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如何推進“十二五”時期文化建設,有什么新部署?北京市該如何貫徹《建議》精神,推動文化建設?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走訪了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講師趙錦輝博士。
趙錦輝認為,《建議》從三個層面闡述文化建設:一是闡述其意義。《建議》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二是提出指導思想。《建議》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三是闡述主要任務。《建議》提出,要從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三個方面出發推進文化建設。
趙錦輝說,將本次《建議》與“十一五”規劃、“十七大”報告相比,可以看出中央對文化建設有三個重要的戰略新部署。
更加重視文化體制改革
《建議》中談文化體制改革,是將其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雖然“十一五”規劃、“十七大”報告中都提到文化體制改革,但都沒將文化體制改革擺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可見文化體制改革已經成為中央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為什么中央如此重視文化體制改革?這是因為經過32年的改革,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有序推進,但文化體制改革是在新世紀才開始推進的,改革起步慢,改革相對滯后。中央是在“十六大”上才明確提出,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2006年,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才正式拉開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這種滯后導致傳統文化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日益凸顯,掌握大量文化資源的國有文化單位總的看還是靠吃財政飯,游離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外,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相對落后。文化體制改革滯后已經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議》才將文化體制改革擺在重要位置,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改革。
趙錦輝說,“十一五”時期,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但與北京市作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中心和歷史名城的城市定位還有一定差距。“十二五”時期,北京市應根據《建議》要求,結合本市實際,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將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作為文化建設重要任務
《建議》談文化建設,重要的特點是將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十一五”規劃談文化建設時,提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十七大”提出文化建設的三項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建議》將“十一五”規劃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和“十七大”提出的這三項任務都統一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這個任務之下,凸顯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表明,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央對文化建設有了更加通盤的考慮,把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建設這四種文化建設全部納入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這個大局下,通盤考慮,統籌安排,這就有效地突破以前文化建設部署上各自為戰的問題,有利于統籌安排資源,推進文化建設。
趙錦輝強調,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務,必須要經歷長期的過程,關鍵是要抓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為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四種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學校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學校教育和構建全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的良性互動,逐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他說,北京市已經頒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人文北京”建設工作規劃》,這個規劃制定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的藍圖,指出“十二五”時期北京市要抓五項任務: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趙錦輝指出,完成這五項任務必須圍繞提高北京市民文明素質這個核心展開,各項任務的推進只有服從、服務于這個核心,才能夠有正確的方向。北京市應以《建議》精神為指導,通過實施任務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逐步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氛圍和社會心態,從而最終提高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質。
文化產業要打造成
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建議》談文化產業,重要的特點是提出將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部署。“十一五”規劃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十七大”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務院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與其他九大行業并列,作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這次《建議》則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支柱產業的地位,凸顯了中央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
趙錦輝指出,要將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既有有利條件,也有不利因素。有利條件包括:我國龐大人口將造就2l世紀世界最大的文化消費市場;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央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不利因素包括: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市場競爭力還不強;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不多;計劃體制下的條塊分割使得文化市場存在著部門壁壘、行業壁壘、地域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和開發有待完善。因此,要將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條路又非走不可。文化產業作為無煙產業、智力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有利于打破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趙錦輝認為,北京市具有將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性產業的諸多有利條件。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資源豐富,各類人才薈萃,“十一五”規劃特別是奧運會舉辦期間,北京市加大了文化發展投入,推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相信在“十二五”期間,隨著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的逐漸完善,新型文化業態的不斷發展,北京市必將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北京市支柱產業。
趙錦輝最后指出,通讀《建議》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總的體會是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方向明確,手段得力,力度很大,相信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會得到重大發展,文化體制會更加健全,勝利完成“十二五”期間規定的各項任務。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