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西方哲學家培根所云:一次不公的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然而,不公的判決把水源都給敗壞了。法院在訴訟中的舉動對整個訴訟程序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而言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若法院訴訟行為出現了的錯誤,哪怕是較小的錯誤(即本文討論的瑕疵),不僅會讓當事人對整個裁判產生質疑,還會影響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因此,在程序價值越來越被重視的當下,對法院訴訟行為瑕疵救濟完善立法是有迫切需要的。
[關鍵詞] 訴訟行為 瑕疵 救濟 意義
2008年的某天,在宜賓市政法委的主持下,召開了一次特別的“涉法涉訟信訪聽證會”,這樣形式的會議不僅在宜賓屬首次,在全國也并不多見。緣于宜賓市中級人民法院一份終審民事判決書的執行問題,原告長寧縣兩河口電廠職工尹徳先等共計十二人與被告長寧縣水利局、兩河村村委會財產權歸屬糾紛一案,原告要求確認長寧縣兩河口電廠的全部資產屬于該電廠全體職工所有,而被告辯稱該財產屬于縣水利局和兩河村村委會所有。長寧縣法院初審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求,原告上訴后,宜賓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撤銷長寧縣人民法院初審判決,改判長寧縣兩河電廠的全部資產歸屬該電廠所有。
事實上,宜賓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裁判錯誤在“判非所訴”,錯誤在混淆了“產權明晰”的關系;從本質上而言,此份終審判決從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上并無過錯,錯僅僅在于相關審判人員的專業素養、工作責任心的欠佳和經濟常識的欠缺。那么這樣的錯誤導致了終審判決難以強制執行,當事人的權利不可能在這樣不清不楚的司法判決中喪失,那么如何救濟當事人的權利了?再審?缺乏再審理由。那么,如何救濟諸如此類的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了?
一、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基本問題
1.概念界定
訴訟行為瑕疵概念是否存在,在民事訴訟法學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論。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德國民事訴訟法學在擺脫實體法束縛的過程中,提出了與實體法民事行為相應的訴訟行為理論,與此同時,與民事行為瑕疵理論相應的訴訟行為瑕疵理論也孕育而生。然而,對訴訟行為瑕疵是否存在卻出現了否定派和肯定派之間的爭議,否定派主張應該忽略這種瑕疵的存在,肯定派則主張對訴訟行為瑕疵進行救濟[ ]。筆者認為本文將要研究討論的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是指,法院在民事審判過程中程序事項或者部分實體事項出現的較小的錯誤。 這種錯誤一般是程序性錯誤,比如訴訟指揮權行使的不當,此外,還包括少部分實體性錯誤,比如裁判文書的筆誤瑕疵、部分裁判的漏判或者多判瑕疵、或者是裁判中明顯出現的錯誤又不需要再審的情形。
為更準確地理解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的概念,需要進一步把該概念與民事訴訟中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尤其是需要理清與訴訟行為重大錯誤概念的關系。
以中國的法律規定為例,法院訴訟行為重大錯誤往往是指訴訟進程明顯違反了程序法的規定,導致程序的內在價值嚴重受損、外在價值實體裁判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或者已經受到影響。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往往是通過上訴或者再審程序糾正程序錯誤,這種錯誤便是重大錯誤,而不是本文所討論的瑕疵救濟程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關于再審的規定。
在當下訴訟爆炸的情況下,西方法治國家普遍倡導上訴審(或者再審)應該側重審查“大錯”或者“原則性錯誤”,但“小錯”(即輕微錯誤)或者認識上的細微差異則不應該是上訴審(或者再審)的范圍,而是通過特別設置的程序予以糾正或者治愈這種錯誤。這就是本文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救濟立法的意義所在。
2.分類
(1)裁判訴訟行為的瑕疵
裁判訴訟行為瑕疵,是指法院違反程序法規定或者工作失誤而形成的個別方面有失完善的民事裁定或者民事判決, 是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出現瑕疵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 ]瑕疵裁判從瑕疵的表現形式上,除了典型的文字筆誤、金額誤算和訴訟費誤算等瑕疵外,還有一些其它形式的違反一般裁判技術規范的瑕疵。
(2)裁判外訴訟行為的瑕疵
筆者認為,裁判外的訴訟行為瑕疵,主要表現為訴訟指揮行為和證據調查收集行為等法院訴訟行為出現的輕微的程序性錯誤。這些行為的錯誤往往導致當事人對裁判結果的質疑。
訴訟指揮行為源于訴訟指揮權,張衛平教授將其定義為程序控制權,是指法院對民事訴訟程序的發生、發展、終止以及程序進程的方式和節奏的決定權。比如:訴訟啟動的控制權;促使程序高效進行的職權,諸如決定適當的時間進行證據交換、何時開庭審理、訴訟是否應當予以合并或者分離、是否應當追加被告、是否同意變更訴訟請求、同意提起反訴等等。
訴訟過程就是對案件事實進行證明的過程。在這一證明過程中,證據的收集、提供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對人民法院依職權收集證據的范圍作了限定,包括:第一,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第二,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鑒定、勘驗的證據;第三,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有矛盾、無法認定的證據;第四,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自己收集調查的其他證據。
二、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救濟立法的實踐意義
1.裁判訴訟行為瑕疵救濟的不足
當前的民事訴訟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僅規定了對法律文書的誤寫、誤算進行救濟,其它的裁判瑕疵尚無法通過補正裁定予以救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補正裁定適用的范圍是民事判決書中的筆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六十六條中對“筆誤”的范圍界定為:“法律文書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算和其他筆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以民事調解書與調解協議的原意不一致為由提出異議,人民法院審查后認為異議成立的,應當根據調解協議裁定補正民事調解書的相關內容”,這里指的仍然是文字表述有誤的情形。
對于根本不要審級救濟或者再審救濟的瑕疵,諸如多判或者漏判瑕疵問題,我國現有法律并沒有和多判漏判重大錯誤相區別?!睹袷略V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列舉了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情形,其中第十二款規定: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八十二條又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作出了補充規定:“當事人對已經在一審中提出的訴訟請求,原審法院未作處審理、判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自愿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由于補正程序的范圍狹窄,導致了所有的多判漏判等裁判問題都是通過審級救濟或者再審救濟解決的。為了完善裁判瑕疵的補正程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初稿》第二百六十五條關于判決的更改規定:法院發現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法院可以在一周內更改判決,但以判決未確定和當事人未提出上訴為限。第二百六十六條關于判決的更正的規定:判決如果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似的明顯錯誤,法院可以隨時依申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判決正本與原本不符合的,適用前款規定。駁回更正判決的申請應做出裁定。對上述裁定可以上訴。第二百六十七條關于補充判決的規定:法院裁判遺漏當事人訴訟請求或者訴訟費用的,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做出補充判決。但當事人已提出上訴的除外。遺漏部分已經審理完畢的,法院應當立即做出判決。未審理完畢的,法院應當確定審理日期。駁回補充判決的申請應做出裁定,對該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然而,建議稿經過三稿的完善提交審議后,遺憾的是于4月1日施行的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并沒有采納相關規定。
2.裁判外訴訟行為瑕疵救濟的空白
首先,在證據的調查收集方面,盡管我國《民事訟訴法》比較完善的規定了法院調查取證的情況。但遺憾的是,對于法院主動或依申請調查收集證據出現的瑕疵,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相關的救濟辦法。對于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存在不完整或受到質疑的,我國法律并沒有給當事人提供申請補正或者更正的機會。
在實踐中,法院操作具體案件時往往是這樣做的,在司法實務中中,若出現期間方面的瑕疵,該送達人員往往是將送達文書上的日期修改到符合規定,當事人一般也不懂得該行為已經觸犯其訴訟權利,覺得早一天晚一天也無所謂,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提起救濟。
1998年9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不僅將濫用職權的積極“作為”即顯性違法的行為納入到追究的范圍,而且也將法院消極的“不作為”即隱性違法行為也列入了追究的范圍。盡管該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扼制違法審判行為發生的效果,但是遺憾的是我國法律至今仍然沒規定因為法院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而導致的當事人訴訟權利受損后的瑕疵救濟機制。
三、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救濟立法的價值意義
1.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之間的價值平衡
在個案審判中,盡管存在瑕疵的程序最后得出的審判結果也許是公正的,但是這種公正的結果也許是失缺程序公正或者是以犧牲程序公正為代價的,這樣的結果是不能被法治社會的民眾所接受的,其權威性是得不到保障的,是非正義的。此處正應驗了英國的法諺:正義不僅要能夠實現,而且要以人們能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2.當事人訴訟權利保障的必然選擇
近幾十年來人權保障運動興起后,大陸法系國家產生了一項新興的訴訟制度,訴訟行為制度更將對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的保護作為優先于案件實體真實發現的首要價值目標。
在法院民事訴訟行為出現瑕疵的時候,除了法院、檢察院等主體可以采取救濟手段外,還允許當事人作為主體申請救濟,正是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制度畢竟是為人而設計的,為有效的解決糾紛而服務的,否則,將人異化為制度與規制的奴隸是不可取的。在訴訟程序的進程中,由于審判人員主客觀原因,在事實與法律的認識上存在過錯也是情理之中的。在一定范圍內、一定條件下允許對出現的瑕疵采取補正、治愈,正是體現了法律在威嚴背后,尚富有情理、充滿人文關懷的一面,唯有如此,更能迎合世界人權的發展趨勢,更能提升程序法在法律體系中的獨立地位和內在價值。
3.有利于提升法院公信力,樹立法院權威
如果法院民事訴訟行為瑕疵大量存在,就會使當事人對法院的辦事能力產生懷疑,導致對裁判結果也產生懷疑,對司法喪失信心,使得司法權威不復存在。所以,盡管瑕疵是無關大局的較小的錯誤,但是還是應該加以重視,對其救濟予以規制,使得當事人完完全全尊重司法、接受司法,提升法院公信力,樹立法院權威。
4.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
對于法院裁判的錯誤,如果奉行“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司法觀念,不論大錯小錯,當事人都有上訴權,二審法院一律審查,這顯然違背節約司法資源的原則,也不利于保護穩定的法律秩序。在當下訴訟爆炸的情況下,西方法治國家普遍倡導上訴審應該側重審查“大錯”或者“原則性錯誤”,但“小錯”(即輕微錯誤)或者認識上的細微差異則不應該是上訴審的范圍。而對這些國家對這些瑕疵也并不是不予處理的,而是通過特殊程序予以救濟。這樣最大限度的節約訴訟資源,同時又保障了訴訟程序的相對獨立價值。
參考文獻:
[1]參見劉榮軍著:《民事訴訟行為瑕疵及其處理》,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3期,第111頁。
[2]同上
[3]江偉 孫邦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初稿》,http://www.blog.edu.cn/user1/5588/。
[4]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http://www.gov.cn/flfg/2007-10/28/content_788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