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明顯弱化,以及國內經濟刺激政策效應的不斷顯現,我國外貿發展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態勢。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13548.8億美元,同比增長43.1%,其中出口7050.9億美元,增長35.2%。6月份單月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歷史記錄,均創歷史新高。據對某市20家涉外企業調查顯示,與2009年、2008年同期相比,2010年上半年出口分別增長26.1%和18.3%。出口迅速增長,標志著我國涉外經濟已逐步擺托金融危機陰影開始步入了快車道,但是不可否認,部分企業的高增長卻在以犧牲利潤率為代價。據對上述企業調查顯示,只有5家出口利潤率超過2008年同期水平,75%的企業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分析企業出口“增量不增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國際市場需求驟降形成的低價營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外需市場一度嚴重萎縮,我國企業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嘎然而止。以某市為例,自2008年10月份以后,企業出口一路下降,同比增長由當月的48.6%下降到2009年底的-21.7%。嚴峻形勢面前,地方政府和企業把市場開拓作為應對危機的重要措施之一,堅持“讓利不讓市場”,以確保出口穩定增長。如某汽車配件生產廠家為維護現有市場,適當下調產品價格10%左右,確保銷售收入和出口訂單增加。同時,由于國際需求不足,市場處于買方地位,不少出口企業不得不接受國外進口商的降價要求,如某企業2009年出口大豆蛋白價格較危機前下降了18.9%。進入2010年,隨著外需市場逐步回暖,產品價格并沒有與出口量一起呈現“量價齊升”,價格增長緩慢甚至還保持在危機時期水平。如某企業今年上半年出口2900萬美元,與2009年和2008年同比分別增長52.6%和107%,但是由于價格因素致使企業出口利潤率與危機前相比下降將近1個百分點。
二是人民幣持續升值形成的匯兌成本。雖然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為穩定,卻對歐元、英鎊等匯率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今年6月30日與2008年同日相比,人民幣對歐元、英鎊中間價分別升值23.63%和25.36%。同時,經濟危機使得周邊國家貨幣貶值趨勢加強,印度盧比、韓元等經濟體貨幣對美元匯率出現較大幅度貶值,從而間接影響人民幣對這些國家貨幣的升值。人民幣升值使出口企業換匯成本上升,出口產品在國外價格競爭力下降,如果繼續維持原有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據某紡織企業反映,企業目前出口利潤率僅為5%,倘若人民幣升值1%,企業出口利潤率將減少3個百分點,對出口訂單的影響在20%以上;若升值5%,將影響40%的接單量。據某木器出口企業統計, 2010年上半年與2008年同期相比,因匯率變動,企業出口利潤下降了2.9%。通過調查,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多數企業只能被動應付,僅僅靠預收貨款或即期結匯,缺乏對匯率風險的深入認識,銀行開發的避險工具難以得到有效推廣。
三是出口產品低質化致使國際定價權缺乏。調查顯示,目前雖然出口增長勢頭強勁,但是增長的動力仍然是粗放型增長,增長的特征是資源和環保成本大、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國際領先的綠色環保要求,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少。據統計,某市70%以上的企業屬于初級產品制造業,是以低附加值和低價格的產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群體。特別是一些加工貿易企業,外商看重的是國內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經營成本,企業賺取的只是加工費用,對企業轉型升級的作用甚微。盡管一些出口企業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但是產品處于價值鏈的底端,議價能力缺乏問題突出,在國際貿易中只能被動接受他國定價,而外國廠商為獲取更高的產品附加值,壓低產品價格,導致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難以保障。調查發現,有相當多企業的利潤來源主要依靠國家出口退稅。如某出口玉米淀粉的企業,其每年出口退稅額占出口利潤的62.5%,今年7月15日國家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后,當年將減少其出口退稅收入29.7萬元人民幣,出口利潤率減少3個百分點,大幅降低到2%左右。
四是生產成本增加成為制約利潤增長的又一因素。一方面,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以某紡織企業為例,該公司所用的棉紗線,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呈上升趨勢,今年上半年分別比2008年和2009年同期上漲60%和33%。原材料的上漲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進一步規范了企業在雇傭、工資、保險、補償等各方面的行為,使得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以某出口汽車剎車片的企業為例,2008年每套剎車片的勞動成本為3.3元,而2010年則上升到了3.6元,以月生產150萬套計算,企業月增加的的勞動成本就達到了45萬元。某企業反映,與2008年上半年相比,工人工資上漲使企業利潤率下降了一個百分點。
“增量不增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外貿發展方式的弊端,企業雖然獲得了增量,但是卻失去了應得利益。同時,也會增加貿易摩擦的系數,給一些國家采取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政策提供了借口。當前外需恢復明顯的狀況下,涉外企業要切實改變“增量不增利”現象,按照國家提出的“轉方式、調結構”的經濟工作要求,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量價齊升”,使我國真正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
一是進一步調整優化產品出口結構,促進出口質的提升。涉外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出口的目的不在于換回外匯,而是通過出口能夠獲取所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資源,并以此促進自身競爭能力的提高,通過“出口——進口——出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為此,要積極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戰略,主動從以價格競爭向以品牌和企業綜合實力競爭轉變,逐步淘汰那些技術含量低、技術溢出效應不高的行業和企業,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加大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從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入手,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出口,擴大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努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實力雄厚的品牌形象。同時,要注重發揮進口在提高經濟運行質效、促進企業技術進步中的作用,以進口帶動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使出口實現“版本升級”。
二是加強對匯率變動的跟蹤研究,主動應對和防范匯率風險。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匯率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人民銀行今年6月19日表示,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有助于推動出口企業主動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但是也加大了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給企業防范匯率風險帶來一定困難。作為涉外企業,要密切關注全球和我國宏觀經濟走勢,跟蹤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化情況,根據市場預期采取應對措施。金融機構也要積極引導企業逐步提高對匯率變化等外部風險的抵御能力,充分運用金融產品來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促進企業在發展中防范風險,在防范風險中做優做強。同時,各涉外經濟職能部門加強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和對匯率走勢的研判,進一步延伸服務領域,擴大服務范圍,加強與涉外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及時將匯率變動趨勢及影響傳達給企業,指導企業采取有效措施,把握機遇,防范風險,建立健全與企業共同應對匯率風險的防控機制。
三是立足內部挖潛,強化成本管理。在當前各類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企業要強化生產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力爭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一要降低單位產品的材料消耗,實現物化勞動的節省。在當前部分原材料價格高漲的情況下,企業要建立科學的預算管理機制,制定先進合理的材料消耗指標,并不斷地使其向同行業的先進水平接近,從而保證成本的降低。二要提高勞動效率,實現活勞動的節省。勞動力成本是產品成本的重要構成部分。單位時間內,勞動效率越高,生產出的單位產品價值中所包含的活勞動耗費就越少,單位產品中的盈利就越大。因此企業要在開展增產節約,節能降耗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增產的前提下,實現成本的節約。三要提高產品質量,實現時間的節省。企業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觀念,實現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在一定的時間內多生產質優價高的合格產品,避免過多的不合格產品,從而減少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消耗,客觀上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是加大對出口型企業的金融支持。金融部門要加大對外貿龍頭企業、出口品牌企業、高新技術等出口企業,以及有訂單、有市場的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針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發展形勢及外貿企業特點,積極開發適合企業發展的貿易融資新產品,不斷降低貸款門檻,拓寬抵押擔保范圍,簡化企業融資手續。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靈活運用承兌、福費廷、出口發票融資等多種融資形式,支持進出口企業的發展。
五是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出口企業應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著力開拓新興出口市場,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盡量減少對某一國市場的過度依賴,防范市場單一而造成的定價風險。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市場,發揮好國際、同內兩個市場在原材料、銷售、生產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統籌運作,科學發展,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盈利能力,努力做優做強。
參考文獻:
[1]徐劍明:當前我國外貿出口增量不增價現象探析.《對外經貿統計》,2004年第2期
[2]胡玉婷:淺談企業降本增利的途徑,《遼寧經濟》.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