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通,百業興。為改善農村落后的交通狀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行路難”,推動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實施“村村通”工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村村通”網絡,徹底解決了農民出行難、農副產品運輸難的問題,使各種客貨車輛開到了農家門口,不僅繁榮了農村市場,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更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促進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加快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村村通”公路已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但是由于“村村通”工程線長、面廣、投資多、工程量大,同時工程建設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受資金、技術、體制等因素制約,加之地理條件客觀現狀和普遍存在的“重修輕管”現象,在工程建設與養護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如何在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加強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明確養護主體,完善養護機制,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最大限度地延長道路使用壽命,是目前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點問題,也是值得每一個公路人研究和探索的內容。
一、加強“村村通”公路養護與管理的重要性
加強“村村通”公路養護管理是保持農村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總量大幅度增加,對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公路建設是三分建,七分養,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到位了,可以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減少公路的投入,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如果養護管理跟不上,只能是今天修,明天壞,今年修,明年又壞的不良循環,就會造成巨大浪費。因此,通過加強養護管理,提高好路率,充分發揮公路存量資產的最大效益,促進社會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公路養護管理是建設節約型交通行業的必然選擇。交通是資源占用和能源消耗都比較大的行業。我國人口、就業、資源、環境等矛盾將更加突出。交通事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就是日益受資源、能源的制約,特別是資金、土地的約束尤為突出。在一定意義上,公路建設是積極的發展,養護管理則是永續的發展。只有切實重視和加強公路養護管理,通過養護盡最大努力延長現有公路的使用壽命,通過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公路設施的效率,才能更加有效地減少對土地的占用和其它資源的消耗。
二、現有“村村通”公路養護與管理的弊端
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農村公路管理體制中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和競爭機制,公路管理體制深層次的矛盾,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日益暴露。因此,我國農村公路的養護和管理舉步維艱,養護管理狀況十分令人擔憂,重建輕養現象十分嚴重。
1.養護管理體制不順。由于村級公路建設是近年來才實施的“惠民工程”,村級公路的管理養護自然掛靠到地方交通管理部門,無形中擴大了地方公路養護站的工作量。事實上,“村村通”公路基本處于無養護機構,無固定養護人員,無養護經費,無養護機具的“四無”狀態。再加上目前我國公路的養護與管理大多仍采用事業型的管理體制,養護經費依靠上級撥付,資金支付采用撥款方式,不利于社會市場形成,不利于社會融資,嚴重影響養護技術的革新與管理機制的創新,制約著養護質量的提高和養護規模的擴大。
2.養護管理資金、人員匱乏。“村村通”工程量大、面廣,已建的農村公路等級低,修復率高,養護任務十分繁重,農村公路不斷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出現“病害”,毀壞的速度甚至不遜于公路修建的速度,公路的完好率較低,由于資金匱乏,機制不健全,使農村公路的管理與養護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本來很小的事情無人去管,現有養護資金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養護的需要。再加上多數公路在修建過程中,因縣鄉財政困難,地方配套資金籌措難度大,有時落實不到位,向農民集資政策上不允許,為了完成任務,有貸款修的,有發動干部群眾及在外工作人員捐資修的,還有包工頭墊資修的,也有配套資金配不上降低標準修的,減少路面寬度,減少土基層和瀝青厚度的,造成工程質量不達標,出現前修后壞,頭年修二年壞等嚴重的質量問題。因此,資金短缺是“村村通”公路管理養護面臨的最大問題,再加上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流失,都使得村村通公路管理養護得舉步維艱,許多地方基本處于有建無養的狀態。
3.養護運行機制落后,養路與養人的矛盾日益加劇。養路員工是一個不被重視的社會群體,養路員工歷來與苦、臟、累劃等號,在社會上處于邊緣人群,因而招來的工人相對條件比較低,文化要求也不高,只要有力氣就行。由此,造成養路員工接受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有一定的困難,也因此制約了公路的養護水平。同時,部分公路管理部門對“村村通”公路養護管理效益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它只帶來社會效益,不創造經濟效益。因此,對養護資金投入信心不足,對科技進步重視不夠。再加上農村養護自覺性不高,養護意識淡薄。個別村路出現為了個人方便,人為破壞道路的行為等。
三、“村村通”公路管理養護的幾點對策
“村村通”公路養護與管理是農村公路建設的延續和發展,對“村村通”公路使用功能的發揮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村村通”是一項民生工程,修建的是老百姓的致富路。那么怎樣才能讓這條致富路不變成“傷心路”呢?針對上述分析我國現有“村村通”公路養護與管理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理順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能。傳統的公路養護管理體制,已不符合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無法適應“村村通”公路養護管理發展的客觀要求,已成為制約“村村通”公路項目實施的瓶頸。因此,應根據目前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的實際情況,把“村村通”公路全部納入地方公路養護管理范圍,盡快制定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辦法。按照“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三級養護體制,明確“村村通”公路養護的管理職責、養護體制、養護標準、法律責任。積極探索并建立農村公路養護的長效機制,明確相應的職能部門或專職機構,并落實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專職人員。交通主管部門要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公路特點的養護體制和機制,落實人員和經費,結合農村公路在服務對象、自然條件等方面的特點,調動沿線群眾的積極性,就近安排農民護路工,給與適當的補助,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做到路有人建,壞了有人修,路面常年有人保潔這一管理體制。
2.落實養護資金。認真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利用好國家和財政農村公路村級轉移支付資金,保證養護資金足額到位。加強對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小修保養、大中修工程和水毀專項工程等資金的籌措、使用及管理。根據養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在建設與養護經費全部由各級財政承擔目前尚不可能的情況下,可考慮拓寬籌措資金渠道,本著“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適當發揮群眾自籌資金解決出行難問題的積極性。
3.提高養護與管理水平,以及員工自身業務素質。隨著我國農村公路里程的不斷遞增,農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工作量會呈井噴狀發展。原有的養護公路的養護方法和管理水平已遠遠落后,再用過去的水平管理現在的公路顯然是是不相適應。先進、實用的養護技術,保證了公路的正常使用,規范、科學、高效的管理使農村公路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電子信息技術,將公路的各種優勢凸顯出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公路的長處,開發、推廣、利用好具有現代意識的各種技術和平臺,使這些技術真正發揮作用。
4.養護管理要科學化和規范化。鄉村公路面寬點多,難以監管。農村公路建設,鄉為主體,村為業主,交通部門只是指導和監管,由于點多線長,施工監管不到位,質量難以保證。很多路段寬度不夠,錯車位不夠,水泥標號不夠,路基強度不夠,基層碾壓不密實,給工程質量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應堅持公路施工與公路管理同步,切實加強施工過程的檢查和質量監督,工程的驗收必須按相關規范的要求進行,確保養護工程能符合公路的設計標準。同時,要不斷研究積極推廣和采用新材料、新工藝以便縮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
5.推動管養信息化、規范化建設。針對目前部分鄉村公路界限不清的問題,建議交通部門結合當地政府對鄉村公路統一進行界線劃分,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哪條路屬于誰管理一目了然。同時,還應注重鄉村水泥(油)路安全文明設施建設,在新建公路完善標志、標線,滿足公路使用功能,在山嶺、陡坡、急轉彎等路段,健全相應的安全配套設施;在公路沿線醒目位置設置公路宣傳教育牌;在捐資建成的公路,適當位置路碑,昭示公德,傳教后人。在此基礎上,對所有農村公路實行檔案化管理,包括對每一條農村公路的起止點、道路結構、兩側綠化、管線埋設、邊坡結構、隸屬關系和管理人員的詳細情況說明及養護檢查考核記錄一一存檔,逐步實現對鄉村公路的信息化、規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