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專業物流企業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內提供用戶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利潤不是來自運費、倉儲費等直接費用收入,而是來源于現代物流管理科學的推廣所產生的新價值。這是我們發展第三方物流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 第三方物流 物流現狀 問題分析 對策建議 投資分析
20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開始傳到我國,它是運輸、倉儲等基礎服務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根據中國倉儲協會的調查,在工業企業中,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業自己和供應方承擔,商業企業比例更高,兩者相加達到94.1%。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多半為原先的倉儲、運輸企業改造而成,業務多局限于傳統范圍,機械化程度低、運輸方式單一、規模小、市場份額少、融資能力弱、結構單一、貨源不穩定、服務功能少、競爭力弱。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缺乏一個高效和廣泛的服務網絡量設備和計算機網絡及管理軟件缺乏、高素質人才少。而且,在貨物處理、配載、運輸計劃的制訂以及資產管理的實際運作方面,也缺乏切實有效的營運保證。
一、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形成結構也不夠完善
第一是傳統倉儲、運輸企業經過改造轉型而來的企業占主導地位,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如中遠國際貨運公司、中國儲運總公司等,憑借原有的物流業務基礎和在市場、經營網絡、設施、企業規模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務,向現代物流企業逐步轉化。第二是新創辦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業,它們是現代企業改革的產物,管理機制比較完善,發展比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從倉儲開始發展物流業務,現發展成能為國際大型知名跨國公司提供包括倉儲、運輸、配送、報關等多功能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是外資和港資物流企業,它們一方面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延伸服務,另一方面用它們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優質服務吸引中國企業,逐漸向中國物流市場滲透。如深圳的日本近鐵物流公司主要為日本在華的企業服務。第四是民營物流企業,它們由于機制靈活、管理成本低等特點,發展迅速,是我國物流行業中最具朝氣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廣州的寶供物流集團,經過幾年的開拓創新,已成為在澳洲、泰國、香港及國內主要城市設有40多個分公司或辦事處,為40多個跨國公司和一批國內企業提供國際性物流服務的物流集團公司。
二、國際態勢對第三方物流的影響
現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個僅有20多年歷史的行業。據UPS環球物流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歐洲24%和美國33%的非物流服務用戶都有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考慮。由于政策的限制,外企的投資還主要限于物流基礎設施,通過獨資、合資或合作,涉足駁船、內陸集卡甚至航空貨運等。另外,外資進入我國物流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商品提供分銷運輸服務,以便保證外商在中國市場流通的效率,從而確保和提高其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整體上看,企業規模不大,服務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還只停留在某一個層面或某一個環節上,沒有實現從原材料供給到商品銷售整個供應鏈的全程服務,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服務。
三、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物流觀念 落后,自辦物流現象突出。由于對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泉”的錯誤認識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觀念影響,很多生產或商業企業既怕失去對采購和銷售的控制權,又怕額外利潤被別的企業賺去,都自建物流系統,不愿向外尋求物流服務。中國倉儲協會2001年對2000家企業的調查,第三方物流業務在生產和商業企業所占比重僅為21%和13%。
2.條塊分割嚴重,企業規模偏小。長期以來,由于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物流企業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興的外資和民營企業外,大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是計劃經濟時期商業、物資、糧食、運輸等部門儲運企業轉型而來。條塊分割嚴重,企業缺乏整合,集約化經營優勢不明顯,規模效益難以實現。
3.物流渠道不暢。一方面,經營網絡不合理,有點無網,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缺乏合作,貨源不足,傳統倉儲業、運輸業能力過剩,造成浪費;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落后,因特網、條形碼、EDI等信息技術未能廣泛應用,物流企業和客戶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資源,沒有結成相互依賴的伙伴關系。
4.物流人才匱乏,設施落后,管理水平較低。我國物流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質不高;物流設施設備落后、老化,機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戶特定要求。
四、總結
綜上所述,為了加快我國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轉化,拓展物流服務市場需求,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準備應對策略:
1.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物流理念
物流企業轉型首要的是轉變觀念,提高物流企業職工的物流意識,特別是企業領導的物流意識。目前應著力抓好“三轉變”:一是由計劃經濟觀念向市場經濟觀念轉變。作為計劃經濟體制產物的物流企業,只有從計劃經濟的傳統觀念束縛中解脫出來,克服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影響,才能向物流企業轉型,與市場經濟接軌;二是由市場壟斷分割觀念向市場一體化觀念轉變。物流企業要解放思想,樹立變市場條塊分割為全國市場一體化,變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分割為商品市場一體化,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分割為國內外市場一體化的新觀念;三是在企業管理觀念上,要在企業的思想觀念、經營戰略、內部管理、服務水平、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根本改變,使現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1.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集團,實行集約化經營
在市場經濟中,一切要靠實力說話。只有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才有可靠的資信保證,才能取信于人。中國倉儲協會2001年調查顯示,企業在選擇第三方物流企業時最看重的是物流滿足能力和作業質量。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只有具備一定規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才能實現低成本擴張,實現規模效益。目前,許多第三方物流企業都是計劃經濟時期商業、物資、糧食等部門儲運企業轉型而來,都有特定的服務領域,彼此間競爭不大。若要適應入世后激烈競爭需要,必須打破業務范圍、行業、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業,鼓勵強強聯合,組建跨區域的大型集團,而且只有兼并聯合,才能合理配置資源和健全經營網絡,才有可能延伸觸角至海外,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3.要重視物流人才培養,實施人才戰略
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與物流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僅是裝備、技術、資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觀念和知識上的差距。只有物流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不斷學習與應用先進技術、方法,才能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第三方物流業。要解決目前專業物流人才缺乏的問題,較好的辦法是加強物流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加快物流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運作規律、并有開拓精神的人才隊伍。物流企業在重視少數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的同時,還要重視所有員工
總之,發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僅靠物流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的推動和調控作用,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盡快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特別是優惠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使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有據可依;二是盡快建立規范的行業標準,實施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使物流業務運作有規可循;三是發揮組織、協調、規劃職能,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層次、集散功能強、輻射范圍廣的現代物流中心,克服條塊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促進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天亮 馬永光: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現狀及發展思路[J] .商貿經濟,2002,(10)
[2]祁懷錦 閻正國:我國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務與會計,2005,(5)
[3]郭玉林:以現代物流理念促進物資流通企業的機制創新[J].經濟研究參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