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支付風險監管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必須通過監管制度的完善才能有效防范風險。通過有關電子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電子認證制度的支持、電子支付內部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防范和減少電子支付風險。
[關鍵詞] 電子支付 風險監管 制度完善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通過電子通訊網共享商業信息,保持商務聯系以及從事商務交易的行為。對企業來說,電子商務可以增加銷售額、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對消費者來說,電子商務可以給買主和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可以提高客戶服務水平;電子商務的好處可以惠及整個社會。在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處于朝陽產業的關鍵時期,電子支付風險的存在及其監管已經成為制約整個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電子支付的風險表現及其原因分析
電子支付是指通過電子方式進行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電子支付在給電子商務的交易方帶來低成本、高效率、便捷性、國際性等優勢的同時,存在著如下風險:
1.電子支付不能及時、準確地完成
在電子商務的交易方已經完成電子支付的操作后,由于事故或故障等原因使得電子支付無法及時、準確地完成,這將極大地影響電子支付的高效性優勢的發揮,進而刺激交易方轉而求助于傳統的支付方式。
2.電子支付的安全性出現問題
通過電子支付方式進行貨幣轉移,可能因為交易當事人自己的原因或者外界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因素導致貨幣轉移無法實現交易目的,前者如客戶誤操作導致轉賬錯誤,后者如黑客攻擊或計算機病毒感染導致賬戶資金被非法轉移等問題,這些都是電子支付安全性的風險。
3.電子支付的法律責任不明確
對于發生了電子支付的延遲、錯誤等問題,電子商務的交易雙方和銀行、認證機構等第三方之間關于法律責任的承擔,可能出現不明確的情形。對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非出于交易當事人過錯的電子支付不能,銀行等第三方機構往往通過單方聲明方式主張免責,電子商務的交易方對此持不同意見,形成糾紛。
二、電子支付風險監管及其制度完善
電子支付的風險是伴隨電子商務發展不可避免的產物,為了有效地解決因電子支付風險給電子商務發展帶來的“瓶頸”制約,有必要加強對電子支付風險的監管,尤其是完善有關制度。
1.電子支付風險監管的法律支持
在實際電子支付操作中,電子支付業務除了依據《電子簽名法》和《合同法》之外,很多還是依據內部規定、格式合同等進行。滯后的法律制約了電子支付的發展,應制定新的法律以填補空白點,修改與之沖突的舊法律條文以適應新情況。從整個法律體系來看,規定線條較粗,立法層次明顯偏低,不能滿足電子支付蓬勃發展的現實需要。在電子支付方面,急需修訂的現行法律主要是《票據法》的相關內容。現存的《票據法》已經無法適應電子支付的發展需求,應考慮加快修訂或改訂,重點應加強電子簽名、電子票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電子文本的效力等。另外就是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制定的《支付清算管理辦法》,立法嚴重滯后,而且僅僅作為部門規章的法律層級過低,至少應該由國務院出臺《支付清算管理條例》,加強對支付清算機構的規范和管理。
2.電子支付風險監管的電子認證制度支持
電子認證主要是對電子簽名及其簽署者的真實性進行驗證,保證交易人的真實和可靠。建立完善的電子認證機構是電子認證制度的關鍵。電子認證機構應由政府作為倡導方從政策和法律的角度統一規劃,采用市場運營方式。建立電子認證機構,應審慎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證機構的發展現狀和法律法規的發展。利用計算機通訊網絡技術的發展,在中國金融認證中心基礎上,完善全國統一的電子支付認證中心,為電子支付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認證服務。同時,應加快有關電子認證的立法,加強電子簽名技術及制度的安全監管,明確電子認證機構與電子支付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責任,確保網上交易的安全。
3.電子支付內部管理制度支持
電子支付系統應建立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用于規范操作人員的行為和電子支付系統的正常運行管理。應規范電子支付系統的日常操作維護,不斷加強電子支付系統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培養既懂金融業務又會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電子支付監管高層次人才。電子支付的技術風險是由于計算機技術和因特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而產生的,建立有關的風險預警機制,負責監控電子支付業的運行,對黑客入侵、病毒侵犯等情況進行及時預警,通知電子支付當事人加強安全防范。同時,督促電子支付機構根據計算機網絡發展變化的新狀況,及時對網絡安全系統進行升級,以確保特定數據及各項支付信息的安全,從而保證電子支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