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存在的利空發揮作用比較緩慢,階段性利空的力量尚且不足,利多因素已經完全占據主導,農產品價格再次上漲到更高水平,已是大概率事件。
近來,國內和國際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之聲不絕于耳,CPI也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早已從綠豆、大蒜等小品種擴大到了大宗品種,玉米、小麥、稻米、棉花、白糖均出現了持續的幅度可觀的上漲。以期貨價格為例,2009年至今,玉米漲幅為31%,棉花為68%,強筋麥上漲24%。這里再討論農產品價格會否上漲已無太多必要性,而應該分析持續上漲的力度有多強。
全球農產品供不足需的矛盾將日漸突出。首先,極端天氣愈加頻繁,不久前俄羅斯因為干旱,禁止農產品出口的做法,在國際小麥市場上掀起巨大波瀾。其次,過度耕作卻失于保護,令水土流失、沙化、板結嚴重,我國北方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地下水位的嚴重下降,這為土壤沙化加劇埋下禍根。再次,城市發展擠占了大面積耕地。以上可看出,供給能力逐步下降的趨勢難以改變。
需求方面,一是全球人口的增加令農產品絕對消費量增加,也就是說維持生產、生活的必須消費量在不斷提高。二是經濟發展導致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達到飽和前,經濟越發達,肉蛋奶的消費量越多,以我國為例,2009年我國肉類產量為7500萬噸,而20年前還不足3000萬噸。由于轉化一單位的肉蛋奶需要5-7倍的糧食才能實現,這令糧食消費增速加快。三是農產品的工業消費量快速增加。如全球植物油的工業消費量已占到總消費的20%,美國汽車吃掉的玉米數量已經占總產量的35%。
流動性、匯率、投機資本這3個決定商品價格的因素,均屬于貨幣范疇。這里面最重要的仍是流動性,各國政府在危機后實施的超級寬松貨幣政策,因為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而無法順利退出,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不得不犧牲物價穩定。同時,流動性增大,必然會增加投機資本的力量,國內部分小宗農產品價格的暴漲即與此有關。如果流動性繼續充足,未來投機資本涌向大宗農產品將成必然。
對農產品來說,科技進步是長期存在的利空。依靠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了單產增加。如美國大豆單產近年平均水平為2.8噸/公頃,而在上世紀60、70年代為1.8噸/公頃,增幅為55%。對國內農產品來說,國儲可能的拋儲是潛在利空。在過去幾年里,我國農業連續豐收,國家儲備相當充足。為了平抑物價,國儲加大拋售力度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長期存在的利空發揮作用比較緩慢,階段性利空的力量又不夠,全球農產品的利多因素已經完全占據主導。本輪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和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價格上漲,背后的推動因素并無二致,某些利多因素甚至在強化,把本輪價格上漲看做是危機爆發前漲勢的延續也是合理的,危機為農產品價格提供了一個回調的理由,在利多因素強化的情況下,再次上漲到更高的水平是完全可能成為現實的。
*作者系湘財祈年期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