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聯網技術作為國際最前沿的新技術被譽為“技術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是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綜述物聯網概念、發展現狀,以及物聯網應用的前景的同時,提出了我國要加快物聯網的策略。
[關鍵詞] 物聯網 現狀 策略
一、物聯網概念
目前,物聯網產業已被公認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在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Auto.ID實驗室首次提出了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系統,即物聯網概念。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各類傳感設備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絡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
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物聯網定義為: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上的一種網絡,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
就目前來說,人們的理解不同,對物聯網的定義各國家、各相關組織都給出不同描述,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溫家寶總理給出的定義相對具體且易理解,對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具有明確的指引作用。
二、物聯網發展的現狀及趨勢
我國發展物聯網技術起步較早,目前在標準和技術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和“新一代寬帶移動無線通信網”重大專項中均將“傳感網”列入重點研究領域。中科院先后投入了數億資金用于標準制定、技術開發等工作。目前,我們物聯網標準體系已經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也已經被采納,這說明我國在傳感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正在與德國、美國、英國等一起成為“物聯網”國際標準制度的主導國。
在美國,奧巴馬期望利用“智慧地球”來刺激經濟,把美國經濟帶出低谷。其“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指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來改變政府、公司和人們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通俗地講,它是新一代IL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中,即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全球每個角落的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物聯網”,而后,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機”將“物聯網”整合起來,人類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從而達到全球“智慧”狀態,最終形成“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地球”。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應對經濟危機,能源危機、環境惡化,從而打造一個“智慧地球”。作為新一輪IT技術革命,“智慧地球”上升為美國的國家戰略,被認為是挽救危機,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
歐盟委員會為了主導未來物聯網的發展,近些年來一直致力于鼓勵和促進歐盟內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并將發展物聯網作為歐盟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歐盟專門在網絡企業和射頻識別司內任命一位物聯網總監,以具體負責物聯網的工作。
據悉,歐盟已經將物聯網作為實施今年5月提出的《歐洲數字計劃》的重要平臺之一。據了解,該計劃提出的100項主要行動中有許多都要靠物聯網來落實。早在去年6月,歐盟委員會就正式提出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有關專家認為,歐盟制定有關物聯網的行動計劃,標志著歐盟已將物聯網建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歐盟希望通過構建新型物聯網管理框架來引領世界物聯網的發展。該行動計劃提出了促進物聯網發展的一些具體措施:嚴格執行對物聯網的數據保護立法,建立政策框架使物聯網能應對信用、承諾及安全方面的問題;公民能讀取基本的射頻識別(RFID)標簽,并可以銷毀它們以保護隱私;為保護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把物聯網發展成為歐洲的關鍵資源;在必要的情況下,發布專門的物聯網標準化強制條例;啟動試點項目,以促進歐盟有效地部署市場化的、相互操作性的、安全的、具有隱私意識的物聯網應用;加強國際合作,共享信息和成功經驗,并在相關的聯合行動中達成一致;組建歐洲利益相關者的代表團,以監督物聯網的最新進展,定期向歐洲議會和理事會匯報物聯網的發展情況。
2009年6月,歐盟委員會向歐盟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及地區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其目的是希望歐洲通過構建新型物聯網管理框架來引導世界“物聯網”發展。目前有8個歐盟國家計劃普及物聯網,目的是讓物聯網為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做貢獻。
在日本,政府出臺了數字日本創新項目CT鳩山計劃行動大綱,發揮政府引導示范與企業研發推廣的合力,啟動了物聯網的應用。
三、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前景
物聯網作為新興戰略新產業的代表,雖然當前雛形就像互聯網早期的局域網一樣,但是其昭示著的遠大前景已經不容質疑。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僅僅是在智能網和機構防人侵系統方向的市場就有上千億元。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億極的信息產業。物聯網的應用創新已成為國家戰略級別的經濟科技制高點。物聯網將把高端技術、日常生活和產業發展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把人與所有物品通過物聯網技術鏈接在一起,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在物聯網體系中,RFID(射頻識別)的廣泛應用是形成全球物聯網的基礎。RFID又稱電子標簽,是一種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得相關數據。RFID標簽可以快速讀寫、反復使用和耐高溫、不怕污染、長期跟蹤管理等優勢,是傳統條形碼不具備。RFID標簽還以短距、低功耗為特點的傳輸網絡的出現使得搭建無處不在的網絡變為可能;以微機電系統(MEMS)為代表的傳感器技術拉近了人與自然世界的距離;智能服務技術則為發展物聯網的應用提供了服務內容。據專家預測,RFID潛在著市場巨大,預計到2013年,全球生產的RFID數量可望激增到1000億個,屆時各種產品,包括建筑、護照甚至動物身上都將帶有RFID,而門類眾多的服務業更是普及RFID的重要領域。我國權威機構預測,2010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5年后可達7000億,市場投資前景巨大。
具體講,物聯網可以廣泛應用于農業、交通、安防、物流、零售、電力、金融、環保、公共安全、工業監測、醫療等領域。在我國每年國家金卡工程都推出新的RFID應用試點工程,項目涉及電子票證與身份識別、動物與食品追蹤、藥品安全管理、煤礦安全管理、電子通關與路橋收票、智能交通與車輛管理,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危險品與軍用物資管理,貴重物品防偽、票務及重大活動管理、圖書及重要文檔管理、數字化景區旅游等,有些應用初見成效。
我國鐵道部RFID應用已基本涵蓋了鐵路運輸的全部業務,截止2008年底,在全國鐵路1.7萬臺機車和70.8萬輛貨車上安裝了電子標簽,在機務段、局分界站、編組站、區段站、大型貨運站等安裝了地面識別設備2000多套,并開發了綜合應用系統,實現了對鐵路列車、機車、貨車的實時追蹤管理。
我國衛生部RFID主要應用領域有衛生監督管理、醫保卡、檢驗檢疫等方面。
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在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多路經識別、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領域。
無錫、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杭州、南京、廣州等地紛紛規劃地區的物聯網城市藍圖,爭相將物聯網作為各地城市“標簽”,并作為各地城市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和主干新興戰略性產業業來抓。
四、加快物聯網發展的應對策略
面對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應盡快建立和物聯網有關的研究隊伍,一方面要加強相關技術開發,另一方面要積極地參與國際標準的建立,并逐漸地建立中國相應的法規等措施。
1.調動和發揮我國信息產業、電信運營商、服務商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加快物聯網產業發展;產業的繁榮需要產業鏈的共同發展,需要多方聯合,通過終端的平臺化、中間件的標準化,解決方案的集成化、行業應用的規模化,推廣渠道的多元化來打造物聯網的成熟生態圈。
2.要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兼容相結合,支持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和相關標準制定,加快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目前國內RFID產業仍然以高頻為主,在高端的芯片這一核心領域還掌握不了技術,從而也難以降低芯片成本,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如果物聯網廣泛應用,將會帶動傳感器市場需求,但是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化水平低,高端產品幾乎給國外壟斷了,因此,我們需要技術研究部門聯合起來,加快核心技術研究。
3.要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各界力量,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營造有利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和政策環境;物聯網技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物聯網產業也被列入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政府要引導企業打破地域封鎖格局,整合資源,促進企業跨地區的競爭與合作。
4.要堅持產用結合,形成產、學、研、用有機統一的信息交流與服務平臺,推動物聯網產業與應用協調互動發展。物聯網產業發展有賴技術的突破,有關部門要支持關鍵環節與重點產品的技術創新,重視感知領域的技術創新,爭取在芯片等產品的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突破。
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將涉及人才培養、產業規劃、管理、協調,以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問題,也還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規范。
參考文獻:
[1]王志良:《物聯網現在與未來》.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2]劉志碩 魏鳳 柴躍廷 沈喜生:《我國物聯網發展的思考》.《綜合運輸》.2010年第2期。
[3]孟祥茹 張金剛:《EPC及物聯網在我國推廣應用的對策分析》,《江蘇商論》.2009年第1期。
[4]《促進物聯網全面發展》,《經濟日報》.2010年5月6日
[5]《中國物聯網搶攻國際標準 工信部欲奪國際話語權》.《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