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經濟呈現出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差別的根源在于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必然導致城鄉居民消費差異較大進而導致整體消費需求的減少。城市化具有明顯的消費需求擴張效應,城市化通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擴大消費需求。因此,解決消費需求不足問題,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是要通過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創新農村土地制度、加快小城鎮建設等措施打破二元經濟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
[關鍵詞] 二元經濟結構 人口城市化 消費需求 消費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多年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何擴大消費需求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導致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城市化具有明顯的消費需求擴張效應,城市化通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從而擴大消費需求,因此,加快人口城市化進程,提高人口城市化率是增加我國消費需求的根本途徑,只有不斷加快城市化進程,才能為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提供持久動力。
一、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差異分析
我國目前所呈現出的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總體態勢,根源在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所造成的居民消費能力的結構性制約,即在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明顯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在正常條件下,消費需求數量變化首要的受制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國居民總體消費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整體收入水平低下造成的。
1.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分析
我國是一個二元經濟結構明顯的國家,全國13億人口,農村居民占將近60%。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集中從事第一產業生產,比較勞動生產率低,使得國民經濟的產值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嚴重錯位,占較大比重的農業勞動力生產了占GDP較小比重的產值,而占較小比重的非農業勞動力生產了占GDP較大比重的產值,其結果必然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見表1)。
(1)從城鄉居民收入比例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在80年代整體縮小,90年代之后重新擴大,2009年達到了最高點。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城市和農村的人均收入比為2.57:1,到2009年這一比例拉大到3.33:1。城鄉收入差距非但沒有減小,反而進一步拉大了。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有關資料,我國是城鄉人均收入差距比較大的國家之一,一般國家城鄉人均收入比在1.6以下,我國則超過一倍。
(2)從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值來看,絕對差距則從1978年的209.8元擴大到1990年的823.9元,2003年的5850元,再擴大到2008年的11020.2元,2009年的12022元。根據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計算,占全國40%多一點的城鎮人口,獲取了全國76.9%的收入,而占全國近60%的農村人口僅獲取全國23.1%的收入。
(3)從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來看,2000—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253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增長僅9.6%。從一個較長的趨勢來看,農民收入雖然一直在增長,但低于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
2.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分析
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必然導致城鄉居民消費差異較大,從而形成城鄉兩種不同性質的消費市場,使得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消費斷層明顯,阻礙了城鄉消費鏈的平衡遞推,對消費需求的擴張形成較強的阻力。
(1)從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經過了縮小、擴大,短暫的縮小后進一步擴大的過程。1978年,城鄉消費水平之比是2.9:1,1983、1984、1985年縮小到2.2:1,1995年擴大到3.8:1,短暫的縮小后,1999-2008年連續九年保持在3.6:1以上。2008年,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為3756元,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為13526元,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相當于3.6個農民的消費水平。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大約落后15年左右(見表2)。
(2)從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來看,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還是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都呈現出逐步增加的趨勢。1990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85元,2008年增加到3661元,2008年比1990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3076元;1990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79元,2008年增加到11243元,2008年比1990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9964元[2]。1985年城鎮消費支出水平是農村消費支出水平的2.2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此后,城鄉之間的消費支出水平差距逐漸加大,到2008年城鄉之間的支出比高達3.6:1,即目前我國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相當于3.6個農民的消費支出。
(3)從城鄉消費市場來看,在我國,農村市場占整個國民經濟的市場份額龐大,與其消費群體的人口比例極不相稱。歷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擁有占全國總數近2 /3人口的農村市場,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始終只占據1/4~ 1/3的份額,顯示出較多的人口與較少的消費份額的極不相稱。縣和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到2009年的32.0%。
二、人口城市化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效應分析
人口城市化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產業、資本、市場向城市集中的過程,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最本質的特征,可以說,城市化進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的過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1978年我國城市化率僅17.9%,到2008年底已達到45.7%,年均增長近1個百分點。但與世界比較,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較低。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我國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5個百分點, 比世界發達國家平均低30多個百分點。
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使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到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提高消費率。而提高消費率,主要要在城市化率上做文章,這是促進消費需求擴張的有效途徑,也成為決定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1.城市化提高了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并進而增加了消費需求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告訴我們,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消費的增長取決于收入的增長,消費需求的多少與收入水平成正相關關系。人口城市化過程給城鄉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機會,從而帶來了他們消費需求的增加。
目前數量龐大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長無力,是制約和影響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障礙。在目前情況下,依靠提高農民本身的收入來解決農民收入水平低的問題已沒有很多可能的空間,而隨著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農業人口進城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后的“新市民”經濟來源渠道更多,可以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其收入將大大超過其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從而拉動市場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張。因此,城市化通過農民變市民,提高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新市民”的收入水平,實現刺激消費的目的。
城市化除了上述的直接帶來新進城人員收入水平進而消費水平提高以外,其對消費增長的影響還表現在,隨著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將會給原有城鄉居民創造更多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機會。首先,伴隨著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聚居到城市中來,在城鎮產生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促進城鎮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進而促進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其次,對于農民來講,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將會為農產品提供更大的消費市場,從而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會從根本上緩解,而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對農產品需求的擴大,必然使農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從而使農民的整體消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最后,通過城市化,可以把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出去,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其消費水平。
2.城市化通過對新進城市民帶來消費的示范效應從而增加了消費需求
杜森貝的“相對收入假定”理論認為,由于消費者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周圍人的收入水平和由此決定的消費水平,將會影響到他本人的消費支出,也就是說,消費有一種“示范作用”,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僅受自身收入的影響,而且還受別人收入和支出的影響。由于存在這種“示范效應”,因此人們的消費行為具有強烈的“模仿”和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傾向,即使一個人的收入保持不變或者略有下降,為了保持自己與周圍人消費水平的相對地位,他也會不減少或者增加其消費支出。
城市化將產生消費的示范效應。農村居民除受到收入水平低下制約外,還受到農村消費環境、消費習慣、消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嚴重制約的消費增長。農村居民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后,由于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人口城市化的本質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從農村生活向城市生活升級轉化的過程。進入城市的居民,購買各種消費品時,受到城市消費者較高收入階層消費時尚的影響,不僅會與同一收入階層的城市居民比較,而且還會把城鎮消費當作消費潮流的風向標,并主動去模仿城市消費。所有這些都誘使新進城居民即使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也會轉向高消費,從而對消費產生巨大的放大效應。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進城居民不再是“隱性城市人口”、“暫住人口”和“外來人口”,他們會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在城市購買彩電、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費品,甚至在城市購買住房、汽車等,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去消費,由半自給自足的消費方式向商品化轉變,從而推動了消費的增加。同時,由城市化所帶來的城市的全面擴張自然伴隨著消費品領域的不斷拓展,原有城市居民自身的消費心理開始轉化,消費觀念逐漸認同國際化城市的標準。由此可見,城市化從不同層面帶來了消費增加的示范效應。
3. 城市化改變了社會消費心理從而推動了消費需求增長
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形成了量入為出、計劃消費、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在觀念上無法接受借貸消費、超前消費等新式的消費方式,這種傳統的消費習慣和落后的消費觀念嚴重制約了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同時,在農村傳統的以家庭保障為主的保障體制下,農村人口長期以來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福利待遇,因此,農民有著較強的儲蓄觀念,消費意識淡薄。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人口城市化是農村自然經濟向城市集約經濟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是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包括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以及消費能力等。進入城市后,不但使得這部分農村人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化了,而且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這部分農村人口也能同等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福利待遇。因此,這部分新增的城市居民將一改以往謹慎消費的態度,增強消費信心,他們會把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消費,強化消費傾向,提高消費水平,推動消費需求增長。從人的心理上來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消費產品日益豐富、消費信息傳播迅速的社會里,消費者總是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消費方式及消費時尚,而放棄原有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況且,城市化過程中進入城市的大都是年輕的一代農民,他們模仿力強,接受新事物快,有著棄舊從新的強烈的消費愿望。
三、以人口城市化促進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解決消費需求不足問題,根本的途徑是要打破二元經濟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只有這樣才能為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提供持久動力。
1.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核心問題是要對束縛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由于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我國在戶籍制度上也一直采用城鄉有別的二元戶籍制度。這種現行的戶籍管理政策人為制造了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的壁壘,阻礙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變戶口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實行開放式管理,實現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要打破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封閉管理的方式,建立以身份證為合法證件的自由遷移、登記制度,實行按居住地和職業確定戶口屬性進行戶口登記和戶籍管理。對已辦理合法遷移、登記手續的進城務工經商農戶,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穩定的職業和經濟來源,即可辦理城鎮居民落戶登記手冊。同時,消除建立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公平規定,保障進鎮農民子女與當地城市居民在子女入托、上學、就業、入伍、社會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只有在沒有戶口遷移障礙的情況下,農民市民化才有可能實現,才能消除農民的那種“候鳥式”生活,使農民從戶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并最終真正從各方面融入城市,實現生活方式的轉變。
2. 創新農村土地制度,為農民進城創造有利條件
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是土地所有權歸集體,經營權歸農民,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這種土地管理制度,農民對土地沒有處置權,無法通過對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擺脫對土地的依附關系,從而進入城市成為真正的非農業人口,因而阻礙了人口城市化進程。由于農村集體經濟內部土地難以合理流轉,農民進入城鎮后,由于農民不能攜帶以土地為主的生產資料進城,在農村仍然繼續保有自己的責任田和宅基地,也缺乏對失去土地后長期穩定生活保障的合理預期,由此導致“兩棲”農民在城鄉都占有生產生活設施。因此,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就必須對現有土地制度進行改革,為農民進城創造有利條件。應完善和建立合理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村土地市場的發育,以割斷人口城鎮化的“臍帶”。對于進入城鎮的農民,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允許和鼓勵進城的農民依法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租賃等方式,在集體經濟組織范圍內實現有償流轉,允許進行土地置換,宅基地使用權也可以轉讓給符合條件的本地集體成員,獲得一定的收益,降低遷移成本。對于落戶縣城及以上城市的農民則要實行與土地分離的制度。只有這樣,農民和城市工人才真正具備了平等競爭的平臺,才能實現農民向市民的真正轉變。
3. 加快小城鎮建設,加速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城市化進程意味著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一大批農民要遷徙到城市。這樣大規模、大批量的農業人口向城市流動,一方面,會加重大城市的就業壓力。因為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大量富裕人口將從國有企業中被排擠出來,城市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另一方面,會帶來諸如加重城市管理負擔等綜合負效應。因為城市規模過度發展會帶來交通擁擠、供水和供電受限、垃圾處理壓力增大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的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依靠現有大城市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顯然是不現實的。依據我國國情,人口城市化不宜提倡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比較好的選擇是人口就近轉移到小城鎮。因此,我國城市化的重點應放在小城鎮建設上。小城鎮能夠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并創造就業機會,因為小城鎮具有更接近于農村,農民進城的門檻、轉移的難度和風險較低等優勢,而且小城鎮與農村的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小城鎮比進入大、中城市付出的經濟成本要低。因此,小城鎮既是吸收農業富余勞動力的過程,也是提高農民收入、增加消費需求的過程。當前,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優先發展縣城、大城市衛星城鎮及部分基礎條件較好的建制鎮,優先發展大城市郊區和輻射區、沿海、沿江和沿交通干線的小城鎮,充分發揮其在農村人口轉移、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田成川:城市化: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J].宏觀經濟管理,2004(8)
[2] 李通屏成金華:城市化驅動投資與消費致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5(5)
[3] 李林杰申波李楊:借助人口城市化促進國內消費需求的思路與對策試[J].中國軟科學,2007(7)
[4] 柳博雋:城市化:破解消費不足的關鍵[J].浙江經濟,2009(8)
[5] 田大洲:城市化進程對我國居民總消費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09(1)
[6] 章曉英:我國農村居民消費與城市化水平協整分析[J].商業時代,2010(4)
[7] 李洪英胡求光:農村消費城市化水平的測度與評價[J].財經論叢,2010(3)
[8] 李林杰王玉靜申波:人口城市化率與最終消費率矛盾癥因及相關建議[J].商業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