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村鎮銀行的交易成本與產權進行分析,證明發展村鎮銀行的必要性,同時,剖析現階段村鎮銀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村鎮銀行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安排。
[關鍵詞] 村鎮銀行 新制度經濟學 制度安排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存在明顯的制度供給不足。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撤并縣以下的金融分支機構,同時把縣級分支機構的貸款權限上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工作重點則放在大中型城市中,為普通農戶和鄉鎮中小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僅有農村信用社。
自2007年以來,隨著原有村鎮銀行擴大業務規模和新機構不斷設立,村鎮銀行的存貸款以幾何級數增加,2007年7月底三類新型金融機構僅有1.13億元存款和0.94億元貸款,2008年底,已開業的107家三類機構共吸納股金41.2億元,吸收存款64.6億元,貸款余額34.2億元,96%的貸款投向農村小企業和農戶。中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有所提高,“鯰魚效應”初步顯現,試點地區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顯著改善。面對村鎮銀行的改革實踐,近年來理論與實務界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
在國外,Ronald.I.McKinnon和Edwards.S.Shawd(1973)提出“金融抑制”理論,主張深化金融,推行金融自由化;Berger和Udell(1998)提出“關系型貸款”,并認為中小型銀行在對中小企業融資時因為便于獲取非公開的關聯信息,而比大銀行更具優勢。在國內,喬海曙(2001)認為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屬于供給型金融抑制,導致我國農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規金融部門對農戶貸款的資金有限;何廣文(2004)認為我國不同地區的中小經濟主體的市場生存競爭能力差別很大,在農村金融市場,應該走多樣化的方式來滿足對金融機構的不同的服務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對村鎮銀行發展的現狀通過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在交易成本與產權兩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發展村鎮銀行的必要性。提出目前村鎮銀行制度上所存在的幾個問題,并試圖通過提供一定的制度供給解決或緩和這些問題。
1.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中,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里要使交易成本最小化,通過科斯定理、現代企業產權理論以及委托代理理論對產權的分析,得知需要提高制度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關鍵是要形成合理的產權結構。
2.村鎮銀行發展的交易成本優勢分析
根據金融交易成本狹義的定義,從微觀層面上看,主要包括貸款人的成本和金融中介的成本。
(1)從貸款人的角度
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借款人主要為普通農戶與鄉鎮中小企業。農戶信貸需求付出的成本除貸款利息外,考慮到農業生產的時效性,還有時間成本。農民的信貸需求與商業銀行所能提供的供給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普通農戶獲得貸款,需要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這也形成農戶的交易成本。鄉鎮中小型企業,因為規模問題,在獲取銀行貸款時,往往被加以更高的貸款利率。另外,銀行的貸款審批權回收導致其獲取貸款的環節較多,所花費的時間較長,一般鄉鎮中小企業自身缺乏足值抵押品,這些必然導致鄉鎮中小型企業獲取貸款的成本升高。
村鎮銀行加入農村金融市場所導致的“鯰魚效應”,對農村金融市場貸款利率的適度下降有積極的影響。村鎮銀行管理環節少,經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有助于減少普通農戶與鄉鎮中小型企業貸款時的時間成本。同時村鎮銀行的設立增加了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能力,提高了他們獲取貸款的可能性,降低了在獲取貸款過程中可能支付的隱性交易成本。
(2)從金融中介的角度
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機構在金融交易中為搜尋信息所耗費的信息成本,為了達成交易所耗費的談判成本,保證交易正常進行所耗費的實施監督成本等。
商業銀行面向農村普通農戶和鄉鎮中小企業時,因為信息不對稱,為規避信貸風險,在搜尋貸款人相關信息時所付出的成本比較高,在發放貸款時,從貸款申請到貸款審批,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環節多,達成決策的時間長,在這一過程中耗費的談判成本比較高。
村鎮銀行提供金融服務時,具有信息優勢,不僅對貸款人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業績更加了解,對貸款人的管理方法,發展前景等方面較為隱蔽的信息比較熟悉,對貸款人的經濟狀況的變化方面的信息更加敏感,也能更快的得到這些信息。因此,談判成本較國有商業銀行低。
3.村鎮銀行發展的產權優勢分析
在新制度經濟學中產權通常被定義為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
(1)村鎮銀行產權結構的形成
村鎮銀行的產權結構吸取了當年的農村合作基金會的經驗教訓,明確規定村鎮銀行的最大或唯一股東必須為銀行業金融機構且持股20%以上,其余股東持股不得超過10%,這保證了村鎮銀行股東的相對集中的同時也保持了事實上的分散比例,也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由村鎮銀行的設立過程可以發現,村鎮銀行的產權明晰,根據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為零的情況下,交易成本的大小,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就直接取決于產權區分的清晰度,相對于目前產權仍不明晰的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具有極大優勢。
(2)村鎮銀行的產權流動
產權的趨利性要求產權能夠順暢流動,產權的持有人才能通過調整擁有產權的投向來獲取最高的回報,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村鎮銀行股份的轉讓和退出根據銀監會的相關文件規定為村鎮銀行成立3年內不得轉讓或質押,雖然目前村鎮銀行試點開展僅一年時間,暫時無法實現,但其產權明晰,3年后依法轉讓、繼承和贈與都不會有阻礙。
三、村鎮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
1.政策性目標與盈利性目標的矛盾
從根本上說,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是弱勢地區。傳統農業是一個沒有太多增長潛力的弱勢產業,為這一產業服務的金融空間是有限的。
在《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中對村鎮銀行的業務范圍也進行了明確界定,并要求村鎮銀行吸引的存款在繳足存款準備金后的可用資金應全部用于當地農村經濟建設。從這個角度來看,村鎮銀行面臨著與農村信用社同樣的困境:服務“三農”的政策性目標與經營利潤最大化的盈利性目標的矛盾。
在監管要求方面,目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信用社都一般在縣級行政區域內經營動作,而銀監會在縣一級只有監管辦,人數一般只有4~6個人,同時還要對其余商業銀行進行監管,這無疑對銀監會的監管能力是一大挑戰,特別是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普遍化后,是否會出現在縣級監管辦對其監管力不從心的情況也是一個疑問。這樣很難以監管的手段確保村鎮銀行不偏離支持“三農”的政策性目標。
2.缺乏規模效應
小范圍經營的靈活與信息優勢與金融業網絡性、金融風險的外部性有沖突。村鎮銀行一般是在縣級區域經營的獨立法人,在當地農村地區經營傳統信貸產品。作為服務“三農”的小型金融機構,小規模小范圍經營有其靈活、熟悉當地情況、信息成本低等優勢。但是,規模太小,就可能出現難以維持的局面,從商業銀行經營來看,規模和資產流動性和資本充足率之間有明顯的負相關關系。村鎮銀行規模較小,而在農村金融市場,因為農民居住相對城鎮居民來說較為分散,需要一定數量的網點才能覆蓋到整個市場。但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分支網點出于安全性與信息化的考慮,開設成本較高,同時還要負擔一定的人力資源費用,對于起始資金較少的村鎮銀行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3.缺乏抗風險能力
村鎮銀行業務主要還是集中于傳統的信貸產品,同時對農民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因為農村地區的貸款業務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擔保和具有較好流動性的可變現抵押物,也沒有第三方專業機構對貸款項目進行評估,信貸風險和信貸成本都比較高。同時,因為村鎮銀行的貸款集中在縣級范圍的農村地區,對于區域性的自然災害和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所造成的風險無力應對。當自然災害發生時,容易形成村鎮銀行區域內的貸款者大范圍無力償還貸款的情況,并且因為在災后重建工作中,彌補災害造成損失并重新投入生產,對資金的需求量增大,也容易造成擠兌存款的情況。
4.缺乏品牌和信譽
在傳統信貸業務,特別是存款業務上,一般儲戶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儲蓄資金的安全性,其次才會考慮收益。村鎮銀行作為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并且由普通商業銀行和企業法人、自然人出資組成,其信譽和品牌在當地無從談起。對于村鎮銀行所面對的主要客戶群體——普通農民來說,更是注重金融機構的品牌和信譽。這對于村鎮銀行的業務開展產生了很大的困難,在吸納存款的競爭上占據劣勢,將極大地影響村鎮銀行的資金來源。
四、村鎮銀行發展的制度安排
1.通過加強監管確保資金投向
對于一般商業銀行,監管部門設置了包括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貸款集中度等營運指標。對于村鎮銀行,因為其經營中所具有的高風險性并且自身抗風險能力不強,應該對其審慎經營方面的要求更不能放寬。針對村鎮銀行小規模小范圍的特點,對其監管應重視采用現場檢查制度,并以非現場檢查制度為補充,按照屬地原則承擔監管責任,實施貼近式、盯住式的持續監管和差別監管。
2.通過政策扶植促進村鎮銀行發展
(1)引入非正規金融拓展業務空間
非正規金融靈活、廣泛的特性和信息優勢也對村鎮銀行的經營有很大幫助。在非正規金融盛行的農村地區,廣泛存在的是建立在親緣、業緣和地緣關系之上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構成了社會資本。村鎮銀行引入非正規金融,可以有效利用農村地區的社會資本,只要村鎮銀行能夠提供合理的信貸產品,就可以減少大部分貸款的信用風險。
(2)在財政稅收方面給予適當優惠
由于村鎮銀行在保證完成盈利的經營目標的同時還需要完成支持“三農”的政策性目標,這種經營模式不可能創造豐厚的利潤,政府應該給予村鎮銀行適當稅收優惠政策,這是引導他們不放棄公益性目標的基礎和前提。目前可以考慮對于村鎮銀行的一部分支農業務,特別是對于普通農戶的小額信用貸款,通過直接減免或先征收再返還的方式給予稅收優惠,減少村鎮銀行的成本,引導村鎮銀行的信貸資源向支農業務傾斜。
3.通過立法保障優化金融生態
(1)強化協調工作完善配套規定
貨幣政策職能與銀行監管職能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利益沖突,容易相互干擾,出現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從各自的利益需要出發制定相關政策的情況。
按照目前的發行庫管理制度規定,多數村鎮銀行不符合相關規定要求,能否直接在當地人民銀行發行庫存取款以解決其現金供應,如果可以在發行庫存取款,而縣級支行的發行庫已經撤并,又將以何種方式來保障村鎮銀行的現金供應。在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村鎮銀行出現支付危機,所在地基層人民銀行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介入,承擔最后貸款人的角色,也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規定。這些都需要人民銀行與銀監會加強協調,完善相關制度。
(2)建立退出機制維護行業信譽
我國仍缺乏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的相關法規,村鎮銀行小型化、分散化,在適應分散和農戶金融需求的同時也存在風險防范能力差的隱患,如果出現因經營困難而無法維持的情況時,將其以破產的方式退出市場,可以有效阻斷金融危機的傳導,遏制危機擴散,鎖定危機損失,從而維護農村金融體系的安全。同時,將無法維持的村鎮銀行淘汰,符合“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競爭規則,有助于金融生態的優化。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存款保險機構對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監督管理權,并明確其作為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清算人的角色和地位,既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市場退出處理的效率,也能保護存款者的利益。特別是村鎮銀行的經營范圍主要在農村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其客戶主要為普通農戶,這些弱勢群體的利益更加需要得到保護。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也能給儲戶以信心,讓村鎮銀行的信譽得到一個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村鎮銀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海曙: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約束及解除[J].農業經濟問題,2001,(3):19-23
[2]何廣文:中國農村經濟金融轉型與金融機構多元化[J].中國農村觀察,2004,(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