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階段常聽晚輩們念叨“低碳生活”,但我始終不解其意。后來一查資料才明白,原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能量要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剛開始時我覺得低碳生活只是高知階層的事,離咱普通老百姓很遙遠。后來通過看書才懂得:從根本上講,低碳首先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基于這種想法,我在家里家外竭力倡導低碳生活。
在家里,我全力倡導一種全新的綠色生活理念。就是從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著手,時時處處突出低碳主題,從而使家人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家里的剩菜、剩飯,先晾涼了再放進冰箱,可節約冰箱耗電量;我在冰箱中凍了許多小冰塊,放在冷藏室中,可延長冰箱的停機時間、減少開機時間。家人的衣服洗完后,能擰干的盡量不用洗衣機甩干——一為節電,二是因為曬干的衣服,不但衣服里融進了陽光的味道,穿上身還特別輕爽、舒服!平時,家里的電器總是用后即關,隨手關燈、拔插頭已經成為全家人的一種自覺的生活習慣。以前,不看電視時,電視機總處于待機狀態,后來一查書才知道,待機狀態下的電視機也耗電!我還按照書上所說的內容,自己“研制開發”出水果汁、紅糖大棗湯等飲料,這些“家制飲料”既有益健康又省錢,還保護環境。同時,我在家里栽了很多盆花,在陽臺還搞了一個“作物角”,種上了辣椒、黃瓜、韭菜等蔬菜,它們不但美化了家庭環境,愉悅了家人的心情,還增加家里的“排氧量”,真是一舉多得!在我的倡導和影響下,全家掀起了低碳生活的熱潮,人人爭當低碳先鋒:老伴燒開水時,先把涼水端到陽臺曬溫,然后再上灶燒沸,燒水時使用中火,這樣可以節省燃氣;兒媳刷碗、洗水果時,不再把水龍頭開到最大,而是“細水長流”,而且還把洗菜、刷碗、洗水果、洗衣服的廢水積存起來,用來洗腳、沖洗衛生間,實現了二次利用甚至是三次利用,廢水并不廢!兒子以前看電視時,總喜歡打開客廳里的300瓦大吊燈,現在則在電視旁邊安了盞紅色的8瓦燈泡,既養眼又省電。
在家外,我則倡導一種全新的綠色出行方式。以前上街,考慮時間和路途,我和老伴多半是打車或坐公交,現在則一律步行。遠離汽車步行上街,遠離電梯步行下樓,遠離公交步行訪友,此舉不但省錢低碳,還鍛煉了身體。以前去超市購物時,總是花兩毛錢買個塑料方便袋,這東西雖說方便了,但它不降解,污染環境。于是,我就做了一個大布袋,每次上街購物都拎著它。布袋里我還縫了若干小袋,便于物品分類盛裝。此舉大受家人歡迎,小區內的居民紛紛效仿,爭相躋身“拎袋族”。此外,我還倡導“低碳婚禮”。侄子結婚時,本想在豪華酒店里擺上數十桌,招待親朋。“婚禮隆重與否,不是幸福的決定因素,好好過日子才是幸福的根本!”在我的勸說下,侄子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這個婚禮讓侄子一家明白一個道理:簡約就是低碳,而低碳才是甜蜜文明的基礎!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