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蒙牛的“誹謗門”再次將網絡營銷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較之從前的“造星運動”,此次部分網絡營銷做了一次齷齪的轉變,由“推手”變為“打手”。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顛倒黑白的營銷策劃讓互聯網陷入了一場場腥風血雨,網絡營銷公司已然走到了法律與道德的對立面。
與網絡推手相對應的是以刪帖為目標的網絡危機公關。2008年,三鹿集團斥資300萬尋求百度協助,試圖屏蔽關于三鹿集團的一切負面新聞,這曾是網絡刪帖的登峰造極之舉。形形色色的職業刪帖公司紛紛涌現,并日益成為腐蝕民意表達的毒藥。
作為規模最宏大、尺度最開放、參與門檻最低的公共輿論空間,互聯網正在改變公眾的意見表達和參與方式。而由網絡營銷來操控的新聞推廣和刪帖危機公關,都是偽民意的表達。對網絡營銷“潛規則”的反思,不能簡單止步于拜金主義和職業道德的問題,保障公民的表達權和知情權,維護整個社會的誠信環境,需要的是制度的構建與法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