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有關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的一些問題也愈發顯現出來。在絕大多數老社區或一些以中青年上班族為主流居住人群的新社區中,社區配套設施不完善,無法滿足中老年退休人群的需求。
老年人渴望改善居住環境
在鄭州市秦嶺路北段的一個院落,64歲的陳新年每天都會帶上礦燈、戴上頭盔,身穿迷彩服,拎著抓鉤、盆,走進挖掘出的巷道里向前掘進。他已經挖了整整4年,目前已挖掘出50平方米空間,初步實現了擴大居住空間的想法。陳新年做過多年的礦工,深諳地下巷道的挖掘技術——他按照煤礦標準設計,預留兩個通風通道,便于空氣流通,在墻角及承重重點部位,澆灌混凝土加固——這才得以讓他自建的地下居室足夠安全。而這其實是陳新年的無奈之舉,他的房子在女兒尚未出嫁前還能容納下一家人生活,而現在有了女婿、外孫,住房成了問題。附近的房價每平方米五千多元,以陳新年的退休金基本上不敢問津。
自己動手改善居住條件的退休者并不是個別現象,他們的初衷也不盡相同。今年夏天,浙江省嘉善縣83歲的吳步湘在自家門前建造了一個亭子,目的是給老鄰居們提供一個活動點。當地城鎮管理辦公室的負責人說,這個亭子使用的是自家住宅,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但就建筑的質量、安全性而言,不建議別人效仿。
江門市白沙街道杏苑社區的十多名老人在小區內的一塊空地上自建一個小公園,并取名為“開心公園”。可是律師提醒他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小區內的綠地屬于小區業主共有,如果將其改成花園,要在業主大會上通過,即大多數業主同意才可以實施,否則就是違法行為。
這些形形色色的新聞都關涉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房地產市場近十年來繁榮發展,卻很少與社會養老模式的探索一起推進,出現了老年住宅供應量不足、住宅適老程度不高的現狀。
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獨居)的比例已經達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不難看出,在“未富先老”的國情下,大部分的城市老人還是期待在普通的社區中養老。這意味著許多城市的老社區、新樓盤的住戶都是老年人,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將非常龐大。
早在十多年前,許多專家學者便開始了對老年住宅的研究,包括對國外經驗、理念的引進,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設計的優化等。但是,真正涉及老年住宅的房地產項目還十分有限。
盡管老年人數量增長迅速,但是出于消費觀念保守、經濟實力有限等原因,無法形成有效的實際購買力。同時也難以對舊住宅進行適老化改造,而新建住宅小區也未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老年住宅納入“保障房”建設
針對以上情況,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已開始有所動作,發掘這片潛在“金礦”。已有房地產商就提出把一居室和二居室結合起來建設的想法,把“老人房”和“子女房”建在一起,推進老年公寓建設與商品房建設配套化、一體化。
同時,政府部門基于老年住宅問題的急迫性,也在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配套政策。1999年是“國際老年人年”,原建設部、民政部聯合發布了強制性行業標準——《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加上《建筑無障礙設計》、《老年人居住建筑》、《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2003年版)等涉及養老設施的相關設計規范,構成了現有老年住宅建筑設計的規范標準體系。
在2010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總商會副會長榮海明確在提案中建議將老年住宅建設納入“經濟適用房”建設和管理體系,各地政府根據城市規劃和相關政策優惠提供土地,加大供應量。同時,要在設計與管理方面進行分級明確,依據實際情況確定老年人專用住宅、老年公寓、老年活動中心和托老院等在居住區中的配置比例。深圳市在2010年4月也明確提出在日后建設的公共租賃住房中劃定一定比例的房源用作老年公寓。
可見一些城市的“保障房”建設已經考慮解決老年人口的供需矛盾,即加大老年住宅的建設量。
老宅改造談何容易
對于更多舍不得搬家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更希望能對自己居住幾十年的老宅進行改造。比如社區增加老年活動中心、庭院改造、社區綠化,甚至包括老舊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等。
北京71歲的徐老先生和老伴住在北京市亞運村安慧里南社區,一晃18年過去了,當年一口氣上4樓不費勁的他如今爬樓不僅要緊緊抓住欄桿,到家門口兒膝蓋還會隱隱作痛;而還有一些和他們年齡差不多大的老同志,更是由于腿腳不便,連出門遛彎兒、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都很少,他們稱自己為“坐樓監”。
他所在的社區養老服務站有很多功能,從免費的文化活動、權益保障咨詢,到收費的生活照料、康復醫療、老年教育等,可謂面面俱到。可徐老先生說:“這些我都不需要,我只要吃飽穿暖,樓道進行無障礙化改造方便進出就可以了。社區服務給我們提供了不少便利,老年餐桌可以送飯到家;社區還組織團購,大米、水果直接送到小區門口,省卻了我出門買菜的不便。可是最要緊的上下樓問題,卻是社區服務解決不了的。”
北京市殘聯、老齡委、規劃委、建委等多家部門2010年在部分區縣選擇具備改造條件的多層住宅樓開展安裝外掛電梯試點,相關法規政策也正在醞釀出臺。但很多老舊小區由于建筑結構的局限、物權問題、鄰里隱私等原因,無法進行系統性改造,成了改造的“死角”。據了解,曾有某小區的電梯改造項目設計、資金都已到位,甚至地基都已經挖好,但僅因一戶居民強烈反對,便造成改造工程擱淺。
類似的情況在廣州、南京、上海等老齡化嚴重的大中城市都存在。住房是時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而老年住宅不僅僅是個產業課題,也是社會問題。解決老年住宅問題,必須有針對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