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流通是流通一般的特殊形式,是商品流通發展的最高階段。現代流通在當代,具有特定的理論內涵,是全要素的流通、開放性的流通,是再生產創新的流通,是可持續的綠色流通。
[關鍵詞] 社會再生產 現代流通 理論內涵
現代流通,是指以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商品流通體制,并運用先進的物質技術設施和科學的管理方法,高效率地組織商品流通的過程。現代流通是流通一般的特殊形式,是商品流通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國際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流通階段。現代流通在當代具有特定的理論內涵。
一、現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與無形要素稟賦的全要素流通
在現代流通過程中,進入流通的要素稟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流通中的要素稟賦以有形的、剛性的、有物質載體的形態為主,如以有形商品、有形貨幣,有形資本、有形資產流通為主。現在更多無形的、柔性的、沒有物質形態的、更高級的要素稟賦進入流通,如無形商品、無形貨幣、無形資本、無形資產等進入流通。在商品流通中,原來以實物流轉為主體的商流分流為商流、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等,分流為現貨交易與期貨交易。在產權交易中,原來交易中固態的土地、機器設備等有形資產,分流為以實物形態存在的可分割、可交易、可流動的以無形形態存在的無形資產;原來以產業資本為基本形態的資本循環與周轉,分流為產業資本的流通、商業資本的流通、貨幣資本的流通、金融資本的流通,或分流為有形資本的流通、無形資本的流通或虛擬資本的流通。原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媒介——貨幣,分流為與金銀保持一定比價的有形貨幣和代表信用關系的無形貨幣。以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度量的勞動力價值和使用價值,分流為可以以此度量的和難以以此度量的人力資本和創造價值,勞動力體力支付在被使用過程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腦力和智能的支付在被使用過程中發揮的效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在社會再生產中,以科學技術的無形要素形式滲透到生產工具、管理方法之中,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推動現代流通,
二、現代流通是經濟全球化的開放型流通
發軔于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的經濟全球化,“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到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流通國際化,因為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生產全球化、消費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以及信息全化的過程,都在一定程度上伴隨著資本、生產、技術、信息等要素資源的跨國流通。從全球范圍來看,現代流通的發展已呈現全球化趨勢。在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全球分工和交易空前擴大,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空前發展的階段,流通從過去局部的、片斷的、不連貫的、一國或幾國的運動過程,變成了全球范圍的運動過程;如果說過去流通受容量和密度,規模和速度的限制,不能實現真正的國際化,那么現代流通的高科技、高智能和現代化的營銷手段,把幾乎所有的國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納入國際化流通的軌道。資本的流通、貨幣的流通、勞動力的流通、商品的流通、產權的流通都已實現或正在實現國際化,特別是由生產的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發展成的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更引起了現代流通的量變和質變,而信息進入流通成為最活躍的因素,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融合劑。信息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使流通成了一個開放的非線性,非單一性、非均衡性的多維化、網絡化的嶄新體系:“信息高速公路”使更多的交易活動借助因特網瞬間完成,國際空間成了流通擴張的新領域。世界經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越來越呈現出整體化、融合化、大開放的特征,全球化、開放型的大流通正在形成。
三、現代流通是涵蓋生產階段和流通階段的全過程流通
在現代流通過程中,原來工業化的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中相對獨立的形態逐漸隱退,其邊界亦愈模糊。后工業社會使進入流通的要素稟賦、特別是以無形為特征的流通物迅速擴張,使流通的規模空前膨脹,流通的產業鏈延伸,以至使生產過程逐漸縮短而流通過程逐漸延長。有資料顯示,社會再生產時間中,生產時間不到5%,而流通時間卻超過95%。在流水線作業條件下,一部汽車或一件襯衣只需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而產品走出車間、進入市場到最終銷售出去的過程則十分漫長,需要經歷運輸、儲存、待售、營銷等不同的階段,所占用的時間甚至不止95%。社會的分工和生產被流通的逐步融合。生產是流通中的生產,更多的產品無法在一個國度、一個工廠、一條生產線或一個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社會化的流通把各個“部件”配置在最能發揮效用的地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所有有形的和無形的要素稟賦,其交換價值的實現必然伴隨著自身的流動;消費是流通中的消費,例如日漸興起的休閑消費,是人們在工作之外的節假日等休息時間內進行的娛樂和消遣等消費活動。現代流通業為休閑消費提供運輸、旅游、餐飲、購物等流通性服務,在流通中完成消費。在這種情況下,處于混沌狀態社會化大流通確實呈現除無規律的規律、不明晰的明晰,不僅流通一般與社會化大流通的邊界很難確定,互為交叉疊合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后工業經濟等的邊際界線也很難確定。不僅實物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邊際界線很難劃清,而且正在加速分流的各種流通中要素稟賦物的邊際界線也很難劃清。
四、現代流通是引導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新型流通
馬克思把社會再生產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認為生產是起點,起決定作用的,而消費則是終點,是受生產支配的。流通所起的是生產和消費的實現職能。而在現代化經濟鏈中,流通的實現職能得到拓展,即它能創造生產和消費。流通的存在,不僅使商品生產者完成了其對價值的追求,同時也使得商品的消費者追求的使用價值(效用)得以實現。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流通把傳統經濟運行的起點顛倒過來,使消費需求是經濟運行的起點,消費決定生產,決定整個經濟運行的過程。市場有多少消費需求就生產多少商品,消費需求是社會再生產周而復始的起點,誠如馬克思所說:“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作為內心的意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消費創造出還是主觀形式上的生產對象。”現代流通卻把消費觀念上的生產引導到具體的生產環節。顯示了現代流通對引導生產、促進消費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產銷率一般只有95%左右,也就是說有5%的產品有產值而沒有價值,第一次就在生產部門沉淀了下來,再加上流通領域商品積壓,銷售不出去,導致我們的經濟發展有速度而缺乏效率。世界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2.5%就可實現正常發展,這是因為多數國家推行的是訂單經濟,按訂單組織生產,產值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實現.而我們是按產能生產,按計劃生產,按就業需要生產,有相當一部分產品是脫離市場消費需求的,造成產能過剩、產品滯銷。在計劃經濟時代,生產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市場經濟時代,許多商品和服務都供過于求,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消費和流通已經占據主導地位,消費通過流通決定生產的發展。一方面,流通的發展對擴大消費起著積極的作用,實現即期消費,創造未來消費,開發潛在消費;另一方面,流通過程中反饋回來的消費信息,又對生產經營者的經營決策產生重要的生產和市場指導作用。
五、現代流通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流通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60年代后,伴隨著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人們在反思傳統發展觀過程中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觀。這一概念是1987年布倫特蘭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并給出了如下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應建立一個合理的經濟運行機制,使人們放棄傳統的資源高消耗、廢棄物高排放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而轉向環境無害化、廢棄物資源化的經濟發展模式。現代流通秉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倡導綠色流通,是以生態文明為方向、以環境保護為導向,直接或間接促成污染減少的環保取向型商品流通過程。綠色流通是一個完整體系,通常包括綠色商流和綠色物流兩大部分。其中,綠色商流主要指無公害商品的經營和促銷,綠色消費的引導和推動,促進商品價值充分實現的舊貨交易,節能型交易方式(如電子商務)和流通作業形式的創新,布局優化的經營網絡等;綠色物流主要指科學化的物流設計、管理和實施,合理化、最優化的商品運輸方案,無害運輸包裝和銷售包裝的選用,包裝物回收復用,空位合理的適度包裝,優化資源利用的流通加工等。綠色流通與常規的商品流通不同,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還要充分兼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一具有人文及社會屬性的目標,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在履行一般商品流通功能的同時,還要履行諸如支持清潔生產、經營綠色產品、促進綠色消費、進行廢棄物回收等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特定職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卷、第二卷254、94
[2]吳憲和主編:現代流通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
[3]陳文玲:現代流通發展的理論內涵[J].商業時代2004.30期
[4]黃國雄:加強流通理論創新 推動流通產業快速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