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族”又叫夾心階層。這個詞最早在香港使用,意指月收入在兩三萬港幣的民眾,主要是指30歲至45歲的人群,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們生活在兩代人的夾層中——上有高堂四老,下有兒女繞膝。
理財案例
“夾心族”有高學歷,高素質,但是由于自身社會背景所限,只能打工開創自己的事業。雖然此時他們的事業已經起步,手里也有些許余錢,但往往為了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開銷不少,心態也比較疲乏。以下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張先生38歲,是某國企的中層管理人員,年收入12萬元。太太是某中學老師,36歲,年收入6萬元。他們的女兒8歲,正上小學。夫妻雙方父母均健在,有退休金,身體還算健康,暫時不需要兒女支付額外費用。目前家庭資產有市值15萬元的股票,市值20萬元的基金,銀行活期存款10萬元,國債10萬元,家庭無貸款。家庭每月生活支出3000元,女兒上學及參加興趣班等每月花費1500元,其他支出每月2000元。家庭沒有購買任何商業保險。
資產分析
1、資產負債情況
由于張先生家庭房產情況不詳,我們主要就流動性資產進行分析。上述資料顯示,家庭暫時沒有負債。張先生有較強的投資意識,有股票、基金類風險投資,股票基金投資占流動性資產的64%。家庭資產流動性比率為15.38,流動性資產可以支付未來15個月支出,保持了較強的流動性和支付能力。
2、收支情況
張先生在某國企任中層管理人員,太太是某中學老師,工作相對穩定。家庭年度稅后收入總額約為18萬元,年度支出總額為7.8萬元,年結余總額為10.2萬元。儲蓄比率為57%,該家庭有著較強的儲蓄意識和節約意識,財富積累較快。
3、保障情況
家庭沒有購買任何商業保險
4、其它情況
子女教育:隨著孩子長大,上中學及大學的教育費用支出會增加。
父母贍養:隨著老人年齡的增大,醫療健康支出會增加,可能需要夫妻二人額外支持。
總體來看,張先生一家收入穩定、無負擔。家庭風險資產比例較高,投資比較激進。家庭無商業性保險,抗風險能力較弱。
理財目標
1、合理平衡家庭資產投資比例,實現家庭投資的穩健增值。
2、為孩子積累一定的教育基金。
3、購買適當的保險產品,提升家庭保障水平。
4、在適宜的時候,為自己和愛人準備一筆養老金。
理財建議
1、在資產配置方面,要綜合考慮收益性、流動性、安全性等因素,平衡家庭資產投資風險,保持穩健投資。
留足家庭緊急備用金:留出2萬元,投資于貨幣市場基金,保持家庭日常生活支出的流動性,預期年收益率為1.35%-2%左右。該部分份額需要常備,一般不計算在家庭理財組合之內。
股票、基金全部贖回,購買相對穩健的理財等保守型產品:張先生家庭股票、基金資產占比達64%,而且中年人家庭理財重點還是以穩健投資為主。穩健理財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定期存款,現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目前有加息的可能性,但流動性較差,是次選;銀行通知存款或者貨幣市場基金,這兩類投資品種的流動性強,風險度較低,適合被任何家庭當作應急準備金來使用;國債,在加息預期中,國債的機會投資成本將上升,為此不建議補充購買。提前兌取國債將大幅損失利息,所以建議張先生家庭仍保持10萬元的國債;由于經濟大市回暖,目前銀行信托類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達到了4%左右,比較適合用在短線投資方面;黃金抗通脹風險能力強,作長線投資比較適合,但目前價格位于高位,也是次之選擇。建議張先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其中2—3種進行組合式投資。
2、購買商業性保險,提升家庭保障水平。
人到中年,發病的概率增大,夫妻雙方均應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可選擇一些保險公司的產品組合,同時各附加意外傷害保險及意外傷害醫療保險,家庭年保費應控制在家庭總收入10% 左右。小孩正上學,可在學校購買學生平安保險。
對大多數資金還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收入比較均衡的工薪“夾心族”而言,買保險最好選擇20年、25年等較長的繳費期,平時每月或每季度拿出一定量的錢交保險費,既能滿足保障的需求,又不影響生活質量;如果經濟條件轉好,還可以逐漸追加保費、提高保障額度。
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年“夾心族”,則可以選擇10年、15年等較短期的繳費方式,保額也盡可能高一些,盡量在創造財富能力最強的人生階段加速資金積累。
3、提前強制儲蓄、購買養老年金保險。
養老金就是養命錢,不求高收益,但必須保證穩定增長、專款專用,能夠在有生之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換言之,就是要具有強制儲蓄、持續給付的功能。就這個特點而言,購買養老年金保險是積累養老金的上選。
與銀行儲蓄產品相比,年金保險更具有強制性,也更適合養老規劃。在繳費上,投保人必須按照約定的期限,將每期保費交給保險公司,不然保單會被“中止”;如果提前支取,銀行存款會損失利息,但年金保險只能取回“現金價值”,有可能損失本金。因此,很少有人買了養老險之后中途放棄,或者隨意去動這筆“養命錢”。
*作者系中信銀行理財規劃師。責編電郵:caimi@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