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難,招聘單位招人也難”的矛盾現象愈發普遍,這讓我們不得不深思。本文在對80后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其原因進行初探后,主要基于SWOT分析對80后畢業生就業能力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基于80后自身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怎樣做好就業規劃,提高自身的知識、情商等素質,滿足企業的需求,從而提高自己的就業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80后 就業現狀 SWOT 就業能力 就業規劃 措施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做為青壯年的80后已經逐漸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自然也就成了就業的主力軍。然而,處在特殊成長環境中的他們,卻被賦予了“自私”“嬌慣”“沒責任心”等名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對他們質疑,而很多80后的畢業生也表示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一、80后就業現狀
隨著科技的進步,企業、國家、社會對高素質的知識和技術人才要求日益強烈。大學生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是人力資源中的優勢資源,在整個社會的就業競爭中無疑是一個具有優勢的群體。然而,“天之驕子”的80后自2000年中國高校擴招起,就業難問題漸趨明顯。
據教育部規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90%時表現為供不應求,70%-90%之間供求相當,50%-70%就業有一定壓力,30%-50%就業有一定困難,低于30%供過于求。
由上表可以看出自200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大幅增加,可就業率卻呈持平甚至下降趨勢。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嚴峻的挑戰,大學生“ 就業難” 問題日益凸顯, 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 為了解決80后畢業生與用人企業之間的供需矛盾,就需要基于SWOT對雙方及社會環境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找到有效擬合的方法,緩解這一難題。
二、基于SWOT分析的80后就業能力分析
1.STRENGH(自身優勢)
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專業知識,有較高的學歷背景;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有強烈的進取精神;敢為人先,樂于挑戰;追求自我社會的最高價值;富有活力和激情,接觸新事物比較快,接受能力強。
2.WEAKNESS(自身劣勢)
(1)性格及情商缺陷,主要包括挫折承受能力差;過于計較自我得失;主動性差;缺乏明確而長遠的人生目標;容易沖動,自我意識強;好高騖遠,缺乏踏實沉穩的特性,心理不穩定,總期望跳槽;過于浮燥,好下極端的評論,生活、文化底蘊不足;心理成熟度較欠缺,生活無憂卻不了解事業的艱難。不愿吃苦、吃虧,迷戀名企、地位、財富等。
(2)自身處于矛盾期。一方面大學生擇業是在各種矛盾中的痛苦選擇,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奉獻與索取、地域與家庭的矛盾等。這些矛盾的客觀存在,使得畢業生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甚至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人生心理發展的“斷乳期”,情緒具有兩極性、易感性、易變不穩定性、爆發性的特點,思想上也常發生大的波動和反復,往往容易產生矛盾。
(3)自我認識不清。有些學生好高騖遠,過于自信,對自己評價過高,而有些則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不能對自己做出合理恰當的評價。這兩種極端都不利于其就業能力規劃及職業發展。
(4)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大學階段的單純而有保障的生活與現實社會有很大的差距,80后畢業生沒有真正接觸社會,缺乏對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的深刻了解,特別是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形勢認識不足。從而易導致就業期望值過高,心理沖突越大,就越經不起挫折。很多人還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沒有認真思考自己適合什么工作,將來在哪些領域發展。
(5)擇業觀念存在偏差,與人才市場需求錯位:首先,存在“精英意識”,對工作期望值過高。對就業單位和應聘崗位挑三揀四,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要求很苛刻。其次,不能正確認識和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往往顧慮重重,表現出恐懼、急躁、自卑、孤傲等消極的態度。再次,不能正確認識成功,存在僥幸投機心理。此外,許多學生依賴心理重、社會人格的缺陷、價值觀腐朽。一些大學生寄希望于拉人情關系完成自己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也有一些大學生把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希望學校做好“全職保姆”,表現出消極等待的心理,散漫的生活作風在大學生中間不斷蔓延。
3.OPPORTUNITY(外部機遇)
近年來,黨和政府,以及學校、社會各界都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為高校畢業生廣開就業門路,疏通供需渠道,加強職業指導,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等,80后的畢業生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機遇,找到就業的突破口。
(1)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①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②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充實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單位;③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尤其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聘用高校畢業生;④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提供稅收優惠、小額貸款,開展創業培訓、開業指導、政策咨詢等服務;⑤實施“高職(大專)畢業生職業資格培訓工程”,對需要培訓的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⑥引導高校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
(2)“一把手工程”深入人心---各高校黨委書記或校長親自抓就業,對學生承諾只要不挑不揀,不出校門即可實現就業。
(3)我國的經濟發展將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直接拉動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4)政策環境更加寬松有利,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4.THREAT(外部威脅)
(1)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時期,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隨著改革深入,國有企業產業在結構調整、改制,公務員隊伍在精簡和分流,事業單位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緊縮編制,這些原有的吸納大學生的主渠道越來越窄。另一反面,近年來高校陸續擴招,大學畢業生供給成倍增加。加之城鎮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待業人員不斷增加,以及農村大量勞動力向非農方向的轉移,都使勞動力市場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當前,國家正集中力量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而對高校畢業生則更多地要求他們走向市場,自覺運用市場就業機制,通過自主競爭實現就業。完全以市場為根本導向,以自主就業為主,以素質能力為競爭之本。
(3)人才培養偏離社會需求,大學教育體制沒有及時跟著市場走,教育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專業和市場很難銜接,培養的學生素質能力不適應市場需要。
(4)就業環境不寬松。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過高門檻。
三、改善措施
進行了對80后畢業生就業能力的SWOT分析,明確了其優劣勢和外部的機會與威脅,就要將目標集中于如何揚長避短,抓住環境中的機遇,避開威脅,有效提高其就業能力。
1.修煉內功
(1)調適80后擇業心態和觀念。第一,客觀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首先要認清自己,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通過氣質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長等,明白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用人單位想要什么;其次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樹立職業的社會意識和長遠意識。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坐標,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形成長遠的職業觀。 第二,客觀認識競爭,調整心態,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克服自卑感,樹立信心,避免焦慮、嫉妒、從眾等不利的心理。在擇業過程中,注重發現自己的“賣點”、自身的優點或長處。 第三,樹立艱苦創業、立志成才意識。努力提高情商,有良好的處世態度、人際關系;敢于競爭,培養合作精神。第四,做好就業技能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實力。第五,形成自主自立意識,主動積極爭取就業機會,不能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賴意識。第六,轉換就業觀念。求職未必“一步到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應是呈“階梯”型的,要抓住各種機遇,通過一個個崗位不斷成長。求職未必要“高薪”,未必選“白領”,未必選“名企”,未必選“發達地區”。求職未必一定要專業對口,并不是專業對口就可以做出成績,只要肯努力非本專業的人在其他崗位也會成功。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意識。第一,加強人生價值觀教育,堅持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要有服務人民的志向,培養志愿服務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第二,加強誠信教育,堅持“做人”與“做事”同步。80后的大學生不能只有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做人,社會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誠信既是人們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也是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開展誠信教育,加強道德自律,例如浙江師范大學開展的“誠信、責任、青年”征文評比活動,北京工業大學以“無人售報”為契機進行“誠信與責任”主題教育活動等。
(3)明確目標,做好就業規劃。大多數80后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做什么,首先要問五個問題:我要去哪里?我喜歡做、擅長做、能夠做什么? 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我要怎么做?
以上五個“W”涵蓋了目標、定位、條件、距離、計劃等諸多方面,在以上幾個關鍵點上加以細化和精心設計,把自身因素和社會條件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對實施過程加以控制,使就業規劃更具有實際意義。
(4)提高綜合素質,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實踐能力:①文化素質:要把自己的專業與以后的就業聯系起來,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多關注時事政治,尤其是就業方面的趨勢,了解形勢。開闊視野,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文化底蘊。②技能素質:積極參加多種活動和比賽,從中提升自己的溝通、組織、協調、合作等能力。電子設計,數學建模,機械設計,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SIT,挑戰杯創業大賽等都是不錯的鍛煉機會。③心理素質:確定好適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樹立競爭意識,克服自卑、攀比、焦慮、嫉妒、恐懼、依賴心理,樹立多元化的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④就業素質及職業道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敬業意識、誠信意識、守法意識、協作意識和創業意識,這不僅是提升自身素質的需求,更是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職業道德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對職業道德原則、規范的認識和理解,學習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激勵自己,養成職業道德習慣。
2.汲取外部精華
第一,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可以通過“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校園創業、社會兼職等進行職業訓練。
第二,加強就業指導和培訓,提高就業能力:(1)大學生自己通過網絡、職業中介、社會關系網絡、人才市場等各種渠道獲得就業方面的信息,及時調整與完善職業規劃。提高學習積極性,理性面對就業。(2)國家與學校都要做好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健全高校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指導能力和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建立就業信息發送網,建立網絡共享平臺,通過網上擇業等有效方式形成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就業信息化建設。實現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與社會人力資源開發機構的對接,利于供需雙方的相互選擇。(3)與有經歷和成功經驗或失敗總結的學長學姐進行交流,尋求更多的建議。
結語
基于SWOT對80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規劃分析,結合了前人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并總結了80后的就業現狀及面臨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的優劣,提出了針對80后的一些改善措施以提高其就業能力,增加機會。
參考文獻:
[1]潘紅虹:走進職場幸福[M].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119-121.
[2]何迎建:就業技能基礎指導[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5-23.
[3]樊志萍 范莉莎:就業指導[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73-81.
[4]杜映梅:職業生涯規劃[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60-77.
[5]孫 祥:當前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特點及其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15.
[6]楊長榮:職業、就業與職業道德[M].西南財經大學,91-94.