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世界經濟整體出現下滑和蕭條,同時人民幣升值對外貿帶來巨大壓力的特殊時期,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我國發展經濟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中國食品安全對一國出口的不利影響,提出應該建立和完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我國食品安全衛生技術水平,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促進中國食品出口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 食品安全 出口 影響
食品安全是不僅關系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安定和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重大問題。食品安全的涵義非常廣泛,既包括生產安全,也包括經營安全;既包括結果安全,也包括過程安全(食品衛生雖然也包含此兩項內容,但更側重于過程安全);既包括現實安全,也包括未來安全。最近幾年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有日趨嚴峻之勢,食品生產經營質量問題和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問題越來越嚴重。由此也影響到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聲譽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
一、中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我國近年由于食品安全引發的各類事故呈上升之勢,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2005年可比克薯片的鋁超標事件,2006年8月的福壽螺的管圓線蟲病事件,2006年9月的豬肉“瘦肉精”事件,2006年11月的紅心鴨蛋的蘇丹紅事件和多寶魚的孔雀石綠事件,2008年10月雞蛋和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安全隱患的導致的事件總體呈上升趨勢。在食品生產加工領域、小型熟食加工作坊和地下小加工作坊、儲藏、運輸環節等方面的問題擴大了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幾率,最為典型的是“二惡英”事件。二是農產品、禽類產品中的有害物質的殘留嚴重超標。如化肥、農藥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中,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于禽、畜、水產品體內,還有農禽產品的重金屬污染。三是制造食品的過程使用劣質原料,添加有毒物質。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溝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此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也較為普遍。如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酣”,自腌菜中超標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的化學合成甜味劑等等。還有為使饅頭、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為使大米、餅干增亮用礦物油;用甲醛浸泡海產品使之增韌、增亮,延長保存期等等。
二、食品安全對我國食品出口企業的不利影響
食品安全問題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及經濟具有更為重大的影響。 “中國食品有毒論”帶來的全球性恐慌,嚴重影響了中國食品行業的整體形象,給中國出口企業的食品安全性帶來了信用危機,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我國食品出口行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道硬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中國食品出口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自1995年WTO成立以來,WTO成員所做的SPS通報逐年增加。我國的食品行業對此明顯應對不及,被禁事件屢見不鮮。嚴格的技術標準,直接限制了我國綠色食品的出口。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實施綠色壁壘,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其結果是歐盟不允許我國的牛肉等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美國不允許我國的龍眼、蘋果等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而日本將來自中國進口大米的農藥殘留含量檢測指標,從原來的65項增加到104項;歐盟對進口中國茶葉的檢測指標從原來的72項增加到134項,限制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新增到62種,其標準總體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由于出口商對于食品安全的管理相對于規定的制定往往存在著滯后性,因此中國在食品出口的數量和價格上,勢必會有損失。
2.削弱了中國食品行業在對外貿易中的傳統優勢
我國的花生、茶葉、蜂蜜等產品在傳統貿易中一直都處于優勢地位。但由于發達國家對產品的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產品目前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使得我國產品出口的傳統優勢逐漸削弱。如歐盟對氯霉素殘留量的標準規定為0.1~0.3μg/ kg,遠超過日本標準(50μg/ kg)、美國標準(4~5μg/ kg)。近幾年我國的花生出口就是因為黃曲霉毒素含量達不到發達國家的要求標準而導致出口量下降,同時茶葉、蜂蜜也因為含有污染物質致使出口下滑。據統計,我國每年有240億美元出口產品因達不到發達國家環保標準而間接受到影響。
3.增加了中國食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
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而又繁瑣的衛生檢疫制度,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或對外國商品實行貿易歧視政策,以此來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增加了我國綠色食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如歐盟理事會對輸入歐盟成員國的肉禽及水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加工方法進行了具體而嚴格的規定,對肉禽及水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衛生條件,甚至加工場地的溫度、容器以及包裝等均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單是對生產加工用水就提出了60多項檢測項目,大大超出了有關國際標準。
4.增加了中國食品出口的不確定因素
出口商品成功通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這取決于進口國和出口國方面的很多因素。進口國方面的因素包括如該商品的標準要求發生了變化,導致出口商品可能由于低于進口方標準而被拒之門外;或者政府具有歧視性的管理規定的變化成為市場準入的障礙,如質量合格許可證規定、衛生健康標準限制等。出口國方面的因素包括:出口商品有無標準認證并提供充分信息,出口商對進口國的標準變化的響應是否及時準確以及出口商品質量是否符合進口方標準要求等。上述每個環節的變化都可能影響通關結果。此外極有可能出現某些指標在出口國無法檢測,而進口國卻有條件低成本檢出的情形,這也增加了出口的不確定性。
當然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及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給我國食品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為我國食品出口加大難度和提高門檻的同時,也迫使食品行業提升質量、改進技術,提高了食品生產的科技含量,使得真正安全的食品才能進入國際食品市場。同時, 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將推動中國食品出口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由傳統的價格競爭模式向提升企業的技術優勢、質量優勢、品牌優勢的轉變。從長遠來看,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對我國食品出口企業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三、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促進中國食品出口行業的發展
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的日趨嚴重對我國食品行業品牌缺失的不良影響日益凸顯,一些國家因我國某個地區的個別食品出了問題就全面封殺我國所有的同類產品,給整個行業的發展蒙上了陰影。美歐等國家不斷翻新的技術壁壘已經成為我國食品出口必須面對的挑戰,提升整個中國食品行業的形象已迫在眉睫。
1.建立健全我國的食品安全體系
首先,完善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目前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多頭管理的問題比較突出,部門多,出了事情之后互相推諉。食品監管部門有十幾家,如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衛生、糧管、物價、藥品食品監督、酒類專賣等。其次,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要逐漸與國際標準接軌。目前,我國大約有食品衛生標準500項,這只是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食品衛生標準數量的1/8。我國對允許使用的136種農藥制定了相應食品中的殘留量標準,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美國和歐盟制定的相關標準分別為395、489和1176個。三是加大建設信用體系的力度。食品安全僅靠政府的監管是不夠的,需要有著完善的信用體系的外部環境的建設,把食品企業對社會的食品安全責任真正化為自己的自覺意識。可以通過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法律法規,用國家的意志強制賦予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以相應的法律地位、確認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內各項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明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權威性和指導作用。當然,教育宣傳體系的作用不能小覷。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全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和認識水平。
2.政府、企業和個人樹立食品安全保障觀念
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安定的大事。確保食品安全,無疑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企業以及個人都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食品生產、經營者要提高法律意識和衛生意識,樹立企業誠信。而消費者面臨自身權益受損時,不要因為考慮到較高的鑒定費用,采取自認倒霉的態度,要積極維權;并在購買食品的過程中要有索證意識,以免權益受損后索賠困難。中國的監管部門一方面應對制假售假者處以高額懲罰性賠償,將賠償金支付給消費者個人,另一方面積極鼓勵消費者依法維權,這也有利于幫助消費者樹立安全保障觀念。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商家的商業道德建設、樹立社會誠信理念。
3.提高技術水平,加強質量管理
一方面,我國的相關檢驗機構應提高檢驗技術水平。目前我國檢驗機構絕大部分是各級政府依法批準設立的附屬機構。檢驗機構依賴于政府生存,行政色彩濃厚,缺乏獨立生存能力,且檢驗機構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檢測設備、檢測技術落后,很難為食品質量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提高檢測機構的檢驗水平已經成為解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中國的食品出口企業應該加快技術革新以及新技術的應用。食品生產一般不需要很高的技術要求。低技術產品的背后,是勞動密集型優勢。食品行業的這個特點使得中國很多的食品出口企業將價格競爭作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再加上國內已有的檢測技術和各種設備主要是針對成品的安全性檢測,對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不夠重視。針對一些對健康危害大而國際貿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如二惡英及類似物、路丙醇和某些真菌毒素的關鍵檢測技術,包括為國際認可的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的儀器分析方法及現場監督用的快速篩選方法較為缺乏。針對目前國際國內外部經營環境的新變化,食品出口企業應該改變發展思路,將食品生產的技術含量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盡快縮小技術差距,調整生產方向,以搶占市場先機。
4.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大批既有食品科學知識,又掌握現代食品檢驗技術并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復合性專門人才。我國高校食品衛生與檢測專業的招生規模較小,畢業生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而高層次復合型食品安全監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即便這些相關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進入對口的工作崗位,一些人又由于各種原因轉行,使得食品監督管理機構食品安全監管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因此,中國必須盡快全面地培養能從食物種植,到食物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能進行監督管理的專業人才。
中國政府、食品行業和社會民眾應該樹立良好的食品安全保障的觀念,建立健全中國食品安全體系,尤其要促進技術進步,才能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給我國出口帶來的挑戰,取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5,(10):45-48
[2]肖雅真 李霞 宋冀東:論中國食品出口如何沖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0(4):76-77
[3]賈敬敦 陳春明:中國食品安全態勢分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4]張坤:中國綠色食品出口現狀和問題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