對如何加強企業融資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企業融資 融資管理 建議
所謂融資管理是在滿足企業資金需求的前提下,為實現融入資金的成本與風險的雙重控制,企業通過風險分析選定可行的融資戰略和選擇相適應的融資模式, 從而建立更有彈性的資本結構。隨著新企業融資準則的實施,對企業融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新企業融資準則下,如何加強企業融資管理來進行探討。
一、企業融資對資本結構的影響
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環節。從微觀角度講,企業融資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從宏觀經濟角度講,企業融資關系到全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合理配置,關系到宏觀經濟運行的效率與效果。因此.企業融資活動十分重要。“物競天擇,適安生存”企業也像生物體一樣,要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同樣,企業融資活動也存在融資環境問題如:宏觀環境、微觀環境和金融市場環境等,其中,金融市場環境是企業融資活動的根本所在。任何一種環境的變化,都可能給企業帶來麻煩:企業融資管理的任務,就是利用環境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目前,我國正逐漸形成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導、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與企業規模結構。與此相適應,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支持大企業、大項目“走出去”的同時,有選擇地發展了管理規范、產權清晰、有發展后勁的中型客戶,并積極研究制定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支持,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達3000 多萬戶,對GDP 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中小企業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 對稅收的貢獻率也占到40%以上。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和82%的新產品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外經貿體制改革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到出口的行列中,并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中小企業發揮的重要作用相對應的,是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融資難”問題,已成為阻礙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瓶頸。
二、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不同企業融資渠道資源差別很大, 有的企業規模已經很大了,但從沒有與銀行發生過融資業務,甚至不知道其貸款主辦行是企業的首選融資渠道。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銀行類融資渠道的儲備,不重視商業融資渠道的儲備;重視外部融資渠道的儲備,不重視內部融資渠道的儲備;重視眼前融資渠道的儲備,不重視長遠融資渠道的儲備;資金短缺時注重融資渠道的儲備,資金充裕時不注重長遠融資渠道的儲備,著重眼前利益;渠道儲備停留在口頭上或者思想上,但沒有資源的投入,沒有人員投入和財務安排;儲備資源過程中沒有側重點,沒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儲備資源。
三、如何加強企業融資管理
1.依托中小商業銀行和擔保機構,開展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的轉貸款、擔保貸款業務。
政策性銀行開展此項業務應遵循市場原則和有效控制風險原則,著重從資金和技術兩個方面支持中小商業銀行改善面向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貸款風險由具體參貸銀行自負。進出口行根據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已經發展壯大、經營狀況好、財務透明度高的成熟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如績優上市公司、知名品牌的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積極支持;對發展穩健、有適銷對路的核心產品、財務相對透明的成長型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有選擇地適度支持。同時,針對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特點,積極改革創新,研究建立符合小企業貸款業務特點的信用評級、業務流程、風險控制、人力資源管理和內部控制等制度,構建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 逐步建立與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相適應的信貸文化。建議政府對給予中小企業貸款的銀行以高息補貼,即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過高支出及風險溢價, 從政府那里以利息補貼的形式得到補償,而中小企業以正常的利息獲得貸款。因為只有在獲取相對較高的收入和風險溢價的條件下, 銀行才有興趣參與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而在融資成本相對合理的條件下, 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才能獲得正常發展。以現在政府擔保公司資本金規模及日常經營成本估算,給予貸款機構的補貼支出會低于上述兩項支出,并引發貸款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規模的大幅增長。
2.監管部門應當對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再融資在制度層面上做更詳細的規定。
除了對融資比例的限制外,還應當對再融資的具體用途、時間間隔等方面進行限制。比如,上市公司首次融資后,第二次融資至少間隔三年以上;如果沒有重大收購行為,再融資額度不得超過首次公開發行的規模等。通過制度規定來規范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為,在充分考慮上市公司融資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達到融資者和投資者“雙贏”的效果。這樣,股市才能像不竭源泉的活水汨汨流淌,帶給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更多的滋潤和營養。
3.加強企業會計人員的培訓。
通過培訓,使企業的會計人員進一步掌握內部財務管理控制制度和財政政策,支持和督促會計人員遵循會計職業道德,增強會計法制觀念,提高守法意識和財務管理水平,正確行使會計人員的職責權利。樹立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并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從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和具體行為上擔負起社會責任,是強化會計工作內在的自我監督的有效措施。同時會計人員需要具備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專業理論知識及較強的綜合能力。會計人員專業知識、技能的高低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會計人員還要有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能夠在保持合法合規操作的同時,從全局出發,運用科學的方法準確判斷.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全面性,使得會計監督能夠有效地得以執行。
4.開辟直接融資新渠道。
長期以來,我國直接融資比重一直僅有10%左右,整個金融體系中銀行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偏重間接融資的金融結構,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問題,如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等等。2009 年,股票市場融資額雖有所增長,但直接融資整體所占比重依然較小。直接融資比重過低,一個重要原因是債券市場發展滯后。在一些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債券融資比例一般遠遠大于股票融資,而去年我國發行的企業債僅相當于同期股票籌資額的44%。正因為此,今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作出了“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的部署。
公司債發行的啟動,開辟了企業直接融資新渠道,無疑將有力推動直接融資發展。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與發行股票和銀行貸款相比較,一批質地優良、負債率低的公司更急需通過發行公司債券,開辟新的籌資渠道,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降低財務成本,以進一步增強其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5.報表完善與規范。
很多有銀行融資經歷的企業,都知道銀行對報表的要求。銀行融資一般都實行限額管理, 即對一個企業的授信額度與企業凈資產、利潤額、現金流量有一定的關系。國際投資者對企業會計報表也比較關注,往往要求中介機構進行審計,根據審計評估結果決定投資與否和投資額度。
業內人士介紹,中小企業報表的常見問題主要是:報表時間短;資產、收入、利潤規模太小,資產規模、收入規模和盈利規模不符合資金的要求;資產和負債結構不合理,資產負債率過高;報表不實,大多數企業報表“明虧實盈”;報表沒有合并,很多企業實際上建立了母子公司運營體系,但沒有合并報表;報表科目核算內容不規范,名不副實。
參考文獻:
[1]陳嘉明:發展企業債券市場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 2003,(04)
[2]江陵:試論企業融資市場中的風險防范對策[J]. 商場現代化,2006,(30)
[3]元海華:企業融資管理及風險防范[J]. 商業融資, 2008,(18)
[4]王輝: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全面風險管理分析[J]. 現代商業,2008,(06)
[5]陳春芳:淺談如何有效的為企業進行融資[J]. 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 , 2009,(02)
[6]祝玲 胡宇紅:企業債券改革與企業融資決策[J]. 現代企業,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