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平等就業權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執法和司法以保護就業者能夠在平等身份、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和平等規則等基礎上享有形式上的平等就業權,同時,國家通過包括禁止就業歧視、特殊群體就業保護、就業培訓和就業社會保障等在內的多種手段和措施保護就業者享有實質上的平等就業權,平等就業權是形式上的平等就業權和實質上的平等就業權的統一。依法保護就業者的平等就業權,有利于實現就業者的基本人權、進而實現其所必需的生存與發展,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 平等 就業權 理念
一、教育公民樹立平等就業理念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追求,是我國法制建設、政治發展的重要價值和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這為在我國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確立了正確政治方向。著名法學家伯爾曼也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因此,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實現我國憲法規定的平等權,也要求加強公民的平等法律意識。但實現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營造平等對待就業者的社會環境方面,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是加強憲法、就業促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平等觀念深入人心。尤其加強對企事業等用人單位領導者進行平等就業權的教育培訓,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何種情形構成對就業者的歧視,何種情形就是既行使了自身的用人自主權,又同時尊重了就業者的平等就業權。二是允許各方面對歧視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對話,使整個社會了解歧視的不同形式,歧視的社會危害性,讓公民來決定什么不應該被歧視,使公民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促進政府和民眾雙向互動,即社會大眾的呼聲通過多種渠道傳達到決策層面,政府的承諾通過國內立法、宣傳和監督工作落實到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三是要善于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精華,增強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增強公民的權利主體意識,鼓勵公民敢于維權、善于維權,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步改變義務本位的觀念,樹立權利本位的法治觀念。
二、提高勞動監察部門對平等就業權的保障水平
首先,保證勞動監察有足夠的高執法水平的人員和充足的行政經費。要在暢通人員流動渠道的同時,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使不能勝任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人員能及時調整出去,使有志于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人員能夠選聘進來,更使在勞動保障監察崗位表現突出的人員,能推薦到系統內更重要的崗位或組織予以提拔任用。同時強化內部管理,提升執法水平。加強勞動法律法規學習,使“四法一例”的學習,即《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做到每個執法人員清楚法律法規內容與監察辦案程序。勞動監察機構應劃入行政機關序列,其工作人員應是國家公務員,并保證有充足的經費和必要的辦公設備和條件。
其次,建立勞動監察的監督制約機制,這是保證正確行使勞動監察權力的重要條件。監督制約機制和制度應從兩個方面加以解決:
其一是自上而下的監督。應規定上級勞動監察機關有權對下級勞動監察機關進行監督、調查、處分的各項權力,明確各級勞動監察機關的失職、瀆職乃至營私舞弊的處罰標準和辦法,應特別明確規定對那些對本轄區內的勞動違法舉報不予理睬、或敷衍塞責或處理不公的行為所應承擔的責任和處罰辦法。同時建立一種上級勞動監察部門甚至最高一級勞動監察部門對下級勞動監察部門有效的管理、監督和制約的制度體系。在中央一級的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設立勞動監察司;各級勞動行政部門的勞動監察機構接受上級和本級勞動行政部門的雙重領導、指揮和監督;上級勞動監察機構有權對下級勞動監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失職、瀆職行為進行處分;中央一級勞動監察機構不僅負責規章和規則的制定,發布有關指示,而且對下級勞動監察機構的工作進行檢查,并負責全國重大勞動違法案件的查處;同樣,其它各級勞動監察機構不僅負責領導、指揮和監督下級勞動監察機構,而且可以對本轄區內的重大勞動違法案件直接進行查處。在企業數量多的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鄉鎮一級的勞動監察派出機構,派出機構完全接受上級勞動監察的領導,人事任免也由區縣勞動監察機構決定。
其二是來自下面的監督和制約,主要是建立健全舉報制度,特別要強化工會對勞動監察的監督工作,如從企業工會組織、職工代表和地方工會中挑選兼職勞動監察員和聯絡員。這些兼職監察人員或聯絡員既承擔監督本企業、本地區勞動法律的實施情況,同時也起監督勞動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作用;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都有權就其認為勞動監察的不當行為向本級政府或越級向上級勞動監察部門進行檢舉和反映的權利,當向當地勞動部門舉報勞動違法行為而不被受理或得不到解決時,有權越級向上級勞動監察部門舉報等等。
三、增強反就業歧視的社會參與性
就受歧視群體的支持因素而言,通過法律法規來反對就業歧視應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僅僅通過法律的宣言還遠遠不夠,必須建立由政府、社會公益組織、單位、社區、家庭等組成的對受歧視群體的“支持網絡” ,并不斷完善這個社會化體系。
首先,政府組織。政府各級部門,應逐步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和社會保障機制,給就業者尤其女性就業者、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等提供一個公平的就業環境。政府可以采取適當的激勵懲罰政策,以獎勵負責任的公司行為以及懲罰不負責任的公司行為,激勵用人單位安排女性就業者、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同時要讓用人單位明白接受女性就業者及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的就業申請。是一種社會責任。
其次,社會組織(在這里主要是工會組織)。工會作為勞動者者自愿組成的群眾團體,應與勞動者者一起共同監督公司、企業的聘雇政策中是否存在對平等就業權進行不合理限制的條款,尤其與受到就業歧視的就業者一起與公司、企業進行交涉,為其提供相關的咨詢及法律服務,督促公司、企業糾正無正當理由的區別對待。
最后,受到就業歧視的就業者本人。一方面就業者要加強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培訓,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另一方面,對于遭受公司、企業實施就業歧視,平等就業權受到侵犯的就業者可以向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下文將予以具體論及)提出控告,其他任何機構、組織或個人也均可代表該就業者的利益提出控告。
參考文獻:
[1]鄭曉明:人力資源管理導論.北京:機械工業出版.2005,182
[2]曾 峋:美國反就業歧視立法啟示.南方經濟,2003,(6):33
[3]董保華:社會基準與相對強制性規范對第三法域的探索.法學,20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