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類能干的人,他們想問題想得全面,凡事喜歡操心,一旦結果與努力的方向不一致,就會產生內疚感。他們的責任心特別重,做事不甘落于人后,更不能容忍被人指責。作為長輩,他們很自然的成為晚輩尊重的人物;在同齡人中,也是大家愿意效仿的對象。但他們其實活得很累,由于總想控制形勢的發展,有時一點點出乎意料或者在他掌控之外的變化,就會在他心里激起很大的波動。
62歲的林女士最近覺得胸口堵得慌。她想想周圍親屬中有得心臟病的,擔心自己也得了心臟病,幾番檢查表明心臟功能正常,可林女士內心仍然惶恐不安。經心理醫生詢問得知,林女士的心口痛最早出現是一次生氣引起的。林女士有兩個兒子,均已成家,二兒子在美國工作,大兒子與她生活在小城鎮。二兒子想讓大哥的孩子去美國念書,愿意照顧侄子,但大兒子就是不答應。林女士一氣之下突然覺得胸口堵得慌,喘氣也困難。以后又發作了幾次,事先都沒有預兆,每次疼起來持續半個小時。
由此可以看出,林女士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母親,她把兩個兒子的成長、教育和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在兒子眼里,她是一位堅強、能干的母親,說話很有分量。林女士在家里處于強者的地位,遇到不順心的事,容易生氣,自述“氣性很大”。
心理醫生說,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它是除了吃飯、睡眠、性等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最強有力的內驅力。有的人總想掌控局面,一旦出現與他主張不一致的意見,就會生氣,不能容忍,其實是緣于一種“想控制”的安全需求。人們生活中許多莫名其妙的行為表現,都是為了獲得安全感。
如今心理學一般認為,如果一個兒童經常體驗到與父母的分離焦慮,他會產生一種不安定、不安全感。成年后,就會變得特別想掌控住某種人際關系,比如對配偶的執著掌控,對孩子的嚴格管制,如果不這樣,他會覺得不安全。有的人掌控人際關系失敗后,會轉而力圖掌控實物,變為對金錢的追逐,其實質也是在追求安全感。
這樣的掌控一切的愿望,有時會讓其他人受不了,當事人卻并無察覺,因為在他(她)看來,自己的這些表現,全是為了關心和愛對方,自己并沒有想掌握別人的命運。
心理專家建議林女士放寬心,既然是為了孩子好,就應想清楚有些事情也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怎樣做才更適合他們,長輩可以批評建議,但不宜包辦代替。為了自己身心健康,對于周圍的人和事不必太執著,應學會多換角度看問題。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