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作為嶄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強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起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以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而綠色農業是當前現代農業的主導模式,發展綠色農業,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促進人們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的形成以及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 綠色農業 生態文明 作用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它作為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強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而綠色農業是以生態為基礎、科技為主導的新型現代農業模式,發展綠色農業,不僅能夠適應建設生態文明的客觀需要,而且對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普及綠色農業知識,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加大綠色農業的資金投入和科技創新力度,大力扶持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大力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綠色農業是適應生態文明客觀要求的現代農業
模式
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之后,現在正處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嶄新形態,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作為一種以生態為基礎、科技為主導的新型現代農業模式,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加快綠色農業的發展正是適應了建設生態文明客觀需要所做出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工業文明既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同時又使人類的發展陷入了困境。導致陷入發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是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一方面,人類消耗甚至浪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使人類社會的發展面臨著資源衰竭的困境;另一方面,人類的經濟活動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生態,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為擺脫發展困境,世界各國都在反思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發展模式的弊端,逐漸認識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國不僅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而且對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做出了重要部署。從當前來看,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這就要求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綠色農業是以生態為基礎、科技為主導的新型現代農業模式,它不僅適應了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更體現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客觀要求。首先,綠色農業強調以科技為支撐,運用先進科學技術來解決資源短缺與人口增長的矛盾。這就必然要求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綠色農業強調以生態為基礎,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提供的是綠色產品,倡導的是綠色消費,通過培育優良品種、改善土壤質量和利用生態機制來促進農業的發展,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也就較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因此,綠色農業是適應生態文明客觀要求的最佳現代農業模式,在我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發展綠色農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綠色農業是當前現代農業的主導模式。在我國,發展綠色農業不僅適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而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綠色農業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能夠有效地解決我國當前農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綠色農業強調以科技為主導,發展綠色農業能夠利用有限的資源保障農產品的大量產出,有效解決農產品供求不平衡的問題;綠色農業以生產綠色食品為核心,發展綠色農業,能夠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綠色農業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重點,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綠色農業是有效解決我國農業發展問題的必然選擇,不僅為建立起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造良好條件,而且還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其次,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和促進公民消費觀念、消費行為的轉變,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和良好的社會環境。發展綠色農業是推動科技進步特別是農業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途徑。綠色農業要求確保資源安全,強調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這就會極大地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地減少農業資源的利用和消耗;綠色農業的最終產品是健康、安全的綠色食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中,都要實行嚴格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這必然推動綠色農業相關技術的進步,從而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同時,發展綠色農業還有利于促進公民消費觀念、消費行為的轉變。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引導廣大公民全面認識農業,正確認識綠色產品,自覺進行綠色消費,帶動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等。這必將對我國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重要的人力支撐。
再次,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安全的生態環境,綠色農業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主體,實現了由高度依賴先進工業裝備和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石油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生態轉變,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選擇的最佳農業發展模式。
最后,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良好條件。發展綠色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綠色農業是一種投入較少而收益較大的產業,可以使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綠色農業積極倡導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作用,為農民收入的增加開辟了新的渠道;綠色農業強調實現產業化經營管理,需要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不僅可以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和增收渠道,而且形成了農工貿一體化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這必然對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建設生態文明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積極建設生態文明
綠色農業是適應生態文明客觀要求的現代農業模式,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綠色農業的發展,積極建設生態文明。
首先,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加快發展綠色農業的共識,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目前,我國在發展綠色農業的問題上還存在著認識不足、觀念滯后的問題,直接影響了綠色農業的發展。對此,我們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絡等現代化的宣傳工具,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普及綠色農業知識,在全社會形成支持綠色農業加快發展的共識,增強各級政府、農村基層干部以及廣大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廣大消費者認識化學農業、“黑色農業”的危害,認清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的國情,自覺拒絕污染和不安全的食品,增強綠色消費的觀念,逐漸形成綠色消費的習慣和行為。通過宣傳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性,積極倡導綠色消費,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生態文明的思想觀念。
其次,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綠色農業是一種新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要想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推廣,離不開各綠色農業示范區示范帶動作用的發揮。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批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區,比如黑龍江、湖南的水稻生產和加工,內蒙古的乳品和牛羊肉生產與加工,新疆的葡萄和番茄生產與加工,江蘇、浙江、福建的茶葉生產和加工等。這些省市區具有發展綠色農業優越的自然條件,并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優勢,完全可以利用現有條件和優勢,建好當地的綠色農業科技實驗和示范區,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大力促進相關綠色農業科學技術在當地的推廣和應用,通過示范區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帶動全地區綠色農業的整體發展,也為建設生態文明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再次,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生態文明,都離不開資金和政策的扶持。我國應該積極調整農業相關投資政策,把綠色農業建設作為農業投資的重點,加大公共財政的投資力度,為加快綠色農業的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提供雄厚的資金保障。根據綠色農業的發展要求,結合我國實際,對綠色農業發展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主要應集中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扶持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公共財政要加大對綠色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資金支持,并引導農業科研單位將研究重點轉向綠色農業,加快對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及其綜合配套技術、質量監督檢測技術、農業廢棄物無害化利用技術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二是大力扶持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綠色農業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的財政投資或補貼,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條件。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的循環利用則是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加強公共財政對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農業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的資金扶持,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另外,我們還要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等,增強生態功能,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三是大力扶持對廣大農民的知識和技術培訓,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支撐。農民是發展綠色農業的主體,而當前我國廣大農民不僅缺乏對綠色農業的認識和了解,更沒有掌握發展綠色農業所必需的相關技術,因此,應根據各地發展綠色農業的條件及其綠色農業發展規劃,多渠道、多形式、有針對性地對當地農民進行綠色農業的知識和技術培訓。通過提供有力的資金政策支持,大力發展我國的綠色農業,充分發揮綠色農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參考文獻:
[1]劉連馥:《綠色農業初探》,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
[2]孫火喜等:《加快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路對策》,《江西農業學報》2007年第3期
[3]楊蘭根 張愛民 鄭立平:《綠色農業及其發展對策》,《江西農業學報》2006年第5期
[4]張秉福 葉海芹:《試論我國綠色農業發展中的誤區與對策》,《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5]劉偉明:《中國綠色農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世界農業》2004年第8期
[6]張愛民:《關于綠色農業發展若干關鍵問題的思考》,《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