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了“金融生態環境”這個概念:要求整個金融發展在更高層次上追求生態環境的質量和經濟性,也是實現內生機制對外生機制的替代,最終形成良性的循環機制。
截止目前,已有大量的學者和金融實踐者開始對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其中較多的是從理論角度說明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如何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文章。基于此,本文嘗試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指出將來的研究方向。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2004年12月7日,《金融時報》刊發了周小川行長在“經濟學50人論壇”所作的《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的報告,將生態 概念引申到金融領域.
(1)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內容
“金融生態”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涉及到的問題也主要是中國特有的,所以主要是國內文獻。“金融生態環境”概念由“金融生態”概念衍生而來,因此,對“金融生態環境”的研究應當始于對“金融生態”的界定。
周小川(2004)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引入到金融領域,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他分析了法律環境對金融生態的影響,并對金融生態進行了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分析,認為“金融生態”是指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金融運行的一些基礎條件,法律制度環境是金融生態的主要構成要素,其次還包括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中介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企業改革也是改善金融生態的重要方面.
李揚(2005)在《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一書中把金融生態系統界說為由金融主體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構成,兩者之間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
張鵬、姜玉東(2005)把金融生態概括為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要素之間及其與外部制度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
韓平(2005)認為金融生態是指影響金融業生存和發展各種因素的總和,它既包括與金融業發展相互影響的政治、經濟、法律、信用環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體系內部各要素。
理論界主要從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各要素相互關系等幾個不同的側重度對金融生態的定義進行闡述和分析。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其核心都在于金融系統的生態化,即如何模仿自然態系統來構造金融的生態系統,以實現金融發展和環境的相容。應當說,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這些專家和學者對金融生態的診釋為人們客觀認識和深入研究金融生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意義和作用
金融生態環境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中國金融領域的學者和實踐參與者的認同,并做出了一些關于金融生態環境的相關研究文章。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對如何建設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學與社會、經濟、法律等因素的理論分析。
張楠(2006)提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一方面,經濟決定金融,區域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有利于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形成資金聚集的“洼地效應”,推動經濟加快發展。
楊子強(2005)提出金融生態環境對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了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在金融生態環境研究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商業銀行如何開展金融生態環境研究利用工作提出了對策建議。
王承萍(2005)在《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一文中提到,良好的金融生態展示了統籌協調、良性互動的科學發展觀,不僅有助于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金融發展,也有助于保障經濟秩序、維護社會誠信、推動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及其評價體系
由于理論界對金融生態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因此,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分析還不成體系。金融理論的指標體系也有學者進行了研究,但相對較少。
伍旭川(2005)提出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架構。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由三類指標組成,即總量增長速度指標、平均增長速度指標和結構相對指標,它們構筑了金融生態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朱子云、朱益超(2006)具體提出了評價金融生態環境的指標體系,但其研究還是停留在指標體系的設定,而沒有實證的數據驗證其個指標的相關性,可靠性。中國人民銀行洛陽支行提出了區域金融生態指標體系的建立框架,并提出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評價金融生態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05)發布了《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該報告的分析框架采用了城市的經濟基礎、企業誠信、金融發展、司法環境、政府誠信、金融部門獨立性、社會誠信文化、中介服務發展、社會保障共計九個方面構成一個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
(4)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障礙和問題
國內學者呂怡(2007)、李娜(2007)和宋維彥(2008)等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面臨的障礙和問題作了相關研究。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觀點,得出金融生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①金融知識宣傳教育不到位,社會公眾金融知識匱乏。②金融生態法律環境缺位。③金融生態信用環境欠佳。④金融機構自我調節機制失衡。⑤金融產權制度缺陷。⑥區域經濟結構不合理,產品趨同化嚴重。
(5)如何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王承萍(2005)在《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一文中指出,要完善金融生態環境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1)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為中心,突出股東在金融生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2)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加快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破產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盡快建立起以此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調節機制。(3)以保護債權為中心,明確債權人的有關權利,為金融生態的平衡提供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規范有序的社會信用秩序。(4)以風險控制為天職,以失職追究制度為重點,盡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監管的績效評估和考核機制,把監管主體的職責真正引導到保護社會公眾利益的軌道上來。
高超(2007)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實證分析和評價。通過對構成金融生態環境的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制度環境等一系列因子進行了分析,指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法制環境因子不到位和信用環境因子弱化的突出現象。故在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中要重點建設政府引導的金融生態鏈,將法制和信用建設放在首位。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中,幾乎還沒有出現金融生態(Financial ecology)這個概念。金融生態問題的提出,是由于中國各地區之間的差異而提出的,金融生態環境在經濟發達和經濟落后的地區大不一樣。
國外學者曾經提出過把生態學的理論用來解釋經濟學的發展問題,如經濟生態學。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社會生態學家Mac Kenzie首次提出了經濟生態學這個概念,并在生態學與經濟學的結合方面作了初步探討和嘗試。美國海洋生態學家Carson于1962年發表了名著《寂靜的春天》,真正把社會經濟問題展開生態學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以及系統科學向生態學、經濟學等領域的滲透,經濟生態學應運而生。后期研究借鑒了一些關于法律及外部環境對金融系統影響的文獻,如Ross Levine(1998)提到法律環境對經濟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同時產生的結果也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并用數據實證了作為金融媒介的外生變量——法律和調整的外部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M.M.G.Faseh和R.C.N.Abma(2003)用至少25年的數據檢驗了東南亞國家的情況,說明了金融改革的政策因素對經濟發展有促進影響。
Chandan Chakraborty,Glenville Rawlims(2004)提出金融資源的流動受到政策效應的影響。Allen, Franklin , QianJun and QianMeijun(2005)提出了在中國法律制度和金融系統不健全的情況下經濟高速增長,分析了法律、金融、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評述
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豐富了我們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認識,加深了我們對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內容、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意義和作用、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及其評價體系、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障礙和問題,以及如何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理解。使得“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研究初見雛形。但是,在上述研究中任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對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中未能形成一個公認的評價體系。第二,已有研究中注重宏觀層面的研究,較少考慮到區域差別,城鄉差別。第三,已有文獻多以規范分析為主,實證分析較少,影響了論證的詳實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研究在我國乃至世界都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另一方面是因為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金融部門乃至全社會達成共識,共同努力,長期不懈地推進,因而研究也必須不斷進行,逐步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尤其是對于我國金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研究并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促進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創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
[2]李 揚 王國剛: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25.
[3]張 鵬 姜玉東:我國金融生態體系的改進與優化[M].財經科學,2005(04)
[4]蘇 寧:“金融生態環境”的基本內涵[J].金融信息參考,2005(10)
[5]韓 平: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是系統工程.金融時報[N].2005(05).24.
[6]李 娜:完善中國金融生態環境研究[D]. 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