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素密集度逆轉假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對國家進出口進行合理配置,在此觀點下,結合事實對比,對該假說的提出是對強要素密集度假說的否定,同時運用動態結合動態分析方式,對現實分析國際貿易分工具有指導意義
[關健詞]要素密集度逆轉假說 要素稟賦 要素密集度
一、要素密集度逆轉假說的提出
1.要素稟賦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最早是由兩位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li.Heckscher)和奧林(Beril.Ohlin)師生提出的,后經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等人不斷加以完善,其主要內容包括赫克歇爾-奧林理論(H-O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以及要素積累對國際貿易影響等。要素稟賦理論通過建立標準模型并在一系列的邏輯推導下,得出結論:根據比較優勢原則,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觀點,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不足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應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應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經濟學家里昂剔夫基于以上認識,于1953年利用他所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法,以美國為例,對H-O模型進行了經驗檢驗,其結果與理論判斷正好相反,這一矛盾被稱為“里昂剔夫之謎”。要素密集度逆轉假說就是在對“里昂剔夫之謎”的解釋中產生的。
該理論認為,在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模型里,我們曾假設,無論在什么情況下,X與Y的要素密度之間的關系是不會改變的,即對任何一組要素價格,X永遠都是資本密集型的,Y也永遠都是勞動密集的。但是在另外一些要素價格下,X變成勞動密集型,Y變為資本密集型,那么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要素密度逆轉(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當存在要素密度逆轉時,同樣一種產品,雖然兩國生產函數形式相同,但在兩國不同的要素價格下,可能屬于不同類型,如封閉條件下X在A國是資本密集型的,但在B國卻可能是勞動密集型的。這樣一來有可能發生這樣一種情形:資本豐富的國家可比較廉價地生產某種資本密集型商品,而在勞動豐富的國家,也可以比較廉價地生產同樣一種產品,因為該產品在勞動豐富的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的而不是資本密集型。
2.重要相關概念:
(1)要素稟賦,系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絕對數量無關。一般說來,在要素稟賦存在差異的情況,如果一國的要素稟賦()大于他國,則稱該國為資本(相對)豐富或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反過來,他國則為勞動豐富或資本稀缺的國家 。
(2)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系指生產某種產品所投入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這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投入量無關。
如果X商品的生產所采用的資本與勞動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的生產所采用的資本與勞動投入比例ky=Ky/Ly,即kx>ky,則稱X是資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labor-intensive)產品
二、要素密集度逆轉假說的啟示
1.要素密集度逆轉假說是對H-O理論的“強要素密集度”假定的否定。要素稟賦理論不考慮產品的要素替代彈性而將行業的特征硬性定義為“資本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這顯然與事實有很大出入。例如,我們假設生產函數是不變替代彈性(CES)的模型,哪怕生產函數在兩國之間相同,但只要替代彈性在生產X和Y中不一樣,就有可能產生所謂“要素密度逆轉”(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因為當替代彈性在兩個產業之間不同時,生產X的相對要素密度是否大于生產Y的相對要素密度,與相對要素價格有關。如果在勞動/資本相對價格很低時X行業比Y行業更勞動力密集,則當此相對價格很高時,如果X行業替代彈性大大高于Y行業,人們就會在X行業更快地用資本替代勞動,則X行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行業,而Y行業反而變成勞動力密集了。
2.密度逆轉假說開始將比較優勢動態化 。要素密集度是指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產要素之間的比率。在H-O理論模型中主要是指單位商品投入中的資本-勞動比率。而實際上,一種產品是資本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不管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或界限。而古典貿易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中,而將一國貿易的基礎定為已經既定,而不是動態化的。這很難解釋各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歷史事實。由其不能解釋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情況。要素密集度逆轉假說開始突破比較優勢的靜態化,向現實接近了一步。
3.該假說不僅在理論上對要素稟賦理論造成沖擊,在現實中也會找到例證。中國是土地相對勞力稀缺的國家,而不少農產品看來似乎是土地密集的,比如在美國就是如此。按照H-O定理,中國加入WTO后好象應該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出口勞力密集的工業品。但是,由于中國勞力多、工資低,農產品在中國卻逆轉成勞力密集型產品。因此,中國進入WTO后,反而可能會大量出口農產品。例如,中國的蘋果、彌猴桃等農產品,現在已對發達國家農產品構成強大競爭。一旦中國進入WTO, 很可能不是中國怕外國農產品進口,反而可能是發達國怕中國的農產品進口。2004年的中日農產品貿易戰就是一個證明。但是,由于農產品在美國是土地密集的,而中國加入WTO使美國這個土地豐富的國家有可能從中國進口大量對美國而言是土地密集的農產品。這種貿易模式就違反了比較稟賦優勢說。
參考文獻:
[1]黃建忠:《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小北 陸建等:《國際貿易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10月
[3]海 聞 p.林德特:《國際貿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4]高成興 朱立南等:《國際貿易教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國彥兵:《論楊小凱教授對國際貿易理論的貢獻》,《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